蚕丝被内在质量的分析及探讨

2014-06-23 19:37李胜臻徐建东
纺织导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蚕丝被质量分析

李胜臻+徐建东

摘要:针对媒体不断曝光的蚕丝被质量问题,纤检机构对商场、网络、生产企业等不同来源的样品抽检了40个批次,从纤维含量、荧光增白剂、含油率和含胶率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0个批次存在纤维含量标注规范不达标;6 个批次样品含有荧光增白剂,以掩盖劣质茧、下脚料的外观;含油率超过1.0%的有 9 个批次,最高值达到了2.6%,会造成保暖性和舒适性降低;含胶率大致约为2% ~ 4%,最高为10.8%,会影响保暖性和蓬松性,并会导致板结泛黄。蚕丝被生产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控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

关键词:蚕丝被;质量分析;纤维含量;荧光增白剂;含油率;含胶率

中图分类号:TS147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Silk Quilts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edia exposure of silk quilts quality problems, samples chosen from shopping mall, on-line store and production enterprises were tested to see the fiber content,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 content, oil content and residual silkgum content. The result shows some samples are unqualified. 10 batches of samples use substandard labeling of fiber content. 6 batches of samples contained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 which masking bad cocoon and leftover appearance. 9 batches of samples with oil contentwere more than 1%, and some even reached 2.6%, which would cause reduced warmth and comfort. Residual silkgum content were about 2% to 4%, and 10.8% in maximum, which would affect the warmth and bulkiness, and lead to harden and yellowing. Silk quilt produc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silk quilts; quality analysis; fiber content;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 oil content; residual silkgum content

蚕丝被具有贴身保暖、透气透湿等优良性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质量优劣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蚕丝被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着蚕丝被的声誉,甚至危害整个家纺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采取多渠道随机购样,具体方式及数量详见表 1。结合日常检测经验和蚕丝被生产实际,主要从纤维含量、荧光增白剂、含油率和含胶率等指标进行重点检测,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 蚕丝被产品介绍

1.1 原料

依据标准GB/T 24252 — 2009,蚕丝被的定义为填充物含桑蚕丝和(或)柞蚕丝50%及以上的被类产品,分为纯蚕丝被和混合蚕丝被两类。填充物含100%蚕丝的为纯蚕丝被,填充物含50%及以上蚕丝的为混合蚕丝被。因此原料选择更具多样性,主要原料如下。

(1)桑蚕丝绵

2 检验项目分析

2.1 纤维含量

从表 2 看出,有10个批次纤维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有 8 个批次蚕丝含量达不到50%。例如11#样品标称蚕丝含量50%,可实际检测含量只有4.6%,其余全为聚酯纤维。对非纯蚕丝被均未标注混合蚕丝被字样,大多挂以“尊贵蚕丝被”、“蚕丝亲肤被”、“蚕宝丝柔被”等名称。消费者在购买时如只从名称看,会认为是纯蚕丝被,可检测结果却显示为聚酯纤维和桑/柞蚕丝等的混合物。值得注意的是28#样品不合格是由于在柞蚕丝中检出桑蚕丝,这说明了生产企业对标准并不熟悉,对所用原料并不清楚。笔者在平时日常检测中发现此类产品往往以短纤维为主,档次较低,在与生产企业交流中还发现一些小规模企业对于2010年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GB/T 24252 — 2009《蚕丝被》标准也不甚了解。

同时还发现纤维含量标签不少问题,大多数样品未按标准要求进行标识标注。存在诸如羽丝绵、中棉、超细纤维、桑蚕绒等不规范的标注。新版GB 5296.4 — 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 4 部分:纺织品和服装》强制性标准已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生产企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提供准确详实的标识内容以便使消费者拥有足够的知情权。

其次,依据标准要求应标注填充物蚕丝种类和丝绵长度,长度分为长、中长和短 3 类,由不同长度种类丝绵混合的填充物应予以明确说明。如正确标注应为“70%桑蚕丝(中长丝绵)、30%柞蚕丝(短丝绵)”的蚕丝被,不应标注“蚕丝100%”。实际上桑蚕丝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柞蚕丝,消费者通过正确的标识内容才能了解产品的真正品质。

另外网络销售为突显价格优势,部分商家在原料上采用由茧衣、绢纺下脚等落绵经后加工而成的蚕丝短丝来降低成本,也不排除掺杂其他纤维下脚来进行共同生产,造成纤维成分相当复杂。例如2#样品纤维成分种类竟高达 8种。更有甚者,标称100%桑蚕丝的蚕丝被填充物不仅全为短丝绵,而且其中竟含有棉、粘纤等非蚕丝成分。

2.2 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能吸收人肉眼看不见的近紫外光,再发射出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常用来提高纺织品的白度和光泽。经检测,6 个批次含有荧光增白剂,占比达15%(图 1),其中5#样品为中间层含荧光增白剂,不同样品来源渠道均发现含有荧光增白剂。从侧面看,荧光增白剂在蚕丝被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确有存在。虽然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并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不过荧光增白剂在填充物上使用,对产品功能毫无意义。因此GB/T 24252 — 2009在优等品填充物品质要求中明确提出不含荧光增白剂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提升产品档次。

2.4 含胶率

蚕丝主要由丝胶、丝素组成,其中丝素约占3/4,丝胶约占1/4。由于分子基团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特性。丝素是一种纤维状蛋白,不易溶解,性能稳定,是蚕丝被的主体材料。丝胶是一种水溶性球蛋白,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导致蚕丝板结发黄,影响蚕丝被的保暖性、蓬松性。

由于GB/T 24252 — 2009标准并未将含胶率纳入考核指标之中,也没用现行有效检验方法。目前可采用的标准仅有FZ/T 40004 — 2009《蚕丝含胶率试验方法》。从试验原理和检测程序上分析,该标准方法属碱法脱胶,适用于生丝脱胶。蚕丝被中的蚕丝为已脱胶的熟丝,测定的含胶量是其残余的丝胶含量。本次通过研制以纯碱为主要精炼剂的检测方法,采用胭脂红和苦味酸混合溶液作为丝胶指示剂,对蚕丝被中丝绵含胶率的检验方法作了初步探索。从试验结果中筛选了19组纯蚕丝被的数据样本进行结果比对(图3)来看,丝绵含胶率大致约为2% ~ 4%,最高为10.8%。

通过上述结果的汇总分析可知,首先纤维含量标识比较混乱,存在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荧光增白剂使用确有存在;含油率个别样品指标偏高。纤维含量作为蚕丝被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蚕丝被的品质好坏。荧光增白剂、含油率和含胶率是蚕丝被内在质量体现,其含量的高低对蚕丝被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蚕丝原料成本价格较高,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要让消费者购买到价优物美的蚕丝被,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控制好产品成本。同时由于丝胶对丝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含胶率过低会使丝绵失去光泽,变得生硬,所以含胶率控制应充分考虑消费需求和生产实际,制定合理范围。

3 建议

(1)蚕丝被生产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控制。加强对GB/T 24252 — 2009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按标准和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研究改进丝绵生产工艺,提高丝绵的品质,在练漂过程中严格控制好含油率和含胶率。采购丝绵原料时如无法确认其质量好坏,则应送至专业纤检机构进行质检,以防供货商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同时应严格按标准对产品进行标识,特别是蚕丝种类和丝绵长度须正确标注。

(2)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联合进行探讨、研究和解决蚕丝被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发挥带头作用。标准化部门则应加速产品标准的修订,合理地制订各项技术指标和适用的检测方法。加强产品标准宣贯工作,使企业充分认识把握标准的各项指标,让企业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践行标准。质量监督部门则应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为企业搭建平台,发挥集体产业链优势,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升蚕丝被内在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蚕丝被[S].GB/T 24252—2009.

[2] 潘璐璐,徐洁越,蔡剑鸣,等.浅谈蚕丝被生产现状与检测方法[J].中国纤检,2013(14):72-73.

[3] 范兴全,杨学珍.蚕丝被填充物质量分析[J].中国纤检,2005(7):35-36.

[4] 吴坚,杨涛,邓丽丽.柞蚕丝织物的柠檬酸抗皱整理[J].印染,2003(9):10-12.

[5] 郭惠萍,张美云,刘亚恒.荧光增白剂的毒性分析[J].湖南造纸,2007(4):43-45.

[6] 李波.丝胶回收:节能减排,变废为宝[J].纺织导报,2013(4):103.

另外网络销售为突显价格优势,部分商家在原料上采用由茧衣、绢纺下脚等落绵经后加工而成的蚕丝短丝来降低成本,也不排除掺杂其他纤维下脚来进行共同生产,造成纤维成分相当复杂。例如2#样品纤维成分种类竟高达 8种。更有甚者,标称100%桑蚕丝的蚕丝被填充物不仅全为短丝绵,而且其中竟含有棉、粘纤等非蚕丝成分。

2.2 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能吸收人肉眼看不见的近紫外光,再发射出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常用来提高纺织品的白度和光泽。经检测,6 个批次含有荧光增白剂,占比达15%(图 1),其中5#样品为中间层含荧光增白剂,不同样品来源渠道均发现含有荧光增白剂。从侧面看,荧光增白剂在蚕丝被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确有存在。虽然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并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不过荧光增白剂在填充物上使用,对产品功能毫无意义。因此GB/T 24252 — 2009在优等品填充物品质要求中明确提出不含荧光增白剂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提升产品档次。

2.4 含胶率

蚕丝主要由丝胶、丝素组成,其中丝素约占3/4,丝胶约占1/4。由于分子基团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特性。丝素是一种纤维状蛋白,不易溶解,性能稳定,是蚕丝被的主体材料。丝胶是一种水溶性球蛋白,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导致蚕丝板结发黄,影响蚕丝被的保暖性、蓬松性。

由于GB/T 24252 — 2009标准并未将含胶率纳入考核指标之中,也没用现行有效检验方法。目前可采用的标准仅有FZ/T 40004 — 2009《蚕丝含胶率试验方法》。从试验原理和检测程序上分析,该标准方法属碱法脱胶,适用于生丝脱胶。蚕丝被中的蚕丝为已脱胶的熟丝,测定的含胶量是其残余的丝胶含量。本次通过研制以纯碱为主要精炼剂的检测方法,采用胭脂红和苦味酸混合溶液作为丝胶指示剂,对蚕丝被中丝绵含胶率的检验方法作了初步探索。从试验结果中筛选了19组纯蚕丝被的数据样本进行结果比对(图3)来看,丝绵含胶率大致约为2% ~ 4%,最高为10.8%。

通过上述结果的汇总分析可知,首先纤维含量标识比较混乱,存在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荧光增白剂使用确有存在;含油率个别样品指标偏高。纤维含量作为蚕丝被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蚕丝被的品质好坏。荧光增白剂、含油率和含胶率是蚕丝被内在质量体现,其含量的高低对蚕丝被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蚕丝原料成本价格较高,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要让消费者购买到价优物美的蚕丝被,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控制好产品成本。同时由于丝胶对丝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含胶率过低会使丝绵失去光泽,变得生硬,所以含胶率控制应充分考虑消费需求和生产实际,制定合理范围。

3 建议

(1)蚕丝被生产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控制。加强对GB/T 24252 — 2009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按标准和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研究改进丝绵生产工艺,提高丝绵的品质,在练漂过程中严格控制好含油率和含胶率。采购丝绵原料时如无法确认其质量好坏,则应送至专业纤检机构进行质检,以防供货商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同时应严格按标准对产品进行标识,特别是蚕丝种类和丝绵长度须正确标注。

(2)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联合进行探讨、研究和解决蚕丝被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发挥带头作用。标准化部门则应加速产品标准的修订,合理地制订各项技术指标和适用的检测方法。加强产品标准宣贯工作,使企业充分认识把握标准的各项指标,让企业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践行标准。质量监督部门则应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为企业搭建平台,发挥集体产业链优势,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升蚕丝被内在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蚕丝被[S].GB/T 24252—2009.

[2] 潘璐璐,徐洁越,蔡剑鸣,等.浅谈蚕丝被生产现状与检测方法[J].中国纤检,2013(14):72-73.

[3] 范兴全,杨学珍.蚕丝被填充物质量分析[J].中国纤检,2005(7):35-36.

[4] 吴坚,杨涛,邓丽丽.柞蚕丝织物的柠檬酸抗皱整理[J].印染,2003(9):10-12.

[5] 郭惠萍,张美云,刘亚恒.荧光增白剂的毒性分析[J].湖南造纸,2007(4):43-45.

[6] 李波.丝胶回收:节能减排,变废为宝[J].纺织导报,2013(4):103.

另外网络销售为突显价格优势,部分商家在原料上采用由茧衣、绢纺下脚等落绵经后加工而成的蚕丝短丝来降低成本,也不排除掺杂其他纤维下脚来进行共同生产,造成纤维成分相当复杂。例如2#样品纤维成分种类竟高达 8种。更有甚者,标称100%桑蚕丝的蚕丝被填充物不仅全为短丝绵,而且其中竟含有棉、粘纤等非蚕丝成分。

2.2 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能吸收人肉眼看不见的近紫外光,再发射出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常用来提高纺织品的白度和光泽。经检测,6 个批次含有荧光增白剂,占比达15%(图 1),其中5#样品为中间层含荧光增白剂,不同样品来源渠道均发现含有荧光增白剂。从侧面看,荧光增白剂在蚕丝被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确有存在。虽然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并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不过荧光增白剂在填充物上使用,对产品功能毫无意义。因此GB/T 24252 — 2009在优等品填充物品质要求中明确提出不含荧光增白剂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提升产品档次。

2.4 含胶率

蚕丝主要由丝胶、丝素组成,其中丝素约占3/4,丝胶约占1/4。由于分子基团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特性。丝素是一种纤维状蛋白,不易溶解,性能稳定,是蚕丝被的主体材料。丝胶是一种水溶性球蛋白,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导致蚕丝板结发黄,影响蚕丝被的保暖性、蓬松性。

由于GB/T 24252 — 2009标准并未将含胶率纳入考核指标之中,也没用现行有效检验方法。目前可采用的标准仅有FZ/T 40004 — 2009《蚕丝含胶率试验方法》。从试验原理和检测程序上分析,该标准方法属碱法脱胶,适用于生丝脱胶。蚕丝被中的蚕丝为已脱胶的熟丝,测定的含胶量是其残余的丝胶含量。本次通过研制以纯碱为主要精炼剂的检测方法,采用胭脂红和苦味酸混合溶液作为丝胶指示剂,对蚕丝被中丝绵含胶率的检验方法作了初步探索。从试验结果中筛选了19组纯蚕丝被的数据样本进行结果比对(图3)来看,丝绵含胶率大致约为2% ~ 4%,最高为10.8%。

通过上述结果的汇总分析可知,首先纤维含量标识比较混乱,存在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荧光增白剂使用确有存在;含油率个别样品指标偏高。纤维含量作为蚕丝被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蚕丝被的品质好坏。荧光增白剂、含油率和含胶率是蚕丝被内在质量体现,其含量的高低对蚕丝被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蚕丝原料成本价格较高,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要让消费者购买到价优物美的蚕丝被,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控制好产品成本。同时由于丝胶对丝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含胶率过低会使丝绵失去光泽,变得生硬,所以含胶率控制应充分考虑消费需求和生产实际,制定合理范围。

3 建议

(1)蚕丝被生产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控制。加强对GB/T 24252 — 2009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按标准和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研究改进丝绵生产工艺,提高丝绵的品质,在练漂过程中严格控制好含油率和含胶率。采购丝绵原料时如无法确认其质量好坏,则应送至专业纤检机构进行质检,以防供货商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同时应严格按标准对产品进行标识,特别是蚕丝种类和丝绵长度须正确标注。

(2)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应组织企业联合进行探讨、研究和解决蚕丝被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发挥带头作用。标准化部门则应加速产品标准的修订,合理地制订各项技术指标和适用的检测方法。加强产品标准宣贯工作,使企业充分认识把握标准的各项指标,让企业了解标准、重视标准、践行标准。质量监督部门则应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为企业搭建平台,发挥集体产业链优势,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升蚕丝被内在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蚕丝被[S].GB/T 24252—2009.

[2] 潘璐璐,徐洁越,蔡剑鸣,等.浅谈蚕丝被生产现状与检测方法[J].中国纤检,2013(14):72-73.

[3] 范兴全,杨学珍.蚕丝被填充物质量分析[J].中国纤检,2005(7):35-36.

[4] 吴坚,杨涛,邓丽丽.柞蚕丝织物的柠檬酸抗皱整理[J].印染,2003(9):10-12.

[5] 郭惠萍,张美云,刘亚恒.荧光增白剂的毒性分析[J].湖南造纸,2007(4):43-45.

[6] 李波.丝胶回收:节能减排,变废为宝[J].纺织导报,2013(4):103.

猜你喜欢
蚕丝被质量分析
调查蚕丝被:价格相差悬殊
冬天,蚕丝被保暖吗
抽样检验质量分析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研究
药品质量分析在其评价抽验中的作用探讨
产融结合型企业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构建
浅谈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分析与控制
蚕丝被市场调查:买到真货不容易
洲泉蚕丝被的品牌复兴
桥梁 传播 服务 奉献
蚕丝被:掀起了你的盖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