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杨勋:从新闻里捕捉商机

2014-06-24 08:12王曼婷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旭日格子兄弟

王曼婷

谈起旭日,知道的人并不多,可提起真维斯,不知道的人少之又少。1990年之前,“JEANSWEST”(真维斯)只是澳洲一个普通的服装零售品牌。它日后之所以能享誉中国,全得益于其1990年与旭日的一次联姻。在香港迎娶“真维斯”后,杨勋兄弟一手将其打造成中国家喻户晓的休闲品牌。

2013年5月30日,杨勋从香港抵达武汉,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首位大学生创业导师。在该校经济学院《创业与守业》讲坛上,这个两鬓已有些斑白的创业奇人,讲述了自己从身无分文到拥有服装企业帝国的传奇故事。如今,旭日集团已涉足制造、贸易、零售及房地产、金融投资等产业,生产企业遍及中国、印尼、菲律宾、孟加拉等。但是,谁能想到,杨氏兄弟年轻时穷得只剩下身上的泳裤。

下海:生计所迫做起熨烫工

上世纪60年代,毗邻香港的惠州贫困落后。杨勋兄妹10人,全靠经商做小贩的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从小智力过人的杨勋,暗下决心要干一番事业,报答父母。然而“文革”浩劫粉碎了他的梦想,因为“出身资本家”,小学毕业的他无法升中学,只好做“知识青年”下乡务农。在前途渺茫之际,他想起了先行一步落脚香港的胞兄杨钊,毅然冒险“渡海”。 1972年,不满20岁的杨勋从惠州下海,游了六个小时到达香港。

到了香港,才知道哥哥只是服装厂的一名熨烫工。“当时我全身的财产只有一条泳裤。”

经人介绍,杨勋当起了另一家服装厂的杂工。虽然每天只挣6港元,但已让他大喜过望。那时,他们十几个人挤在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被当地人称作“难民”。时隔30多年,如今的杨勋把当日的窘迫当作笑谈。但是,初到香港的两兄弟却实实在在体味了生活的艰辛。没钱没有人脉,又不懂英文,迫切需要糊口的杨勋同时兼了三份工,从早上到深夜一直在热气腾腾的熨烫车间工作。杨勋经常被蒸汽熏得头昏眼花,他在心里咬牙发誓:吃苦只是暂时的,以后绝对不要再过这样的日子。

凭着一股狠劲,杨勋和哥哥很快从熨烫工做到领班再到厂长。兄弟俩又借了10多万元,与朋友于1974年办起了旭日制衣厂。“旭日”,寄寓着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由于兄弟俩没日没夜地拼搏,因此工友们都说:“旭日就是一个星期有九日。”“有理想不行,还要付诸努力,并坚持下去。”这是杨勋在那段日子最大的收获。因为多年的工作习惯,现在的杨勋仍然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是全公司下班最迟的人。

起步:打格子挖到第一桶金

小制衣厂的日子很不好过。一笔200打的格子牛仔裤订单,终让旭日找到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

在当时,美国市场正流行格子牛仔,但因其工艺复杂、利润低微,500多港元一打的价格,香港都没有企业愿意接。杨勋兄弟却以299元的低价接下来,“没办法,厂里有一大帮人要养活。”

格子牛仔裤难就难在如何快速在牛仔裤上打格子。当时很多厂家一天也难得做几件。杨勋和技术人员研究了几天几夜,研制了一种用于打格子的专用小模具。找到窍门后,生产速度迅速跟了上来,效率提高了3倍,格子牛仔裤也成为旭日的第一个拳头产品。第一年就生产了10万打,并创下了一个款式生产160万条的香港制衣纪录。

一年后,旭日制衣厂的生产车间由600平米迅速扩至1万平米,工人由100人增加到1000人。

“要成功不能怕吃亏,肯吃亏才会有朋友、有机遇。”这段经历让杨勋记忆深刻。

转型:敏锐抓住新闻里的商机

成功总不是一帆风顺,发展中的旭日很快又遇到另一个难题:配额。那个时候,香港企业出口纺织服装需要买配额,由于竞争激烈,配额从第一年的6元/打疯涨到第二年的126元/打。

这样下去,赚不到钱不说,底子本来就薄的旭日还有可能被拖垮。两兄弟看新闻了解到,在菲律宾配额不需要买,只要企业有出口额,政府就给。因此,旭日赶紧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菲律宾。一年后,两兄弟发现一个地方更好,不仅不需要买配额,出口一元,政府还补贴5角。“当时印尼政府需要外汇,我们就搭上了顺风车。”大为高兴的两兄弟立即在印尼设立了生产基地。

1978年3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向中国内地,嗅觉敏锐的两兄弟又在广东率先开设来料加工厂,1979年,旭日又分别在江苏、山东、辽宁开设了类似的加工厂。

旭日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4次重要转型:由香港制造走向海外,走回内地,由工业制造走向多元经营,由工贸为主转型为以服装零售为主,事实上正是企业寻找市场空白、走向规模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闻里蕴藏商机。”天天都要看新闻的杨勋说,要做好企业,一定要了解国际国内局势,审时度势,一击必中。

发展:迎娶澳洲服装零售品牌

“订单靠别人给总是被动,必须要做自己的品牌。”在这种理念下,杨勋兄弟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他们看上了澳洲一个零售品牌,这就是日后红遍中国的休闲品牌——真维斯。

1990年,旭日收购了澳洲服装零售商“JEANSWEST”(真维斯),随后又乘其100多间店铺经营滑坡时收购了其全部股权。在杨氏兄弟的经营下,澳洲真维斯连续三年营业额以60%的速度增长,随后成为全澳第二大休闲服装连锁店。

但是,真维斯真正的成功还在于杨氏兄弟为其开拓的中国市场。

1993年5月28日,真维斯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休闲服装专卖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那时,我国刚刚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消费品零售领域,内地刚刚兴起穿牛仔服的潮流,只有几家外国名牌开设了专卖连锁。但杨勋分析,解决了温饱的人们对穿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讲求舒适随意的休闲服一定大有市场。这是杨氏兄弟携真维斯重兵布点内地的主要原因。

杨勋给自己的品牌定位,核心顾客群是18至25岁健康、上进的年轻人,特征是喜欢流行的,但由于年龄和收入的限制,不能承受流行世界名牌的价格,所以真维斯的定位是“做年轻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的名牌”。

真维斯的这个定位,填补了当时国内适合年轻人的休闲服装市场空白,也为它日后雄霸市场多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张:提前抢占国内市场

不管是真维斯初到中国,还是后来与众多休闲品牌大战,杨勋一直保持着一个特有的风格——尽力压缩成本,不请代言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睿智且精准的决定。真维斯刚进入内地时,多数人的工资水平虽然只有几百元,但花100元左右追逐流行,却是一个足以勾起人欲望但又花得起的消费。

随后开业的青岛专卖店,原打算卖两个月的货,不到两星期就销售一空。于是,杨勋大力扩张市场,一年里,真维斯在全国的专卖店发展到100多个。后来,当其他休闲品牌起步时,真维斯已牢牢抓住了国人的心。经过15年的发展,真维斯成为内地最成功的休闲服装品牌之一,在全国开设了1700多家门店,去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

近两年来,真维斯开始注重打造延伸品牌。不仅重点打造和推广更加年轻时尚的新休闲服装品牌“菲尔”,去年还推出女装休闲品牌“J-one”。

“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延伸。”杨勋说,“近年来休闲服装市场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这块市场,有竞争市场才会越做越大。”

慈善:真维斯的公益版图

真维斯是国内少数几个把回馈社会与公司文化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企业之一,真维斯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慈善公益活动。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理念,当真维斯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时候,杨勋就把善的种子播撒在了华夏大地。“20年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人找到了我,跟我说:‘我们有一个公益项目专门帮助山区的孩子上学,我问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他告诉我每人每年需要60元钱,我当时立即答应先帮助1000个孩子。”谁知杨勋一做就是6年,杨勋回忆说,“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令我感动的是,第一年年底,我竟然收到了1000个孩子寄来的明信片,这是真的!我真的帮助了1000个孩子!我被1000个孩子的祝福和青基会的公益精神感动,也因此与青基会合作至今,那个项目就是‘希望工程的前身‘希望学生。”

“现在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很多,我们发现只给他们钱是不够的,还要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早点儿认识这个社会,所以我就提出要求他们利用他们休息的时间去真维斯干80个小时/年,体验生活。要跟我们员工一起工作,一样的劳动强度,让他们早日认识社会,这个效果是不错的,他们发觉到原来这些助学金不是这么容易得来的。”

杨勋还说:“我人生有三个偶像,第一个是我的父亲,父亲努力工作,很和善,从来不打人,不骂人,从小教导我们怎么样做人,父亲是我的偶像。在我出来工作的时候,偶像是毛泽东,觉得他能够带领共产党28年把新中国建立起来,厉害。现在,释迦牟尼是我的偶像,我发现一个人不光要有事业,更要活得透彻,所以他是我的偶像。佛跟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明白就是佛,不明白就是人。佛教里面讲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是罗汉,能解决自己问题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就是菩萨,什么问题都能够解决就是佛。”(编辑/可敬)

猜你喜欢
旭日格子兄弟
灵 山
日本将刊登“旭日旗”韩文说明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晨钓
格子衣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