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2014-06-24 21:19唐学利杨铁军
地理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本区撒哈拉正文

唐学利+杨铁军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继学习“东南亚”、“中东”和“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四个区域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利用各方面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认识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环境恶化,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区初级产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

三、教材分析

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北非山水相连,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完全相同,因此本节通过“黑种人的故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三个专题,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到各专题内容中,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这样编排符合学生思维递进规律,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加深对本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由四段正文、六幅(组)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状况和居民、风俗、文化习惯等人文地理内容。

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图8.24“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依托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点明本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图8.26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详细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及不同的自然景观,意在激起学生探究本区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活动”认识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做好铺垫。第二段正文点明本区居民以黑种人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呼应标题,并通过图8.25“黑种人的故乡”形成直观的感知。第三、四段正文介绍本区灿烂的历史文明及文化艺术,利用图8.2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三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用阅读材料“非洲黑种人的传统鼓声”了解其风俗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两个“活动”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依托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认识本区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图8.29“茅草屋”进一步分析气候与传统民居的关系,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由四段正文、三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四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初级产品经济特点,突出这种经济特点的形成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内容。

教材第一段正文点明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结合图8.30“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本区主要矿产资源、经济作物及分布,为后面分析本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做铺垫。第二段正文结合图8.31“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说明本区经济特点、成因及危害,第三、四段正文及阅读材料“充满希望的土地”则分析本区改变初级产品经济的举措及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呼应标题。本组“活动”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以加纳为案例,四个“活动”围绕“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料仓库境遇的原因”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认识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及其危害,探讨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由三段正文、两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通过人口、粮食与环境的关系,介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目前本区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理清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材第一段正文说明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事实,并通过图8.33“2005—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验证。第二段正文说明本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及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导致粮食短缺,并利用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旱灾与饥荒”的两幅照片形成直观感知。第三段正文则进一步说明本区面临的“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严峻问题,让学生理清人口、粮食和环境间的关联性。这部分“活动”是对第三段正文的拓展,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填写协调本区人地关系建议的“金字塔”,让学生认识解决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教材知识网络如图1。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三组活动共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题组属于知识拓展类,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人地关系。第1题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第二步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变化特点,第三步归纳气候特点。第2题重在认识气候对民居的影响,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茅草屋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适应气候、建筑材料等角度分析茅草屋的形成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本题组属于知识巩固类,以加纳的经济特点为案例,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及危害,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要以图文资料为依托分组讨论解决相应的4个小题,了解加纳的进出口产品特点及利弊,探讨解决途径,及时进行展示交流,进一步认识本区初级产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特点及危害。

活动三:本题属于讨论分析类,围绕“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地关系问题”展开,认识协调本区人地关系、促进本区发展的措施,具有开放性。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猜你喜欢
本区撒哈拉正文
北京市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果展示
撒哈拉的眼泪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骆驼图书馆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户口本
中国雕塑精神的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