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麦庄,合作风云

2014-06-24 22:31阙政
新民周刊 2014年22期

阙政

很多人分不清麦兆辉和庄文强,更有甚者,把“麦庄”当成一个身兼编导两职的香港导演。其实当面见过他们就不会再搞错:麦兆辉是帅气的小生,近来略发福;庄文强戴副黑框眼镜,大智若愚。一开口更好区分:从小被父亲送去国语小学就读的庄文强普通话流利;而香港土生土长的麦兆辉,成年后才从K房里自学国语,还自己总结了一个规律:“国语就是把广东话讲歪一点点。”

——如果这样还分不清,建议可以去看尔冬升年末上映的新片《我是路人甲》,麦庄都有客串,两人第一次在银幕上“合体”。

而在幕后,他们的“合体”从2001年已经开始。迄今为止,两人合作的年份和作品都达到了两位数。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当数2003年开始的《无间道》三部曲和2009年至今的《窃听风云》三部曲。从一编一导到联合编导,这种合作方式,别说香港影坛绝无仅有,即使在全球电影界也非常罕见。

当年同为“木字头”

一切缘分都有开头。麦、庄的缘分,是在香港影坛才有的“木字头”,所谓“木”,即指另一位香港知名导演:陈木胜。

认识庄文强以前,麦兆辉从演艺学院演员系毕业,因为念的是舞台剧,工作难找,和电影有关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当陈木胜的副导演,拍《天若有情2》。

认识麦兆辉以前,庄文强在电视台工作,业余为电影公司写剧本,第一部戏是《中南海保镖》,而陈木胜,也是请他编剧的导演之一。

追溯前缘,两人都会提到1995年的第一次交会:陈木胜的电影《欢乐时光》,请了庄文强剪片花,让他去找副导演麦兆辉拿素材。不过,这次合作并没有让两人结下交情。好在香港电影圈很小,即使没有合作,两人也常常能在片场碰到。

巧合的是,1999年,两人不约而同地“转轨”:麦兆辉离开了陈木胜工作室自起炉灶,庄文强也从电视台辞职,专职给电影公司写剧本。两人合作的第一部戏,是2001年的青春爱情片《愿望树》。如今回头再看,没有人会相信,《愿望树》的故事源头竟然是《无间道》——但事实的确如此——警察世家出身的麦兆辉,很早就在心里酝酿了一个卧底与反卧底的故事。但和电影公司谈着谈着,这个故事就变成了陈冠希、欧倩怡出演的帅哥靓女爱情片《愿望树》。

回忆当年,麦兆辉不由感慨:“一个剧本究竟拍不拍得成电影,要看它的命。自己找上门都是千难万难,要是上面请你做,就什么都好说。”《无间道》的故事梗概,他前前后后跟四位导演说过四次:杜琪峰、马伟豪、陈木胜、刘伟强,都无功而返。当年刘德华开的电影公司“天幕”,请来刘伟强做营运总监,刘伟强又找来麦兆辉做副手。“他们想拍戏,找了好几个编剧来,结果没一个交出剧本的。”麦兆辉说,“临时拉我去开董事会,我就再讲了一次《无间道》的故事梗概,当时还不叫《无间道》,叫《杀警》。董事会几个人看完故事大纲,什么都没说,直接就拿支笔在纸上画个大叉。”

没办法,两人只好先模模糊糊跟着刘伟强拍《爱君如梦》,粗制滥造的喜剧片,到了片场才现写剧本,想到什么好笑的就胡乱编进去。庄文强说:“当时的我根本不是编剧,是写手。”

直到“天幕”倒闭,刘伟强自己开了电影公司,又朦朦胧胧想起当年那个“杀警”故事。这一次,麦兆辉的想法改变了:“我跟刘伟强说,让我想一想,先把剧本写出来。因为我觉得光跟人讲故事没有用,一定要先有剧本。”他找到老朋友庄文强,但是庄文强跟他说:“这个故事跟了你那么多年,不如你自己来写。”麦兆辉觉得有道理,一鼓作气,3个月下来,终于写成了51页——这是他的第一个剧本。刘伟强看完,让他叫庄文强帮着改改——后者还有6天就要结婚,百忙之中,帮他改了人物处境。

为了请到刘德华,《无间道》系列最终变为刘伟强、麦兆辉联合执导、麦庄联合编剧。

首映给麦兆辉留下的印象是:“很恐怖”,“大部分是业内观众,看完直摇头:这部电影怎么能拍成这个样子?怎么可能拍警匪片枪战部分才十几秒?怎么可能女人在电影里是那么重要?怎么可能有‘傻强这样的角色?”

“他们有太多成规了,所以落后于观众,而观众就是要看和以前警匪片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无间道》才会这么成功。”庄文强说,“从前我们写剧本,电影公司老板会给你很多卖座电影参考:这里要像这部片,那里要像那部片,编剧就像裁缝一样。更多时候编剧根本就不写剧本,当年我们四个编剧一起写《中南海保镖》,谈了三个月,一个字都没写出来,直到上面说这样不行,让大家交故事大纲,也只有我一个人交。90年代我刚入行的时候,电影市道好,老板告诉你,刘德华三个月以后有30天档期,够你开一部戏了,去拍吧,要有枪战;或者告诉你,下一部戏拍林青霞女扮男装,都是这样,没有人需要剧本。”

这样的江湖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麦庄二人此后的工作方式,让他们的电影作品,凡事都以剧本为第一基础。“先写剧本,而不是跟人到处聊故事。”庄文强说,“这本来就应该是最基本的,只是从前大家连最基本的都没做到。所以我说合拍片其实救了香港电影,因为你要送去审查,就必须有完整的剧本。现在新一代的香港编剧都已经习惯了先写剧本,这是很好的转变。”

铁三角变好基友

《无间道》之后,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被人称为“救市铁三角”,又陆续合作了《头文字D》和《伤城》。但没过几年,“铁三角”就变成了“好基友”。

麦庄独立,最大的原因,还是与刘伟强志趣不同。“大家越合作就越发现兴趣点不一样。刘伟强是很随性的人,喜欢拍很多戏,追求产量,他可以完全用技巧去拍。”麦兆辉说。庄文强在一边补充:“可能他也觉得我们两个人太死板。”

而麦庄喜欢拍“复杂一点,需要规划的电影”。麦兆辉说,他不追求产量,也不简单是电影拍出来好看或不好看,而是“让我自己觉得有尊严的作品”——“以前,香港还没有DVD、在线电影那些媒介,新片只有在电影院里看。那时候还有午夜场,电影一开头先出导演的名字,全片结束之后的字幕表里反而没有导演名字,所以等到观众看完电影觉得很烂,想骂导演的时候,已经不记得导演名字。于是经常会听到有人骂脏话:‘××××,片子这么烂,导演是谁?!轮到我自己当导演的时候,我就希望我不会被观众骂。尤其现在,前后都有导演名字,DVD盒子上也有导演名字啊,人家随时都可以骂到导演啦!”endprint

道不同不相为谋。

反观麦庄二人,麦说“当导演就不要想着会发达”,庄就说“想发达倒不如去做金融”;麦说“不懂得炒股,楼市和自己没关系”,庄就说“买的股票前阵子都放掉了,而且很多都是十几年前买的,认同某公司做生意的方法才去买它的股票”;麦说“《教父》很完美,看一百遍仍然觉得很好看”,庄就说“最喜欢黑泽明的《天国与地狱》”;麦说“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庄就说“其实我最欣赏他的《白》”……相近的价值观、类似的电影品位、同样认真的创作态度。除了对女人的审美很不一样,其他方面都很契合。这样的两个人,“合体”是水到渠成,早晚的事。

更何况,一加一远大于二。

两人眼中的对方,都很有“料”。麦兆辉说庄文强:“很会写剧本,而且写得非常快。”有多快?一年能写8个电影,拍成的就有5个之多。庄文强读物理出身,对编剧技巧的理解也是物理化的:“就是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受外力影响加速度、反作用力。跟文艺作品一模一样:电影就是编剧给角色设定一系列的困难,然后让他们逐一去解决。编剧的技巧就是力量的转移。如果经验足够的话,你会知道90分钟时间里,每个阶段应该发生什么事。”

他的灵感来源于朋友间的聊天:“最近我才发现,很多人都会忍不住跟我讲他们的故事。不是因为我做编剧,而是觉得我很冷漠,所以在听他们倾诉感情问题的时候不会为他们设想,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重点。”

对麦兆辉来说,庄文强就像是他外挂的另一个大脑:“他很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会看很多书,永远觉得剧本有地方可以改进,常常要说修改剧本。有这样的人在身边,就像多长了一个大脑一样。”

而麦兆辉对于庄文强来说,则是一个能把意念迅速意象化的人:“他念舞台剧出身,空间感很强,也很了解戏的原理,所以总是能很好地把文字变为影像。”

听起来,如果换作两人一开始的合作方式:庄编麦导,其实也很相得益彰。但最终他们选择联合编、联合导,这样的模式,已经维持了十年。最简单的一个原因是:“片场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上阵兄弟兵,对彼此来说都是跨界:一个跨了编剧,一个跨了导演。好在当年拍《无间道》的时候,庄文强作为编剧,也天天跟现场,“看都看会了导演单”。有时候美术指导问导演道具要怎么放,导演会指指他:“我不知道,剧本是他写的,你去问他!”又有时候灯光师跟导演聊怎么打灯,导演也指指他:“你问他,他写的。”庄文强也不知道怎么打灯,就跟灯光师聊剧情,聊着聊着就都会了。做导演对他来说是件水到渠成的事,积累的不但是技术,还有人脉:“香港来来去去都是那班人,时间一长就都建立了信任。”

唯一的遗憾是,麦庄二人个性并不强烈,更不偏执,所以合作出来的电影,同样缺少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庄文强看来,越是讲理的人,风格越不稳定:“最明显的例子是李安,《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制造伍德斯托克》,每一部的风格都不同。”

而他们合作的《窃听风云》,从故事而言,就是三部三种风格。“拍第一部的时候并没有想拍成系列,后面的二、三和第一部也没有故事、人物上的延续。”麦兆辉说,“都叫《窃听风云》,是因为都在讲一些社会问题:股市、地主会、丁权……第三部花的感情最深,故事也最复杂。有人曾经建议我们把情节简单化,因为觉得观众没那么聪明。但博纳的老板于冬有一句话我们觉得很对,他说:‘别小看观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