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成了硬通货

2014-06-24 22:36袁慧敏
新民周刊 2014年22期
关键词:藏家篆刻

袁慧敏

三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市场造就了无数神话,寿山、青田、鸡血和巴林这“四大国石”虽然起步较晚,但涨势惊人。虽说文化人视富贵如浮云,但放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语境下,神马都是浮云,那么一切都可以重新评价,最后,富贵还是最最弹眼落睛。而在四大国石当中,最最弹眼落睛的要数寿山石中的田黄。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它几乎就是上苍的恩赐,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福建寿山脚下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农田里出产。过去农民种地除草,一不小心就刨出一块硬绷绷的小疙瘩,在河里洗一洗,色如鸡油,明润莹透,即会招来古董商人的关切。交易后,农民一年的收成也抵不上这块小石头。田黄石因色相普遍泛黄,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顾名思义,就是产于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

田黄石历来有“石中之王”之称,通灵莹澈的田黄冻,堪称“王中王”,是宫廷艺术的一朵绚丽奇葩。寿山石制印历史,至少可溯源到晋朝的“零陵太守章”,但应该是偶尔为之。明清以来,随着中国特有的篆刻文化的发展,印材的文化附加值不断丰富,田黄受此影响,价值不断提升,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已与黄金等价,而进入民国又有“易金数倍”之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将田黄视同拱璧,把它用于刻制玺印。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强调其合法性,权贵阶层还编造了不少神话,史书上就有乾隆皇帝梦见玉皇大帝赐他田黄石,并赐书“福、寿、田”三字,元旦以田黄祭天的故事。这种无聊的故事在文人达贵中却传为美谈。一块田黄石,被形容为“多福多寿,王土广袤”,意味着大清江山为上天所赐,以宣扬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全国臣民必须忠于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意识。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黄石,多用田黄石治以印章。比如有名的“三希堂”、“长春书屋”印等,最著名的要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田黄三链章,此章用一整块大田黄精雕细琢而成,并有三根田黄链环将其连成一体,分别为“惟一精惟”白文方印、“乐天”朱文圆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三连印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国之瑰宝”,上世纪90年代曾登上被誉为“国家名片”的邮票,引起海内外强烈关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朝野上下竞相购以田黄石制印,以炫身份,或为祈福、祈寿、祈田而收藏田黄石,或以田黄石制印。郑洛英《无题》诗有证:“别有连城价,此石名田黄。”

改革开放后,随着艺术市场的确立与发展,田黄价格更是一路涨升,扶摇直上,“一两田黄百两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当今市场是“按克论价”,改变了旧时的“以量计值”方式,一方上佳的田黄方章每克值3万至5万元,优质田黄可达10万至15万元。收藏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印家专属,那些根本不懂篆刻为何物的收藏者也趋之若鹜,将它当作高回报率的投资品种。

田黄除了天生丽质,色泽出众外,资源日趋枯竭、不可再生,也是让它的价值扶摇直上的理由,近年来,溪流中,农田里,凡可能埋藏田黄石的地方几乎被农民挖了个底朝天。历代传承至今的田黄石,皆为稀世珍品,凡有上拍者,悉数被藏家高价收藏,几乎没有流标的。所以收藏界有一种说法:田黄就是硬通货。

在即将拉开帷幕的2014年春季拍卖上,“金石苑”——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将为藏家奉献一台田黄的饕餮大餐,其中一些上等级拍品要么是从国内藏家手中征集,要么是从境外回流,其中的田黄最为耀眼夺目,数量之多、质量之佳,性价比之高,堪称朵云轩拍卖历年之最。endprint

猜你喜欢
藏家篆刻
藏家风情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这才叫大藏家——张志强先生和他的精绝藏石
篆刻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