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武汉市可再生能源体系研究

2014-06-27 10:44付正伟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武汉市武汉能源

摘要:在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下,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占据未来新能源经济发展制高点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议题。本文验证了武汉市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将成为瓶颈的事实,并剖析了其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不利因素,并以绿色管理理念给出优化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F4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83-1

在能源日益枯竭,雾霾和温室效应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制度创新,使经济发展与传统能源消耗脱敏,提升地区能源利用潜力,打破原有能源利用模式禁锢,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地区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开辟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已成大势所趋。武汉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市,要实现完全的低碳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发展可再生能源,应该是率先实现建设绿色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1 武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能源短缺长期制约着武汉市实现高质量、低代价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经济总量骤增,工农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催生了巨大的能源工序缺口。依照统计资料,2008年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255.39万吨标煤,以后每年消耗量均有较大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4.9%。目前,武汉市仍选择不可循环能源如煤炭、原油等为主要能源供给。而武汉作为重工业城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供求关系来看,武汉属于需求方,其本身没有丰富的化石能源储备,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大部分还是依赖于进口。结合武汉的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光伏等具有清洁性、永续性,储量丰富种种优点的可再生能源,构建可再生能源体系,是推进武汉市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2 实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竞争机制动力不足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能源品位不高,稳定性差,开发成本高的弱点,可再生能源价格长期高限制了其市场需求。其次,目前相关优惠政策存在与实际不符等情况,这是难以实施的弊端。从而,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一利国利民的民生产业得不到政府有力的保驾护航。从市场调查来看,利用风能和生物质能利润率缺乏竞争力,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区域消费能力不足,其市场输出主要依赖出口。

2.2 成本过高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沿,其相关产业仍属于萌芽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投入,而且投资者可能面临较大风险,从而造成其开发成本过高。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以能源转换为电能的效率为标尺,每生产一度电,以煤炭发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小水电、光伏和风力发电分别为1.2、11、1.7。另外,初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很难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这也是成本难以抑制的根源之一。武汉市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应重视这些问题。

2.3 装备制造水平落后

法律和政策的倾斜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软支撑,有力的装备制造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当前,武汉市相关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核心技术为外国所掌握,同时政府在发展布局中没有发挥整体规划的作用,企业竞争混乱,冗余技术引进的问题较为严重。各个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如硅谷的产业发展集群,规模小,大量资源被浪费。同时,武汉虽有优质的科研教育资源,但缺乏可再生能源方向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相关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可再生能源技术薄弱的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了设备开发成本。

3 构建武汉市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措施

3.1 合理规划统筹产业发展

一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先导,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武汉市经济中所占比例。科学调研,优先出台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尤其是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予倾斜;二是支持行业发展,尤其应该重视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设立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并具有较强实用性技术的奖励基金。制定吸引国外优秀能源产业投资招商计划。 把能源装备制造作为突破点,盘活技术资源。立足于武汉现有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技术优势,以化石电为接入口,以好光谷工业园和发展良好的生物质产业、水电产业为基本,兼以发展风电、地热产业,构建武汉特色的新能源体系。

3.2 大力推进市场建设

重点建设示范工程、龙头工程,以先进范例拉动整个市场健康有力的发展。一是着重开展CDM机制生产,在建筑业充分利用地热、光能,把武汉打造成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二是建立若干风光结合发电厂。同时,充分利用武汉市郊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力资源,建议在江夏和蔡甸上马中型发电工程,以工程集群争取国家补贴。

3.3 完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序升级

一是加大财税投入和政策倾斜;二是由专家调研,选定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集中科研资源攻关;三是明确政府引导作用,多方引资,组建专业产业投资公司,活化产业内外资金流动;四是优化技术管理组织,大胆探索崭新用人模式,使人才能进能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孟宪淦.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概况[x].太阳能,2009,(6).

[2] 田立新,傅瑛,丁占文,等.能源经济系统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石磊,赵由才,柴晓利.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展[J].中国沼气,2012.

作者简介:付正伟,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循环经济。

猜你喜欢
武汉市武汉能源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决战武汉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