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艰难前行

2014-06-27 03:03赵亚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道家沈从文

赵亚亮

(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贵州 贵阳 550003)

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艰难前行

赵亚亮

(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贵州 贵阳 550003)

本文主要从宏观上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等这些潜在的力量与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思想构成了一种张力,从而构成了现当代文学的民族特色,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老庄;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

一、集体无意识下的心理积淀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认为正是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与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他的话表明儒道两家是我们民族两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儒道互补的思想线索也是文学精神的体现。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儒家给文学带来的是作家人格上的魅力,真正给文学带来恢弘想象力,给落寞不遇文人以心灵安慰的仍然是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由此生发的道教文化,都给文学以源源不断的资源。

荣格提出每个民族由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构成了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每个生活于其中的民众,即使没有学习过这种文化,但由于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从而成为一种心理积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即使经历严重的碰撞、挫折,也会在适当的时候从被压抑的底层喷发出来,表现出自己真实的存在。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产物,我们通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处于传统与现代转变时期的中国作家,在追求现代文化的途中,在特定的时期会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民族的潜意识驱使下的白日梦,从而表现出一种古典精神,比如新月派的新格律诗,京派文学中的典雅风范。本文主要是考察道家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二、步履蹒跚下的现代文学与道家文化

钱理群等人所著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王瑶先生有篇序言,认为现代文学表现的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现代情感与思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史专家把现代文学的开端归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不仅因为它格式的独特,而且在于表现的深切。鲁迅有现代文学之父的美誉,但他的作品中受着民间流传的道家文化影响非常深远。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居住的土谷祠是土地神与五谷神居住的地方,这两个神是道教中的神仙谱系。阿Q生活的未庄世界是由儒家文化代表的统治阶级(赵、钱两家),以及道家文学代表的被压迫阶级(阿Q、王胡、小D等)构成的世俗社会。当然以静修庵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基本上处于一种观望的地位,仅仅是被动地参与了未庄人的生活。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民间文化中道教的独特地位,认识到道家以及道教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实际上是指出道家教人驯服于儒家文化确立的统治秩序。

鲁迅不仅间接写到了道教文化,而且直接以道家的两个人物作为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在《故事新编》中《出关》讲老子与孔子的较量中败走,西出函谷关前的遭遇。老子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时代将是孔子的时代,所以选择了离开。结果他在出关前遭到民众的误解。这个故事寓意大概是说,真正的老子思想与老百姓所误读的老子是不同的,而且也说明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将要处于一种被压抑的地位,处于一种在野的状态,它要么被误解,要么被利用,从而与儒家文化共建了中国人的世界。《起死》实际上是对庄子“齐物论、等生死”的思想进行了讽刺,但是我们发现鲁迅对庄子的态度是温和的。把这两篇作品连起来,我们认为鲁迅对道家文化的失势,对以老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处境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此外我们在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也能体会到道家文化在构建浙东风俗时的力量。

总之我们会发现现代文学的发端——鲁迅的文学世界中,仍然和道家文化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影响,虽然现代文学要以摧毁传统文化启蒙民众为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作家会时不时显出新旧文化交替下角色转换的艰难。

作为三十年代初与时代保持距离的另类作家,沈从文便显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他选择了湘西这样一个非常的偏僻的世界,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从现代启蒙的角度讲,沈从文无疑是保守的,他在为一个美丽事物的逝去在唱一曲挽歌,在沈从文的文学小庙中他供奉着人性这尊神像。

沈从文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描写都市生活的庸俗,一部分描写边城世界的美好,真正能代表他成就的自然是后者。但是纵观描写边城世界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边城人物“无意识”地体现了道家思想。《边城》中边城人民的淳朴,人与人之间按照道义行事,山清水秀,俨然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这和老子所讲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是何其的相像。老子讲人应该复归到婴儿,应该没有机心,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境界。沈从文的小说似乎对现代进程有一些隐隐地担忧,这在《长河》中我们能够感到,剧变来临前夕边城世界人物的骚动与不安,他表达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恐惧。作为一个生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都市人那种虚伪做作是一个老实的乡下人无法赞同的。我们发现这种保守性和老子所讲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是何其的相像。沈从文无疑是站在老子的角度看到社会的弊病,所以他并没有像其他同时代的作家那样高呼革命,激情,而是把握住永恒不变的人性。他是一个把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家之一,除了塑造出一个伟大作家应有的文学世界——边城外,他最大的特点还是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转型期中国人民的骚动,并且利用本民族的思想资源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合理的反思。笔者认为,沈从文在文学思想是老子式的保守立场,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他想采取一种回避的方式给自己留一片文学的净土,和古代名士一样他们只能隐逸山林,寄情于淳朴的乡村。在艺术上,沈从文是文体家,他的很多小说给后世作家很多宝贵的创作财富,不过他的田园牧歌风格依稀可以见得道家文化那种热衷山水,志向高洁的秉性。

三、救亡主题与道家传统

从30到80年代,国家由于政治上的大变动,在文学上表现为救亡主题,“救亡压倒启蒙”。救亡在抗战时期成了最响亮的口号,老舍等作家纷纷投身抗战,作家很难在这样的时代表现自己的个性;抗战胜利后政治斗争让作家必须作出选择,试图走第三条道路的沈从文后来在建国前夕被排挤出了进步作家的阵营,也意味着被剥夺了写作的资格;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成了政治的传声筒,作家的写作道路越来越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学只能和世界文学的差距越来越远。

80年代首先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是寻根文学。阿城作为寻根文学的一个标志人物,他的作品《棋王》讲主人公王一生在文革的乱世中,如何苟全性命的故事。主人公爱吃,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贵生思想,他是一位真正隐于棋中的人。这是一篇充分体现老子思想的小说,主人公的人生哲学就是老子式的。90年代余华的《活着》是值得关注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讲一个农民在历史动荡下亲人一个个在天灾人祸下死去的故事,它试图在阐释人不是为了什么意义而活着,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老子去名、贵生思想在余华的这部作品里再一次得到印证。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需要世界级的作家。通过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些重要线索,尽管挂一漏万,我们还是发现一味走西方文学的路子是不行的,写小说玩技巧我们比不过西方。文学与政治关系过于紧密,限制了文学的想象力,如抗战文学、十七年文学等。相反,我们也发现一些成功的例子,就是中西技巧的结合,反映当时中国时代环境的作品,如鲁迅、沈从文,以及阿城、余华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的道家思想,它已经深深融入了日常老百姓的行为规范当中,我们在弃其糟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合理文化内核,并在文学中展现它。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现代性。我们虽然也看到了阿城、余华等人取得的一些成就,但是这些作家的作品和那些卡夫卡、福克纳等文学巨匠相比,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荒诞性是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以金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异化为前提,卡夫卡通过表现格里高尔的悲剧,目的不在于批判,更多的意图是在拯救这些迷途的羔羊,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现代性不是简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为目的,或者我们传统所理解的批判现实主义。西方现代派作家存在着一种价值取向,如何让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重新获得力量,重获战胜邪恶的信心。艾略特的《荒原》揭示出正是人们的纵欲、糜烂,没有信仰导致了西方社会像荒原一般,没有了生机。但这并没有像老舍的《茶馆》那样把人逼向自杀的绝望,而是积极寻找,拯救。

在前文中我们谈到了中国道家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发现道家思想对文人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比方说在乱世明哲保身。一个作家的人生观会无形当中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余华的小说《活着》对主人公福贵的“活着就好”这种哲学大加歌颂,并且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仔细分析起来这种哲学和道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民族如果人人都这样明哲保身,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充满奴性的。我们更需要一些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拯救的人。这种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阳刚之气,是当代文学中最缺乏的。正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一书所认为的,中国文人太多的逍遥精神,缺乏的就是西方耶稣基督那种用十字架背负世间罪恶的拯救精神。

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一环,在中国作家写作技术越来越现代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思想没有进入现代,那么我们的文学是没有现代性的,也就无法与外国作家竞争。当然全盘西化,完全学习西方,抛弃中国人的传统,那么我们的文学就始终是漂浮之物,会越来越失去读者。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创作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作品。

[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I206

A

1005-5312(2014)11-0008-02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道家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