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寞中栖居
——陶渊明的人生指引与现实意义

2014-06-30 03:04陈诗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净土现实意义品味

陈诗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在寂寞中栖居
——陶渊明的人生指引与现实意义

陈诗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其人生道路自然是极具特色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长久地为文人提供一种精神的范本。在现代社会中,陶渊明对心灵皈依的指引与对寂寞的解读有更丰富的意蕴,即身在尘世樊笼中,如何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本文从陶学接受出发,阐述陶渊明“寂寞世界”对现代人的人生指引,以及解析陶学接受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寂寞

一、寻找心灵的净土——陶渊明的坚守

千百年来,每个人都一直在内心深处寻觅一方寂静之土,于是处与真实的灵魂相对。寻觅的方法不同,便有了三教九流百家争鸣。这一方土地是“私人的”,是为独守内心最纯粹的、近乎偏执的信仰,为扯断尘世欲望纠结的藤蔓,一个人默默耕耘,静待收获。一个人当拥有这样一种寂寞,如一朵生长在无人之域的花,兀自开放悄然飘落,但这种寂寞并不悲哀,它让我们的生命完满而洁净。

陶渊明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便找到了那方净土,独自品味着这横亘古今的、诗意的寂寞。

寂寞的陶渊明放下官印,解下锦袍,穿着一身缀满补丁的粗布衣服,每天扛着一把笨拙的锄头早出晚归,任路边野草上清凉的露水打湿一个个晨昏。但他不是一个地道的农人,因为他的田地里总是“草盛豆苗稀”,因为他的手里是有那么一本厚厚的书。在文人与农人两种身份里,陶渊明找到了可通过的缝隙,于是,他这一生便就此安营扎寨,独自穿行,自得其乐。

但他还是贫苦的。在那个纷乱的世界里,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的坚守与慎独。在乡人的眼里他是个怪异另类的人,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宁愿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读书人眼里他是一个痴愚古朽之人,枉费了绝妙的才情,惊世的文笔,连祖上的功德都被辱没了。他的生活是“夏日长抱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一个伟大的文学大师,被饥饿所迫,灰头土脸地向人家乞讨饭食,而且还支支吾吾地张不开口。这是多叫人心痛的一幅画面!

可渊明本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虽少了物质享受,但他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随心所欲地读起来,读到快意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之所至,他可以敲开亲友故交的柴门,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他可以用握锄头的手提笔挥毫,将胸中块垒用酒用墨一一消融,让那淡远的墨香飘荡千年。有了这样的自由,贫穷又算得了什么?在吟出诗句的一刹那,所有坚守都有了意义。

二、心中的瓦尔登湖——品味寂寞的诗意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真正的寂寞不是令人消瘦的清苦与哀愁,而是一份淡泊空明的心境。

青牛背上,老子阅近沧桑,看惯枯荣,洞悉万物之嬗变,“道可道,非常道。”谦和冲融的微笑闪烁着智慧;濮水之畔,庄周闭目垂钓,心中一片澄澈。“以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遂“独于天地精神往来”;东篱菊畔,陶公举杯微醺,一身傲骨,不肯俯就,让思想在阒静孤独中无所拘囿地遨游。

其实寂寞很难寻觅,我们常常因害怕而拒绝欣赏它的独特风韵。陶渊明寻到的净土,在我看来是另一个微波荡漾的“瓦尔登湖”,微风拂过,送来草木隐秘的清香,承载着诗人最真实的回忆与本心。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陶渊明能在那样的贫苦中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等清透的句子。

但这片湖水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需经历长久的考验与反复的精神折磨。不论是陶渊明,还是后来的苏轼,乃至千千万万有幸寻到湖水的人,都要在现实的打压下长出自己的根芽,长出足以支撑寂寞的支柱,来呵护内心的苍凉,学会与寂寞相处,在寂寞中酝酿才情。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寂寞是一场伟大的沉淀,是没有孔隙不会泄露的珍藏。

三、安能行叹复坐愁——学会品尝寂寞

其实,要做好一件事,就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坐得住冷板凳。而这样一种要求,在现代快节奏的、浮躁焦虑的社会去践行似乎越发艰难;在这样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也很难用文学作品去真正唤起人们反思、内省,放下一些去品味失落的寂寞。

其实寂寞并不难熬,它也是妙趣横生的。就像陶渊明,远离纷争让他有更多时间去打量这个世界,去反观自己内心。因此即使隔着上千年,隔着生死阴阳,在阅读其作品时,我们仍能感受到他身上的温厚气质,沐浴他的儒雅气息,接受他的心灵洗礼。其实人生一世,为何要蝇营狗苟?像五柳先生一样,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方净土,寻一片湖水,心安吾乡,荡涤灵智,才是真正不虚一生。

另外,寂寞未必是不理红尘,有时候是另一种责任担当和现代社会的坚守。不论朝代,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都应各尽本分,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社会品质和文化品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好比陶渊明,虽身不出仕,但仍致力于文词创作,作品因而流传后世开一片诗学伟业。因此,拒绝浮躁,不迷本心,其实是我们承担责任的第一步。虽然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没有人能够凭恃一己之力拒绝世俗价值系统的影响,但是享受寂寞、品味寂寞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身体。就像陶渊明那首诗: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1]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

I206

A

1005-5312(2014)14-0008-01

猜你喜欢
净土现实意义品味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品味四季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