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明的模糊地带

2014-06-30 14:12沙莲香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危机感勒庞个体

沙莲香

文明研究定格在公共文明之上,并进行跟踪调查与思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维度。

通过整理与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公共场所林林总总的行为带有某种“过程性”,不文明与文明既相斥又相叠,呈现为一种文明的模糊地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由个体集合而成的聚群,他们都会产生对不文明的排斥,这常常是促使行为转向文明的动因。

从这个意义出发,“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概念就可作为公共文明研究的一种解释工具,以表示“不文明”常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又在时刻改变。

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语境去审视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我们或许可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共生活处于封闭状态,随着社会逐步走向开放,人们越来越方便地实现出游乃至出境,从而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让不文明现象有了更加鲜活和立体的呈现,映衬出一些人在公共文明方面的知识匮乏与教养不足。这种情景,让一些人不停遭遇困窘,心生危机感。然而这种危机感,也未尝不是推动我们走出文明模糊地带的动力。

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非自今日而始。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在见到外国人时会手足无措,与陌生人交往时不会微笑,不讲究礼仪。当年出国留学的学子,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不让自己在公共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大庭广众下的豪购及狂妄,则暴露出炫富的无知与浅薄。

时至今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虽已有明显改观,但诸如“组团式过马路”这种聚群行为仍然难以根除,“红灯停,绿灯行”的文明规则并没有在一些人的心中落地生根。

公共文明研究所涉及的聚群现象,最早为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注意,并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予以解释。勒庞对法国大革命风暴作出了历史性解剖,对席卷当时社会的群体心理进行了精到的心理分析,证明了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

公共场所的聚群,是群体现象的一种形态。聚群(也包括网络空间的集合)是由个体构成的,人们相互之间虽然不认识但聚集在一起,可以共同行动但不能持续不散。

聚群现象往往伴随着情绪非理性,可能群情高昂,也可能一哄而散、溃不成军,置身其中的个体容易失去个性和理性。

聚群的出现和存在有必然性,因为聚群内部具有相互理解、相互解释、相互推动的力量,满足了某种心理需要。例如,“组团式过马路”即体现出典型的不文明行为聚群性,闯红灯过程中大家各自匿名、相互壮胆,又相互依赖而分散责任。

个体是文明的承载者,文明也可视为公共交往对个体修养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公共生活范围的扩大,个体之间的关系组合不断变化,衍生出各类形态的群体。如果从“元”层级上思考个体修养及其后果,个体文明就是公共文明的基础,个体文明的质量决定群体文明的质量。正因如此,“修身”“养性”,是公共文明的基石。

网络时代的公共文明,愈益深入个体及细节,丑陋行为“无人知晓”的心理与观念,正逐步失效。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随时可能曝光于公共平台,不得不接受审视与评判。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技术演进所带来的“透明”,将倒逼不文明行为转向文明。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危机感勒庞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危机感影响成败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以危机感换进取心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画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