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西部同性恋社区报纸

2014-07-01 08:33陈力丹王海
新闻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同性恋

陈力丹 王海

摘要 美国西部的同性恋社区报,其内容除了涉及同性恋的特定话题外,其他内容与一般的美国地方报纸没有明显的差异。任何一份同性恋社区报纸,传递给人的第一感觉只有亲切与平和。尽管从报纸的文本层面可以看出,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同性恋社区需要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以维护自身权益,消除文化交流的壁垒,但显然,它们总体上不具备跨文化间的交流功能。

关键词 美国社区报纸;同性恋;亚文化传播;功能壁垒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在报纸衰落的大趋势下,美国的“社区报纸”却兴盛不衰,这一报业奇观既不同于报纸起源地欧洲,亦不同于任何发展中国家。与大报纸发行量普遍下降,报业公司甚至难以为继相形对照的是许多社区小报的发行量呈小幅上升趋势,广告下滑幅度也比大报小得多。因此,各种美国的社区报纸成为了学界研究的对象。

美国全国报业协会(National Newspaper Association)对“社区报”定义是:旨在通过提供新闻和资讯的方式服务并建设本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打造社区纽带的报纸,其主要特征是为某一特定社区(带有共同归属感的人群)的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而作为一个开放的多文化融合的国家,美国广泛存在着宗教社区、移民社区、黑人街区、同性恋街区等亚文化群体聚集区,社区报纸在维护社区利益、服务社区居民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美国西部的4份同性恋社区报

本文以美国西部旧金山卡斯特罗街(Castro Street,著名的同性恋街区)的三份社区报《湾区报道者》(The Bay Area Reporter)、《海湾时报》(BayTimes)和《卡斯特罗导报》(Castro Courier)以及圣地亚哥(圣迭戈)市同性恋群体的报纸《圣地亚哥同性恋报》(Gay San Diego)为例,探究亚文化社区报纸的传播内容及其特点。

种种的历史原因,使得美国旧金山市的卡斯特罗街一带成为世界闻名的同性恋街区,有3万多居民,许多同性恋者上个世纪80年代陆续定居于此。这个街区的标志是树立在街区中心的六色彩虹大旗,沿街店铺或住宅,凡是挂有六色旗的,便是老板或住宅主人主动彰显自己是同性恋。现在这个街区常住居民的40%多为LGBT(Lesbian,Gay,Bisexual and Transgender,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的统称)——这一数字远远超过旧金山全市的同性恋居民比例。长期以来,卡斯特罗街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同性恋亚文化圈。在卡斯特罗街区常见的报纸中,有服务于该社区的社区报,另一些报纸则直接服务于LGBT群体。其中,《湾区报道者》创办于1971年,是全美历史最为悠久、发行量最广的同性恋报纸,目前由百诺企业(Benro Enterprises)发行,立足旧金山湾区(Bay Areas),还在全美20多个城市发行,是一张面向全国、以旧金山湾区为基地的社区报。《海湾时报》创刊于1979年,出版地点在旧金山市区,主要服务于旧金山湾区的同性恋社区、团体或个人,是一份区域性社区报。《卡斯特罗导报》创办于2007年,出版地点就在卡斯特罗街区,是一份仅服务于卡斯特罗街区的社区报纸,该报面向包括LGBT群体在内的所有社区居民,创办~2007年,每期发行量约1.5万份。

出版地点位于圣地亚哥的《圣地亚哥同性恋报》为双周刊(图1),服务于同性恋人群以及与这个群体有联系或者感兴趣的受众,主要在圣地亚哥市发行,每期发行量约为1.5万份。该报属于圣地亚哥社区新闻网络(San Diego CommunityNews Network)。

二、新闻内容严肃,格调高雅

关于同性恋,社会上由于陌生、恐惧而会视他们为“异类”,甚至“妖魔化”,联想到各种充斥情欲的插图或低俗不堪的词句。我对同性恋也感到异样,但理性上持宽容态度。现在面前的这4份同性恋报纸是无意中搜集到的。2013年春节期间,我在美国西海岸沿1号公路从圣地亚哥到旧金山,一路看到免费的地方报纸就收集起来,一共12份,准备回国研究一下美国地方报纸的特色。然而具体翻看时才发现,三分之一竟是同性恋的报纸。其实,美国同性恋报纸的内容除了涉及同性恋的特定话题外,其他内容与一般的美国地方报纸没有明显的差异,任何一份同性恋社区报纸,传递给人的第一感觉只有亲切与平和。

首先,报纸的所有新闻与文章都是去情色化的。报纸的新闻用词规范,与任何其他美国地方报纸无异;文本多采取低语境编码,通俗易懂,没有阅读壁垒和障碍;内容严肃,没有低俗感和情色化的包装。如2013年第3期(2013年2月8-21日)的《圣地亚哥同性恋报》,三条头版新闻分别是:《职业摄影师杜安·克莱默在国家黑人艾滋病防治日展开“我设计”的活动》(PhotographerDuane Cramer launched‘I Designcampaign onNational Black HIV/AIDS Awareness Day)、《“南部同志骄傲”游行活动卷土重来》(The return ofSouth Bay Pride)、《欧塞尔的光荣、勇气和信仰闪耀光芒一一同性恋中心首次举行海军退伍仪式》(Osiers Honor,Courage and CommitmentShine-Navy retirement at LGBT Center may befirst),三篇报道分别讲述了三条与同性恋群体相关的新闻:关于名为“我设计”的、旨在帮助那些与艾滋病毒抗争的黑人关注健康的在线社区活动;某一团体正在策划一场在加州丘拉维斯塔的大型同性恋游行;在同性恋中心(LGBT Center)举行的历史上第一次海军士兵退伍仪式。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大大幅头版图片,是雪莉·李·拉尔夫的肖像特写(图2),旨在通过这位黑人女演员兼艾滋病大使,倡导人们关注自身健康。这几则新闻选材宽泛,题材为人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中规中矩。而且,这些新闻都是“以小见大”型的报道——从一个人或一个事件出发,升华到具有推广性的意义和价值,如关注同性恋人群的健康、关注少数群体的利益,等等。可以说,这类报纸中的新闻主题是积极的,没有任何低俗的隐喻。

其次,这些报纸都具有高雅文化传播的鲜明特色。这几份报刊的文化类报道都较为集中,从当地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到卓有成就的同性恋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再到全国各地艺术团体或个人的慈善行为(多与本群体有关)——不一而足。以美国历史悠久的同性恋报纸《湾区报道者》为例,该报每期会附带一个独立的文艺副刊(BayArea Reporter-ART & CULTURE),主要报道各类戏剧、歌舞等文艺新闻,以及电影、音乐、戏剧演出、出版物、文化衍生品经营等等的广告信息或海报(其中包含一部分涉及同性恋以及轻微情色元素的演出、图书、音像制品的信息),每期的文艺副刊含12版,图文并茂(图3);在其官网上,也将文艺信息(ARTS)列为一个独立单元显著列出,足见该报对于文艺传播的重视。与之类似,《海湾时报)也会在每期设置6版左右的版面(Arts& Entertainment)重点报道文化新闻。

至于原因,可以参考最新一次的全美人口统计数据(US Census 2010)——卡斯特罗街社区(区号:94114,包含卡斯特罗街以及邻近的Noe Valley)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比例高达97.1%,有90.7%的居民有过高等教育经历,有36.1%的居民拥有硕/博士学位,人口的教育水平显著高于所在的旧金山市、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全美平均水平。在人口学数据上,该区域的社区报纸高雅和新闻集中的事实与之契合。广泛发行于同性恋社区的报纸内容,是对于该群体“刻板印象”的突破——它们不仅没情色、低俗的文字和图片,相反,任何一份报纸在新闻选择、文字运用上非常专业,报纸整体的视觉效果也值得称道。

三、高度关注同性恋群体利益

作为服务于亚文化群体的社区报,这4份美国西部同性恋报纸关涉本群体利益的选题十分集中,反复报道或被提及的议题有:同性恋群体的婚姻自由、同性恋群体的政治参与权、同性恋群体的社会生活保障福利(特别是养老保险)、以艾滋病防治为主的群体健康、反对对同性恋的社会歧视等等。

首先,争取自身权益是选题的要点。同性恋群体的婚姻权利一直在美国各个州有不同的标准,也一直是同性恋人群争取自身权益的焦点,比如《湾区报道者》每期都开设“开放论坛”(OpenForum)来讨论同性恋群体关注的议题。2013年第6期的开放论坛刊登了读者帕特里克·巴特(Patrick Batt)的来信文章,题为《地方法院应当减免同性恋婚姻家庭的税收》(Supes Should PassTax Relief Plan),强调地方法院应当关注同性恋婚姻家庭的基本社会保障与权益,关注这一群体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同时期的《圣地亚哥同性恋报》(2013年第3期)在第6版评论版(Opinion)刊登长篇评论文章《什么在推动着国家婚姻组织的行动?贪婪》(What Drives NOM Now?Greed!),文章分析了国家婚姻组织(NOM)强力反对同性婚姻的深度利益原因,强调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支持同性婚姻,国家婚姻组织反对同性结婚的激烈言行已经显得滑稽不堪。

第二,争取老年同性恋者的权益。由于美国多个州并未认可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导致许多老年同性恋者往往无法获得正常婚姻家庭的社会福利与养老保障,这也使得老年LGBT群体(LGBT elders)的切身利益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2013年第6期《湾区报道者》头版新闻《关注黑人同性恋老人》(Black LGBT elders faceisolation)涉及的就是这一话题,并在该期12版还有详细报道。该新闻关注黑人同性恋老年群体的切身利益,提及这一群体正在受到种族和性向的双重压迫,其自身利益无法得到完全保障,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其他三份报纸同性恋报纸也有很多关涉老年同性恋的文章。

第三,生理卫生与健康的话题比重较高。由于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理卫生与健康成为同性恋人群高度关注的话题。为此,这几份同性恋社区报在健康传播上做足了文章,各个版面不乏健康新闻、医学知识和健康机构的广告,性健康信息十分突出。2013年2月7日的《海湾时报》和2013年第3期的《圣地亚哥同性恋报》在头版报道了同一条新闻——名为“我设计”的一个社区公益活动,旨在呼吁公众(尤其是同性恋群体)关注艾滋病常识,关注自身健康;《湾区报道者》2013年第6期的四条头版新闻中,有三条涉及同性恋人群生理健康的话题,可见此类话题对于该群体的重要性。特别是《海湾时报》,不仅健康类的报道文章多,而且几乎每版都有健康机构、保健用品等的广告,这些广告信息图文并茂,十分显眼。

概括而言,权益、社保、健康、社会认同是美国西部同性恋社区报纸的突出议题。作为服务于亚文化群体聚集区的社区报,话题集中,实用性强,尽管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主流报刊的报道焦点,但正因如此,才使得这类报纸服务性更强,更易受到同性恋人群的欢迎,也更利于维系良好的读者纽带关系。

四、推出本群体的优秀人士以构建社会认同

这4份同性恋社区报通过对这一群体中卓有成就的个人的正面报道,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这一少数群体对“话语权”的寻求和对“社会认同”的积极建构。作为主流文化下生存的亚文化群体,同性恋人群一直致力于寻找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认同,以构建群体的自信和积极的社会形象。

在我所收集到的几期报纸文章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报纸对于“榜样力量”的挖掘——有报道投身慈善事业的杰出女同性恋雕塑家汤姆·肯达夫(Edgy Sculptor Finds Her‘HeartFor Philanthropy,Bay Area Reporter.Feb 7-13,2013),有对于知名女同歌手姐妹泰根和萨拉的专访,突出她们在音乐上的造诣与贡献(TEGAN andSARA interview,Gay San Diego,Feb 8-21,2013),还有介绍在奥巴马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的同性恋诗人理查德·布兰克的专栏文章(Richard Blanco.Bay Times,Feb 7-20,2013,图4),更有关于卡斯特罗街区的社会团体Openhouse积极启动LGBT高级住房计划的报道,声称该计划堪典范,值得推广(LGBT Senior Housing Projeet Back on Track.Castro Courier,Feb,2013)——总之,这几家社区报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推出的“榜样”。

五、跨文化传播:群体外排斥与社区报定位的先天壁垒

关于如何界定“亚文化”,学者许苏民认为,亚文化是指具有与经典文化或主流文化相区别的独特性的文化形态,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经典文化或主流文化相背离的倾向,划分亚文化类型可以存在多种依据,包括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或教派、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代沟、社区、职业等。总之,亚文化与主文化存在差异、甚至对立,居于边缘地位。因此,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群体的对外传播成为了亚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生态下生存、发展的核心,换句话说,亚文化群体如何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对他们关系重大。可是就同性恋社区报刊而言,无论从他们语境中的群体外排斥情绪,还是从社区报的根本功能来讲,都不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可能。

与大多数亚文化群体一样,同性恋群体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体外排斥”,这种排斥或表现为对本群体利益的高度敏感,或表现为对本群体攻击者(如反同性恋者)的高度排斥。具体来讲,这些报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取悦或吸引同性群体兴趣的“群体内盛会”或引起他们关注的“敌对性言行”。比如这几家报纸乐于报道“卡斯特罗社区的球迷在酒吧共同观看旧金山49人队的超级碗联赛并为之欢呼呐喊”(Cheers cant Help 49ers.Bay Area Reporter,Feb 7-13,2013),或是诸如“一名男子由于对一男孩肢体暴力并发表了反同言论而面临受审”这类的新闻(Man to Stand Trail in Anti-gay Battery of Child,Bay Area Reporter,Feb 7-13,2013),其目的主要是取悦同性恋群体或是引起这类受众的兴趣,并无意扩大自身的发行,不考虑更多的受众群,更无意与来自主流文化背景的其他读者沟通与交流。因此,报纸无形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壁垒”,不利于社区报纸对外的传播。

从另一方面看,美国的社区报纸多定位于服务本社区居民,内向型趋势明显,不大具备“对外传播”的功能,同性恋街区的社区报亦不例外。比如《卡斯特罗导报》就是专注服务于一个同性恋社区,发行范围仅此而已;《湾区报道者》自我标榜是“同性恋人群的最佳伴侣”(Best forthe gays),并声称自己“专注服务同性恋群体40年”。这样一来,这些报纸便从功能上失去了跨文化传播的意向,建立起了一层“功能壁垒”。尽管从报纸的文本层面可以看出,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同性恋社区需要和主流文化沟通和协商,以进一步维护自身利益,消除刻板成见,但显然,它们总体上不具备跨文化间的交流功能。

不过,鉴于多元文化是美国社会的常态,因而一般的社区报纸与同性恋社区报纸可以和谐地在同一区域内发行,连大街上的取报箱都是并排放在一起的。圣地亚哥社区新闻网络包括三份报纸,除了《圣地亚哥同性恋报》外,另外的两份是一般的社区报《圣地亚哥市中心报》、《圣地亚哥市周边报》。有信息需求,便有新闻供给,至于报纸内容,相互包容是生存的前提。

结语

通过这4份同性恋的社区报纸,不难发现这些亚文化社区报纸在内容、风格、视觉效果和广告内容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们一方面履行着美国社区报纸的职能,服务社区居民,维系社区;同时作为服务于亚文化圈的报纸,显现出本群体的话题特征,表达出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与妥协、沟通。但是,这类社区报纸的主要功能不是跨文化传播,而是社区内的本群体传播。理解同性恋这一亚文化群体,增进其与主流文化沟通,需要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多渠道努力与尝试,社区报纸也只能作为了解这一群体的一个切入点。

猜你喜欢
同性恋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朱迪斯?巴特勒的酷儿理论与《紫色》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埃斯奇奈斯《诉提马尔霍斯》涉同性恋法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