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014-07-03 13:57李忠元徐丹丹
化学教与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巧教学设计方法

李忠元 徐丹丹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上要下足功夫。好的教学设计无不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然而反思目前的教学现状,仍有不少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认识不足,因此,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方法;技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04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下面以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现象》的章复习课为例,谈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节点问题。

一、必须确定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

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就是围绕某一章节或某一单元的核心知识,设计出一条明晰的认知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实验活动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做到设计目标明确到位、探究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思路清晰、有序,体现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1. 制定明确的设计目标

课标是教学之本,因此,做好教学设计首先必须吃透课标要求,同时兼顾考纲及省教学意见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生活情景、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融育人于学科教学之中。

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必须先了解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上、下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中、高考中的地位,然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展开设计时,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规划课堂程序,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探究、讨论总结,将知识融入推测、验证、探究和归纳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整合,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深化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巩固探究学习的成果。在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增补一些探究性实验,凸显设计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例如:在设计《溶解现象》的章复习课时我们做了如下重点考虑:课标、考纲对溶液是如何要求的,如何分析、处理和整合本章教材内容,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如何设计教学程序,准备在哪些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理论依据等。

2. 确立教学设计的重难点

依据课标、考纲、省教学意见的要求,来确定教学设计的重难点。《溶解现象》一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如下: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结合各地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及中考试卷分析可以看出,本章的重难点是: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等。

3. 确立明晰的设计主线

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有明确的设计主线。本教学设计从一杯未知液体入手,以此为主线把溶液的知识都串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杯液体的讨论与探究,让学生回忆溶液的相关性质,在分析溶液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溶液相关知识。

4. 设计之前的学情分析

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充分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在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问题和实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比如,《溶解现象》是初中生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一次系统学习的溶液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取了一些溶液的简单知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内化这一章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规范学生语言的表达和有关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步骤的书写,以及配制溶液的方法等。

二、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

在日常教学中,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堂引入问题。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化学课从有效而又新颖的引入开始,就能培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呆板、缺乏新意、针对性不强的引入方式,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课题的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1. 创设的情境要新颖

由于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伊始,如能设计一个既富有趣味又体现教学重点的情境,就能顺利将学生引人学习活动中去。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对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都能起到有效的激发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受到情境创设的显著影响。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各有特色。如实验法、谜语法、新闻报道法、温故知新法、提问法、谈话法、习题法、设疑法、复习法等都是巧妙的方法。具体采取哪种方法,创设的情景会因课而异。

对于《溶解现象》,我们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引入的:在课前2分钟教师开始播放视频:溶解现象及自然界中部分结晶现象动画,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上课时教师首先展示一杯液体,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杯中液体是不是溶液?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简单又很新鲜。这种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endprint

2. 引入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

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引入的问题必须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对于《溶解现象》,教师首先提问:有人说杯中装的一定是溶液,你认为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是溶液应该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溶液组成成分是什么?引出溶质、溶剂概念。教师继续追问,如何验证杯中液体是溶液?学生回答测溶液酸碱性,继续追问,还有什么方法(导电性、蒸发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投影,总结溶液的特征及性质。接着教师演示测杯中液体的导电性,经验证能导电,证明杯中确实是溶液。

三、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创新点

一堂好课最大亮点就是体现在创新点上。复习课要上出新意来,在教学程序设计上肯定要有所创新,其关键是找出一条线索把旧知识贯穿起来。以新的知识内容为线索贯穿旧知识,以新的逻辑顺序、思想方法为线索归纳、整理旧知识,以新的问题角度为线索串联旧知识,是化学复习课创新设计的有效途径。

1. 设计创新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问题答疑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让学生讨论完成?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思维定势,需要采取哪些克服措施?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学程序设计的最大亮点应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对于实验,还应体现创新性。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心理层面的学习动机。

针对《溶解现象》,我们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鉴于学生已有的溶液知识,笔者将本课时设计为实验探究课。从一杯未知液体入手,以此去引领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化学实验作为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注重依托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出溶液的重要性质。

2. 实验创新

在复习课中穿插实验,本身就体现一种创新。如果穿插的又是创新实验,那更会锦上添花!物质溶解时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验存在的不足,我们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能使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这一原理,巧妙利用烧瓶吞吐鹌鹑蛋实验很形象的说明物质溶于水时,有的表现为吸热,有的表现为放热,现象非常明显,趣味性很强,效果很好。

(1)如下图所示,取5药匙氢氧化钠固体,放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50mL的水,搅拌、溶解,将溶液倾倒在图1所示烧瓶底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倾倒氢氧化钠溶液后,鹌鹑蛋会缓慢上升,并从瓶口“吐”出来,非常有趣。然后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及原理。

(2)再取5药匙硝酸铵固体,放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50mL的水,搅拌、溶解,将溶液倾倒在图2所示烧瓶底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倾倒硝酸铵溶液后,学生会发现鹌鹑蛋慢慢上升并进入烧瓶,被烧瓶“吞”进去。同样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及原理。

实验改进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易于说明问题,增强了实验的思维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运用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开展实验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课堂气氛民主融洽。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能体现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构建。教学设计的内容、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创新构想上。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考察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如涛. 活用教材内容实施智慧教学 [J]. 化学教育,2013,(5):29-30

[2] 徐丹丹. 例谈“限时”说课的方法和技巧[J]. 化学教与学,2013,(6):27-29

[3] 徐丹丹.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的创新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1)

[4] 胡烨丽,包朝龙.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及反思[J]. 化学教学,2013,(9):27-29

[5] 峁建军. 氯气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31-34endprint

2. 引入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

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引入的问题必须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对于《溶解现象》,教师首先提问:有人说杯中装的一定是溶液,你认为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是溶液应该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溶液组成成分是什么?引出溶质、溶剂概念。教师继续追问,如何验证杯中液体是溶液?学生回答测溶液酸碱性,继续追问,还有什么方法(导电性、蒸发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投影,总结溶液的特征及性质。接着教师演示测杯中液体的导电性,经验证能导电,证明杯中确实是溶液。

三、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创新点

一堂好课最大亮点就是体现在创新点上。复习课要上出新意来,在教学程序设计上肯定要有所创新,其关键是找出一条线索把旧知识贯穿起来。以新的知识内容为线索贯穿旧知识,以新的逻辑顺序、思想方法为线索归纳、整理旧知识,以新的问题角度为线索串联旧知识,是化学复习课创新设计的有效途径。

1. 设计创新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问题答疑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让学生讨论完成?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思维定势,需要采取哪些克服措施?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学程序设计的最大亮点应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对于实验,还应体现创新性。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心理层面的学习动机。

针对《溶解现象》,我们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鉴于学生已有的溶液知识,笔者将本课时设计为实验探究课。从一杯未知液体入手,以此去引领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化学实验作为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注重依托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出溶液的重要性质。

2. 实验创新

在复习课中穿插实验,本身就体现一种创新。如果穿插的又是创新实验,那更会锦上添花!物质溶解时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验存在的不足,我们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能使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这一原理,巧妙利用烧瓶吞吐鹌鹑蛋实验很形象的说明物质溶于水时,有的表现为吸热,有的表现为放热,现象非常明显,趣味性很强,效果很好。

(1)如下图所示,取5药匙氢氧化钠固体,放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50mL的水,搅拌、溶解,将溶液倾倒在图1所示烧瓶底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倾倒氢氧化钠溶液后,鹌鹑蛋会缓慢上升,并从瓶口“吐”出来,非常有趣。然后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及原理。

(2)再取5药匙硝酸铵固体,放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50mL的水,搅拌、溶解,将溶液倾倒在图2所示烧瓶底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倾倒硝酸铵溶液后,学生会发现鹌鹑蛋慢慢上升并进入烧瓶,被烧瓶“吞”进去。同样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及原理。

实验改进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易于说明问题,增强了实验的思维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运用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开展实验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课堂气氛民主融洽。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能体现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构建。教学设计的内容、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创新构想上。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考察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如涛. 活用教材内容实施智慧教学 [J]. 化学教育,2013,(5):29-30

[2] 徐丹丹. 例谈“限时”说课的方法和技巧[J]. 化学教与学,2013,(6):27-29

[3] 徐丹丹.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的创新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1)

[4] 胡烨丽,包朝龙.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及反思[J]. 化学教学,2013,(9):27-29

[5] 峁建军. 氯气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31-34endprint

2. 引入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

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引入的问题必须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对于《溶解现象》,教师首先提问:有人说杯中装的一定是溶液,你认为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是溶液应该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溶液组成成分是什么?引出溶质、溶剂概念。教师继续追问,如何验证杯中液体是溶液?学生回答测溶液酸碱性,继续追问,还有什么方法(导电性、蒸发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投影,总结溶液的特征及性质。接着教师演示测杯中液体的导电性,经验证能导电,证明杯中确实是溶液。

三、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创新点

一堂好课最大亮点就是体现在创新点上。复习课要上出新意来,在教学程序设计上肯定要有所创新,其关键是找出一条线索把旧知识贯穿起来。以新的知识内容为线索贯穿旧知识,以新的逻辑顺序、思想方法为线索归纳、整理旧知识,以新的问题角度为线索串联旧知识,是化学复习课创新设计的有效途径。

1. 设计创新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问题答疑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让学生讨论完成?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思维定势,需要采取哪些克服措施?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学程序设计的最大亮点应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对于实验,还应体现创新性。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心理层面的学习动机。

针对《溶解现象》,我们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鉴于学生已有的溶液知识,笔者将本课时设计为实验探究课。从一杯未知液体入手,以此去引领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化学实验作为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注重依托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出溶液的重要性质。

2. 实验创新

在复习课中穿插实验,本身就体现一种创新。如果穿插的又是创新实验,那更会锦上添花!物质溶解时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针对现行教材中实验存在的不足,我们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能使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这一原理,巧妙利用烧瓶吞吐鹌鹑蛋实验很形象的说明物质溶于水时,有的表现为吸热,有的表现为放热,现象非常明显,趣味性很强,效果很好。

(1)如下图所示,取5药匙氢氧化钠固体,放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50mL的水,搅拌、溶解,将溶液倾倒在图1所示烧瓶底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倾倒氢氧化钠溶液后,鹌鹑蛋会缓慢上升,并从瓶口“吐”出来,非常有趣。然后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及原理。

(2)再取5药匙硝酸铵固体,放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50mL的水,搅拌、溶解,将溶液倾倒在图2所示烧瓶底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倾倒硝酸铵溶液后,学生会发现鹌鹑蛋慢慢上升并进入烧瓶,被烧瓶“吞”进去。同样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及原理。

实验改进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易于说明问题,增强了实验的思维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运用改进的化学实验装置开展实验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难度,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课堂气氛民主融洽。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能体现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主张、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构建。教学设计的内容、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创新构想上。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考察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已引起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如涛. 活用教材内容实施智慧教学 [J]. 化学教育,2013,(5):29-30

[2] 徐丹丹. 例谈“限时”说课的方法和技巧[J]. 化学教与学,2013,(6):27-29

[3] 徐丹丹.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的创新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1)

[4] 胡烨丽,包朝龙.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及反思[J]. 化学教学,2013,(9):27-29

[5] 峁建军. 氯气性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3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巧教学设计方法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