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微粒观建构的线索梳理

2014-07-03 15:52刘丽娟
化学教与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微粒原子分子

刘丽娟

摘要:由感知—解读—应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阐述了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微粒观建构的思路。

关键词:教材;微粒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85-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33

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基础的部分。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通过前后联系、层层递进,由感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应用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这一基本观念。下面笔者就鲁教版教材中微粒观建构的线索作一梳理,与读者分享。

第一阶段:感知微粒

教材在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中就告诉学生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并且引入了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符号、图片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的硅原子、铁原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第二阶段:解读微粒

知道了有分子、原子,那分子、原子是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有什么特点?教材在第二单元“水和溶液”中给出了答案。在第二单元中,以水为载体,通过具体实例“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变化让学生知道了“分子的特点”以及“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 具体实例“水电解”讨论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时有何变化(即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两个具体实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分子的理解性认识,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两个核心理解: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没有形成新的物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形成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由旧分子变成了新分子。对于原子的理解性认识,教材通过“水电解”先引出原子,接下来的“原子构成”主题更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的微观结构, 并由原子引出离子,加深了学生对原子的深刻理解。

第三阶段:应用微粒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主要是对微粒观的应用,帮助学生用微粒观去认识化学。

1. 从微粒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材在第四单元“物质组成的表示”中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微粒观;在物质类别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应用物质的微粒构成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分类。

2. 从微粒观角度认识和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在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先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复习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变推测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后,再用微粒观点去解释不变的原因,由此将微粒观由定性认识引入定量认识。

3. 从微粒观角度认识酸和碱

教材在第七单元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中再次应用微粒解释酸有共同点的原因是溶液中含有H+,碱有共同点的原因是溶液中都有“OH-”,帮助学生从微观组成上去认识酸和碱具有同性的原因。

4. 从微粒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实质

教材在第七单元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中用微粒观解释了酸和碱反应的实质,即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成了H2O,为第八单元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奠定了基础;在第八单元酸、碱、盐学完后教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点出了酸、碱、盐反应的微观实质,即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微粒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5. 从微粒观角度解释其他化学问题

教材中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食品中的有机物等,都从微粒观的角度解释了有关问题。

总之,微粒观建构在鲁教版化学教材中线索清晰,意义重大,还有待于我们教师进一步梳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卢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 毕华林,卢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粒原子分子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走出引力与斥力的误区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