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窗口

2014-07-04 11:57尹丛丛
齐鲁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牙缝牙线金华

尹丛丛

嘉宾 万金华

牙医难为:不仅要治病,还要“治疗”国情

冷色装修,一二层皆有穿着职业套装的美女导诊,记者在第三层电梯门口,见到了可恩口腔国际种植牙中心的万金华医生。这位笑容灿烂,爱好运动与摄影的牙医,上午刚刚做完两台手术。与记者闲聊时,他一针见血,“你的牙齿从中缝向右偏移1毫米。”

事实上,对于万金华来说,见面第一眼,去观察别人的牙,这几乎成了职业本能,他开玩笑说,“所以我每次出去参加聚会,都能赢得几个忠实‘粉丝。”

但如果将中国人的口腔医学史向上追溯,我们便可发现,这一进步有多么巨大。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国古代就产生了诸多关于牙齿的医学著作,譬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口齿论》,但口腔作为一门科学,口腔疾病被中国人所认识,却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现代西方医学随着船坚利炮进入中国。

1914年,全国牙科人士在广州召开第一届牙科大会,宣布“牙齿乃全体医学中之一部,实与吾人生命安危,有密切之关系者。”

自此,国人才认识到牙齿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中医们将牙齿的病患看做风热、湿热、胃火、肾虚、龋齿的外在表现,与牙齿本质无关,病根存在于五脏六腑之中。

由此,“牙疼不是病”成为国人固有的观念,随着年龄增长掉牙也成为正常现象,甚至,味精、白酒、生姜、花椒、蒜头等食物,都成为治牙疼的小偏方。万金华坦言,“许多人疼的时候,会来这边就医,治疗需要过程,很多人清理消毒,解决疼痛后,复诊率降低。患者的依从性特别差,这也是我们的国情。”

东西方的文化战争:一个普通德国家庭10年的口腔护理费,就买一辆奔驰

有句名言说道:“牙齿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窗口。”而在德国,有个更量化的标准——一个普通德国家庭10年的口腔护理、治疗费,就可买一辆奔驰车。

曾在德国进修的万金华深有感触。“欧美人喜好肉食,用餐后会使用牙线进行清理,而不像中国人,使用的是牙签。”而从专业的角度看,两者看似都具有清洁功能,差别却巨大。“牙签是从侧方进入,拿着尖头挑出来,容易刺伤牙龈。牙线从牙缝慢慢地深入,等清洁完,再取出来。在使用完牙线后,还会拿牙缝刷再刷一次。他们一天大概要刷三次牙,每次在3到5分钟左右。”

此外,更不同的是,德国人在理念上十分具有依从性——严谨。“这使得牙周边辅助的东西十分丰富,譬如他们用的牙刷,可能会使用牙缝刷、软毛刷等多种,清洁得更加深入。”

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国人在笑的时候讲究“笑不露齿”,即便大众审美发生变化,明媚皓齿更符合人们的美学标准,但露出八颗牙齿已经是极限。但外国人,却总是笑得恨不得将智齿露出来。

“因此,在东方,在亚洲,更多人对于牙齿的讲究,偏重于美学。他美在哪儿,美在外表,上面八颗,下面八颗,美就可以,后面无所谓。感觉我吃东西狼吞虎咽,也能用二三十年没有问题。”

而在国外,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口腔疾病定义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并倡导对口腔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欧美发达国家获得了积极响应。“健康”才是他们对口腔的最终要求。

牙齿背后的精神风貌:

老人孩子掉的不是牙,是生活态度

在采访中,万金华拿出了他的全家福,照片中老人孩子笑颜如花,牙齿整齐洁白,看着颇为赏心悦目。“牙齿应该从老人和孩子做起。”这是万金华颇为强调的一点。

在此之前,万金华刚刚给他的奶奶做了牙齿检查,面对说什么也不愿意的老人,他用的方法颇为“无赖”——“您就当让我练练手吧。”

而这,正是中国众多老人的普遍心理。“中国老人怕耽误孩子时间,往往能忍则忍,不愿意就医。但现实是,牙结石其实就是牙面上矿化或正在矿化的菌斑及软垢,在老人嘴里经过数年的堆积,本身就不健康。此外,假牙是由树脂做的,容易滞留细菌,会刺激老人的口腔黏膜,使得老人会产生口干的症状。”

而对于孩子来说,一份报告称,从幼儿园开始,欧美国家的老师就教他们如何保护牙齿、清洁牙齿、如何使用牙刷、如何防治龋齿等。

而在中国,众多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牙齿问题,并没有过多的理念。“两岁开始,就应该用硅胶指套牙刷蘸着盐水清洁牙齿,而到了三四岁以后,就可以用儿童牙膏,而适时的儿童窝沟封闭,可以有效预防龋病。”

“孩子是有模仿能力的,如果能够从小了解口腔,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念,则可以从小保护牙齿。”万金华说,“预防大于治疗,这是我们一直在推广的理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牙缝牙线金华
小身材,大能量
——牙线使用全知道
张金华
环保便携的牙线笔
岁朝清供
洗牙会使牙缝变大吗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使用牙线会不会把牙缝越扯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