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纵横谈

2014-07-05 09:33关佳
科学生活 2014年6期
关键词:肺病低剂量阻塞性

关佳

专家介绍

白春学,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委、亚太呼吸学会科研委员会主席和多家国内外杂志主编或副主编。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影响因子560余分,获专利28项。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科学生活》:本刊6月号和7月号的特别关注栏目将围绕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展开,白教授是上海市呼吸病方面的专家和领军人物,想请您作一个关于呼吸病的综合介绍。

白教授: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目前主要围绕三大类疾病,一是由于吸烟导致的疾病;二是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比如众所周知的PM2.5等导致的疾病,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三是传染性疾病,如2003年在我国很大范围流行的“萨斯”和近年来不断报道的H7N9禽流感等等,由于患病后果很严重甚至致死,影响很大。而60年前肆虐中国的肺结核等,经过多年的防治和研究,目前而言该病易防易治,它已经不构成严重的威胁。下面我想就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和该病的严重后果,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严重后果

《科学生活》: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白教授:造成这些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有这样几种。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PM2.5等,肺癌的危险因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差不多,也是吸烟和环境污染。而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当然是病毒和某些致病菌,特别是耐药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据统计,我国共有4200万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那还是13年前的数字,最近我们又在作流行病调查,与过去相比估计只多不少。

《科学生活》:我看到去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人群防治研究》称,中国40岁以上成年人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高达8.2%。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早期并没有重视,中国目前只有35.1%的患者曾经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诊断率远远低于患病率。

白教授:确实如此。而且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率也很高,根据2006年的统计,全国当年共有128万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死亡。也就是说,每分钟就要有2.5位中国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而全世界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为300万人,我们占其总数的40%多。

肺癌的发病率虽然小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但其死亡率高。我国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为61万,而患病人数为80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到2025年,我们每年发病人数将达到100万人。被诊断为肺癌的患者中,2/3都无法实施手术治疗,只能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过去平均存活年限为一年,现在因为开发出靶向药物,可以延长到两年,但对病人而言也是够残酷的。

H7N9禽流感因为可以引起急性呼吸窘迫征等,往往造成死亡,后果也很严重。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

《科学生活》:现在看来,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众多,预防要比发病后的治疗更重要。

白教授:从预防角度来说,应当说我们国家目前所采取的措施还不是很得力。比如,医学界公认吸烟与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有密切关系,但在控烟问题上,我国的普及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比如国外的香烟盒子上都印有明显的吓人的图案作为有毒警示,我们一直建议我国应当仿效,但至今还没有一种香烟盒子有此图案。我们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但执行不力,还是有人吸烟而无人去管。

关于PM2.5,其实问题早就存在,大家并未认识到,现在国家终于开始重视,但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我看不是三五年就能解决,要用十年、二十年时间将PM2.5水平控制到令人比较放心的水平,难度非常大。原因在于,虽然我们已经制定了许多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但还需要时日让它们得到切实执行。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科学生活》: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白教授:应当说,在如何早期诊断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我国只有大约1/3的病人得到诊断,其余2/3的病人被漏诊。正如大家所知,无论什么病都需要早诊断,早治疗,效果较好。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病到后期才得到诊断,身体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治疗效果差,治疗费用大大增加。我国每年有128万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死亡,急性发作者大概有上千万人次,那要花费大量治疗费用。

肺癌的诊断在我国也普遍偏晚。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美国达到20%,日本达到21%,我国在10年前为8%,现在大约上升到10%,差距还是很大。原因就在于我国肺癌诊断偏晚,病人失去实施手术的机会,只能进行放疗和化疗,即使进行靶向药治疗,5年生存率也不高。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科学生活》: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哪些治疗手段?

白教授:目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除了诊断较晚医生往往回天乏术的情况之外,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病人已经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费用问题难以解决,因为虽然有些药效果很好,但不能在医保中报销,需要自费,给普通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像肺癌治疗用的靶向药物,一个月就需要2万多元,负担极重。这样,费用问题就成为治疗中的“瓶颈”。

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

《科学生活》: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后的康复也很重要,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呢?

白教授:确实如此,同样一个病人,如果康复做得好,他就可以延长生命,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反之,康复工作没有跟上去,病情就可能发生反复,造成较严重后果,活得短,活得痛苦,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严重的负担。

所以,对于肺癌病人,我曾总结过七个字,叫做“三轻一重和两不”:即轻预防,轻早期诊断,轻管理,重治疗,病人结果活不长,活不好。其实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而言也一样。当然不是说重治疗不对,但关键在于其他这三方面不应当轻视。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三轻一重”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在治疗方面,有某些企业如制药厂等在帮助和推动研究,而在预防、早期诊断和康复等环节,企业没有积极性,而且费钱费力,就缺乏支持。所以我希望政府在这些方面应当负起责任,这样才能把“三轻一重”改变为“四重”,也就是四方面都重视,“两不”变成“两长”,让病人活得好,活得长,整个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才会开创新的局面。倒不是说要政府花许多钱,关键是政策要改变。比如讲,我们要对病人宣讲康复治疗应当如何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别的不说,会议室、讲课费用如何解决?又比如上面所说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控烟的推进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极大,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进。还有就是对研究的支持,现在对治疗支持力度大,对预防、诊断等的研究支持力度就远远不够。endprint

强烈建议进行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筛查

《科学生活》:您刚才就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表了很全面的意见。但我们老百姓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等方面应当具备怎样的认识呢?您能否进一步提供一些建议呢?

白教授:我上面说了,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发病率很高,我主张,有吸烟史、40岁以上者,都应该定期作检查,如果发现肺功能减退,就更应当接受医生建议,马上戒烟。现在有些人已经走不动路,严重影响生活起居了才想起来作检查,但此时再进行治疗为时已晚,不但治疗效果很差,费用也会成倍增加。在刚发现时就进行治疗,可以延续二三十年没有问题,但你若仍在吸烟,可能病情就会较迅速恶化,三五年就可能倒下。肺癌同样应当进行筛查。美国规定在55周岁以上、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必须每年接受低剂量CT检查来筛查肺癌。在中国,我则建议年龄应当提前到40岁,因为现在40岁以下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癌者大有人在。

另外,也可以告诉大家,经我们倡议和培训,从2008年起已经在上海59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开设了控烟门诊,不但告诉大家吸烟的严重危害,而且有些人想戒烟又戒不了的话,我们的医生会指导他们,同时辅之以药物,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科学生活》:白教授,我们许多单位每年都为职工做体检,对筛查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有作用吗?

白教授:正确的科学的体检有作用。但实际上,目前大部分检查手段为拍胸片甚至肺部透视,其实都很难早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我可以讲一个令我痛心不已的实例。我带了40多位博士生,其中一位患肺癌去世已一年多。这位学生很努力,10年前毕业后即在某省的三级医院当呼吸科主任。3年前他所在医院院长打电话给我,说他非常能干,正要让他担当大任,但发现患了肺癌,而且已经脑转移,要我前去会诊。我去了以后才知道,他在发病前半年曾拍胸片检查,但未被查出来,也就是被漏诊了。多么令人痛惜!

根据美国的研究,他们有一项临床研究,53454人参加,随机分成一半做CT检查,另一半拍胸片,结果发现低剂量CT筛查肺癌相对于拍胸片,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也就是说,每5人中有一人可能被漏诊,这很危险。

而且体检不设肺功能检查,是无法筛查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如果检查不到位,实际上反而害了潜在的病人。如果能早期诊断,即使是肺癌,只要手术切除,可以说一劳永逸,不会发生问题。如果诊断晚了,即使勉强手术,存活年限也不过两三年,结果自己花了几十万,国家医保也花了几十万,多可惜呀。

《科学生活》:之所以没有以做低剂量CT的方式进行筛查,是否是经济上的原因呢?

白教授:不,绝对不是经济上无法承担。我从5年前就开始提倡以低剂量CT筛查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叫做“一步领先,双重收获”,可以很早就发现肺大泡,肺气肿,比肺功能检查更好。去年我到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作了两个学术报告,就是关于用低剂量CT筛查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美国专家对我们用此方法筛查慢性阻塞性肺病很惊讶,而当我介绍所需费用以后,他们更惊讶了。因为我说,在上海做一个低剂量CT费用为250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40多美元,而在美国,同样的检查需要花费1500美元(约合6300元人民币)!你说贵吗?只不过相当于一二顿饭钱呀!所以,其实在中国看病并不贵。

所以,我强烈建议,相关人群(比如上了年纪的吸烟人群或其他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筛查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希望你们能够传达给读者,让他们都能受惠!endprint

猜你喜欢
肺病低剂量阻塞性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脾病候”“肺病候”导引法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