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质课堂活动探微

2014-07-07 08:09叶国清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儿文本同学

叶国清

语文特质课堂活动指的是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区别于其他学科只有语文学科独有的课堂活动。语文特质课堂活动包括个性朗读活动、语言学用实践活动、角色假设活动、课堂表演活动。这些语文学科特有的课堂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个性朗读活动

朗读本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常态的活动。然而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初中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究其原因是教师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的认知和感受,使朗读这种活动失去了新鲜感和挑战性。朗读活动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个性朗读。个性朗读让学生愿意读,有兴趣读,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在学习《将进酒》一诗时,笔者就开展了个性朗读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有的同学认为这首诗主要是写愁,而且是“万古愁”,因此就用低沉,缓慢,悲痛的语调读;有的同学则认为此诗气势磅礴,因此要用高昂,嘹亮的声调读;有的同学则认为此诗李白借着酒兴抒发不平之气,因此要读出醉醺醺的感觉。无论怎样读都是学生对文本特有的感知和理解,笔者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充分地展示,让他们自己在别人个性化的朗读中倾听、比较,从而有所感悟,最终在充满灵性与情趣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语言学用实践活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有很多精选的语言现象。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言的积累不外乎记几个字的读音,强调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形。因此在平时的接触中,我们经常会觉得,很多学生语言贫乏,词汇量少得可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文字苍白,或词不达意,或平淡干涩。究其原因,我们大多主观地归结为看书太少,或是天生的语感不强,可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不够。

应该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耐心策划,精心运筹,将语言学用实践活动融于课文的整体教学之中。语言学用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动脑想,动笔做的课堂实践活动,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挖掘利用文本资源,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诸如仿写、补充、联想、接续、提要、诠释等形式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扎扎实实地推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诗圣杜甫在《蜀相》中颂赞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惋惜之情。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蜀相”是个充满历史使命感的政治名词,从“蜀相”这个角度写,既符合杜甫身处乱世,渴望圣君贤相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的心境,同时又准确地暗示他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教师要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杜甫的郁闷和隐痛,可以巧妙地利用补充这种形式的语言学用实践活动。《蜀相》中颈联颂赞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那么诗人自己呢?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补足题:______天下计,两朝______老臣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马上开始议论纷纷,各种不同的补足在课堂上呈现,比较出色的有:一腔热血天下计,两朝无视老臣心;三次上书天下计,两朝不顾老臣心;一心为国天下计,两朝冷落老臣心。无论哪一句拿出来和歌颂诸葛亮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相比,杜甫这种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就更加直观,更加明晰。这样的语言学用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角色假设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角色假设活动,是指以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通过充满情趣的角色假设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角色假设活动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依次为角色体验,角色追问,角色自省。角色假设活动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

在教授《外国小说欣赏》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设你是年轻的房客,当你站在妻小的墓前,你会说什么?这就是角色体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以及在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回答。有的是控诉:你们怎么这么狠心,抛下我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的是淡定:希望你们在天国幸福。有的是超脱豁达:谢谢你,我的爱人,你陪我走过了最美的一段历程,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不同的体验应该有不同的理由,所以我进一步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持第一种说法的同学认为年轻的房客短短的两年时间经历了人生中如此的不幸,他觉得造物不公,所以心情愤恨。持第二种说法的同学认为年轻的房客两年间有快乐也有不幸,他的心饱经沧桑,因此他很淡定。持第三种说法的同学认为年轻的房客经历了恋爱的陶醉,新婚的甜蜜,家庭的温馨,亲人的关爱,同时也经历了失业,经历了朋友远走,经历了妻小离世,快乐是财富,不幸亦是财富。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他会更坚强,更乐观,更豁达。因此他在感谢妻子的同时也会更好活下去。通过角色追问后,同学们开始角色自省:自己体验的年轻房客有没有偏离人物的性格,有没有偏离事物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最合理的应该是怎样的。角色自省以后很多同学倾向于第三种说法。环环相扣的角色假设活动深化了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极大的丰富。

四、课堂表演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表演,可以激活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将之“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课堂表演的这种动态生成过程,使其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表演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提倡表演整篇文章完整的情节,而是就文本中某一段话,或者某个角色的一个动作,说的某几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活动费时少,学生的参与面广,最能展示学生对文本和角色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五课文《长亭送别》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句唱词中崔莺莺对张生离开自己上京赶考的依恋,设计了还原场景的表演活动,要求同桌的同学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用动作来演绎“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稍做准备以后,多对同桌自告奋勇依次到讲台前表演,两个人中其中一个演张生骑的马,另一个演崔莺莺坐的车。演的时候可谓笑声不断,因为有的变成了“马儿快快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有的演成了“马儿迍迍的行,车儿迍迍的随”;有的则是“马儿快快的行,车儿迍迍的随”;当然也有正确还原场景的。演的不好甚至不对都不要紧,关键是从刚才同学直观的表演中,我们看出了,如果是“马儿快快的行,车儿快快的随”那是郎无情妹有意,如果是“马儿迍迍的行,车儿迍迍的随”那就是郎有意妹无情,如果是“马儿快快的行,车儿迍迍的随”那则是郎无情妹无意,只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才是郎有情妹有意,离别在即,两人都恋恋不舍,谁都不愿离去。假如说对两句话的理解,我们老师采用最传统的讲授方式,可能嘴皮磨破都未必能让学生领会这其中的高妙。但是运用了表演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刻程度,引起了他们感情的共鸣,让他们对中国古代经典充满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鉴赏。

(作者单位:龙游中学)

猜你喜欢
马儿文本同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看!马儿在说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风景
路遥知马力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