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平和

2014-07-08 15:48梁漱溟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双杠梁漱溟淡泊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家”。他一生勤奋、坎坷,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也经受过在恶劣政治环境下被曲解误解的痛苦,然而,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甚至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不求长生,绝不轻生

梁漱溟对生死看得很透彻,他不求长生,也绝不轻生。有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请教说:“先生,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呢?”他一字一顿地回答:“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他的意思是,既在人世,就要把生命运用起来,为国为民,不虚此生。为此,则需要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说起来,梁漱溟体质原本很差,从小就体弱多病而异于一般孩子。往往冬天还未来临,他已手脚发冷;才五六岁,就患上了头晕目眩症,发作起来,天旋地转,坐立不稳,苦不堪言,只有卧床不动才能得到安宁。

梁漱溟由于体弱多病,发育也很缓慢。小时候,他好静不好动,始终活泼不起来。七八岁时,他看见别的小朋友玩双杠得心应手,非常开心,十分羡慕,一时兴起,也攀上双杠玩,谁知两臂软弱,力不从心,竟从双杠上摔了下来,摔得人事不省。从此,他再也不敢参加类似的大运动量的活动了。长辈们都担心他活不久,但谁能想到他竟活到了95岁高龄呢?甚至在1986年,医生检查他的身体时,发现他的心脏跳动仍似青年。

少吃多动,持之以恒

梁漱溟之所以健康长寿,主要原因有两条。

一是长期坚持吃素。梁漱溟在十四五岁时,突然对佛教来了兴趣,到处搜寻佛教经典,苦思苦读。20岁时,他还想皈依佛门,由于家人再三劝阻,才未出家,但他却开始遵守佛家戒条吃起素来。以后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什么场合,他都坚持吃素。但他的坚持也并不刻板。有一次,他的儿子见他在吃一小碟羊肝,大为吃惊,一问才知这羊肝原来是医生开的治病良药。

1950年3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包括梁漱溟在内的各界人士,面对满桌丰盛菜肴,梁漱溟不为所动,只夹素菜入口。毛泽东见此情景,走到梁漱溟的坐席前,笑着说:“梁先生坚持素食,清心寡欲,定长寿也。”第二天,毛泽东又在家里宴请梁漱溟等客人。梁漱溟对毛泽东说:“我是素食者,有一两样素菜就成,你们吃什么请自便,不碍我的事。”谁知毛泽东接过话来说:“不!不是一两样,统统要素食,我们今天吃饭,也要‘统一战线嘛。”结果那一顿饭,大家都陪着梁漱溟吃起素来。

二是少吃多动,淡泊平和。梁漱溟自谓“吃苦耐劳,摒绝嗜好,食色都很淡泊”。晚年时,有人问他长寿养生要诀,他回答说:“要说养生,我的经验可总结为: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他吃饭,绝不吃饱,也绝不因食物品种多少和味道好坏而有所增减。他的食量很小,一日三餐饮食总量仅230克左右。早餐是半磅牛奶,煮时加些果脯(如桃、李、杏仁、桂圆肉),佐以一两块苏打饼干或面包。正餐吃一两样青菜或豆腐,吃蛋以煮汤为多,主食为面食,极少吃米饭。对于水果,吃得较多的是桃子、西瓜、橘子、荔枝、苹果,但量少。

对于酒,是绝少上口的。只因晚年受失眠困扰,时而在睡前饮一小杯葡萄酒。平时很少饮茶,更不饮浓茶,而且饮茶量少,一天两杯就算多的了。在他55岁生日时,一位朋友一再向他敬酒,他皆勉强应付,有人问他:“先生能饮?”他答道:“平日绝不饮,但亦可应酬,多饮似不醉。吾常谓:吃饭是应酬自己,饮酒是应酬人家。”

他不但自己吃得少,对儿孙也是如此要求。他常常带孙辈去公园玩,如在外吃饭,孙儿们回来总向奶奶抱怨诉苦,说爷爷没让他们吃饱,而梁漱溟却说:“吃饭,吃到七八成饱是最好。”

少吃多动,并持之以恒,这是梁漱溟的生活规律。他的活动,主要有四种。

第一是“静坐”。他从小瘦弱多病,又爱动脑,因此从年轻时代,就有失眠之苦。1919年,他受蔡元培先生之聘,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不久,他的失眠症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只好向蔡先生请假。他来到西直门外的“极乐寺”休养,找到省元老和尚,经他指点以静坐来治疗失眠,效果颇佳,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静坐可无思无虑、全身放松,使身心得到休息。

第二是打太极拳。梁漱溟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练太极拳后,兴致一直很高,一招一式,都认真习练揣摩,从不间断。而练太极拳的地方,也不拘泥,庭院、公园、过道他都能静心习练。

第三是散步。他常说:“俗话讲‘人老腿先衰,我现在对此深有体会。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懒得动,越是要活动。”他信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认为“人进行各种有套路与规范的锻炼,都必然使大脑处于回忆与思维之中,使人落于被动,惟有散步是属于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活动,听之自然,无所思索,使人处于主动”。去公园畅游,是梁漱溟多年的喜好。有一张照片,是1919年春天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与同事李大钊、张申府、雷国能同游北京中山公园的合影。北京各大公园,都有他的足迹。解放后在北京,他每月购买通用月票,经常游历于中山公园、北海、紫竹院、卧佛寺、颐和园、八大处、香山等处。每逢重阳节,必携友人登香山,在玉华山庄畅谈,似乎已成惯例,就是在90岁高龄之后,除外出郊游需人搀扶外,仍坚持在楼前楼后散步。在他的日记里,也常记有“早起写稿后去北海穿行而出”,“早起去颐和园”等散步活动。即使是在“文革”遭批斗期间,他仍没有间断晨起、午后的散步活动。

第四是自我按摩。这是他数十年来持之以恒的锻炼项目。每天早上5点左右醒来,就在床上进行。在按摩过程中,不断伸腰、蹬腿、转动脖颈、吸气、呼气、屏气等,使全身都得到活动,血脉畅流。大约按摩50分钟,才下床洗漱、散步。

梁漱溟到了耄耋之年,仍坚持多读多思,笔耕不辍。他认为作为脑力劳动者,越是进入老年越要多动脑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1987年,他对友人说:“李商隐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一个九四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但我丝毫没有颓唐、悲凉之感。语云:‘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脑子还能用,我将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继续走下去,愉快而充实地走完这最后一段岁月。”

猜你喜欢
双杠梁漱溟淡泊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东京奥运会男子双杠决赛成套动作编排分析
淡泊,在风骨之内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如何让“危险”的单双杠项目焕发魅力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淡泊才能明志
中外优秀双杠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比较研究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