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VS丘吉尔:死对头的共同爱好

2014-07-09 02:31余思
读者欣赏 2014年7期
关键词:丘吉尔希特勒绘画

余思

美国历史频道有一部名为《世界大战(The World Wars)》的美剧,试图用一种“相对另类的手法”将两次世界大战串联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手握人类命运的权势人物,同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载沉载浮……

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德国元首希特勒,这对二战时的死对头,在一战时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一战期间,希特勒在闲暇时分会拿出“维也纳街头画家”的本事为战友画像,而丘吉尔因被迫辞职后沉寂乡间,因缘际会地迷上了绘画……

希特勒:事业从绘画开始

当丘吉尔在一战中以军官的身份作战的时候,20年后他的死对头希特勒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不过和20年后搅得整个世界天翻地覆相比,此时的希特勒还只是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第1营一个不名一文的小兵。

希特勒出身于奥匈帝国海军小职员的家里,是父亲第3次婚姻中的第3个孩子。小时候的希特勒学习成绩不错,尤其是绘画,次次考试都是“优”。据他的小学同学回忆,当年的希特勒“几乎成天进行绘画,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位画家,一位名画家”。

这也许就是希特勒把维也纳艺术学院当做早年人生目标的原因。1907年和1908年,他两次报考,均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希特勒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维也纳艺术学院没有录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损失”。多年之后,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中写道:“我曾经坚信,如果我有机会,我一定会成为一位好的画家。但我被拒绝了,这对于我是当头一棒和霉运的不祥症状。”

由于父母相继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希特勒,不得不放弃为之追求多年的艺术梦想。直到一战爆发参军以前,他一直在慕尼黑以卖画为生,过着比较悲惨和贫困的生活。1909年至1913年这段时间,对希特勒而言,是一段极其悲惨和贫困的时期。传说在最拮据的日子里,希特勒曾经向餐馆的老板请求以一幅水彩画来换取一顿饭。希特勒的姐姐波拉曾说:“也许是希特勒在维也纳的遭遇太艰难了,特别是那些犹太人—那些画商,太吝啬了,对希特勒太冷酷了,希特勒开始恨犹太人。他对我说,在艺术界内,犹太人太坏了—他们是德国艺术的败类。”

1933年,登上德国最高权力者之位的希特勒,立即对德国艺术进行了颠覆与重整—塞尚、高更、凡·高、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从博物馆中被清除出来,他亲自主持的“大德意志艺术展览会”吸引了大批参展作品。希特勒的得力干将戈培尔称此举“在艺术王国的一团混乱中,德国艺术重新确立了新的秩序”。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政府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国参军,希特勒故意装病没通过体检,之后返回巴伐利亚。1914年8月,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第16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战争期间,闲暇之余的希特勒会拿起画笔,或记录战争的实况,或为战友画像……今天我们仍能看到他的少量的绘于一战期间的作品。

研究希特勒的德国学者认为,希特勒的自我理解是:他的事业从绘画开始。无论别人是否承认,他在绘画中看到了自己作为天才的光环。

丘吉尔:绘画始于一战

1915年,战争对协约国非常不利,特别是俄国,面临着德国和土耳其军队的双重打击,处境艰难。俄国于是向英军求援,希望英军能对土耳其进行一次海上或陆上的牵制行动,以迫使土耳其军队撤出高加索战场,改善俄国的状况。

这个建议引起了英国军方的兴趣,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尤其重视。他极力主张英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出口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使英法舰队突入马尔马拉海,以便夺取伊斯坦布尔。

不料,事与愿违,加利波利战役持续了约250天,英军惨遭失败。英国保守党对丘吉尔进行了猛烈地攻击,英国舆论把战争失利的怒火全部发泄到丘吉尔身上,丘吉尔被迫辞去海军大臣一职。

从权力巅峰走下来的丘吉尔,重新回到家里,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为了排遣心中的悲苦,他拿起画笔开始学习画画。他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画布上,不仅心情越来越舒畅,而且画技也突飞猛进。此后,丘吉尔终生不曾搁下画笔。

不得不说,丘吉尔的贵族出身为这项业余爱好提供了不少便利。他在伦敦的邻居是爱尔兰著名画家约翰·拉威利爵士,也是他学绘画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的朋友中甚至还有美国著名画家萨金特的老板,丘吉尔因而得到临摹名家画作的极大便利。

1921年,丘吉尔为《海滨》杂志写的文章便用了这样一个题目—《Painting as a Pastime(绘画作为消遣)》。在他那些闲谈爱好与绘画的随笔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里绝无丘吉尔著作中常见的尊贵、傲慢和贵族风格的尖刻,取而代之的是平和、谦卑、亲切和尊崇。

丘吉尔极其认真地研习德加、柯罗、康斯坦布尔、莱弗利、透纳、毕沙罗、萨金特等艺术家的画作,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们的笔触光影。丘吉尔的女儿玛丽·索马斯曾回忆:“只有沉浸在绘画中时,他才有勇气直面风暴,排遣心中的郁闷,并且最终爬上政治生涯的高峰。”对于绘画的“心理治疗”功效,就连丘吉尔自己也承认:“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像绘画这样,让我如此投入,忘却自我。”

在丘吉尔的绘画里找不到战争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陆地风光和波澜壮阔的大海。1945年,就在美英飞机轰炸了德国东部的历史名城德累斯顿之后,他还完成了一幅表现田园风光的《科摩湖畔》。纳粹德国投降后,下台后的丘吉尔依然热衷于绘画,1946年他完成了《缪斯河边》。丘吉尔曾感慨:“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我恐怕活不到今天。”

虽然丘吉尔在绘画领域并不太追求证明自我,然而有趣的是,观众和评委给他的反响并不算差。习画6年后,他在巴黎德鲁特画廊用查尔斯·莫林的名义展出的5张画卖掉了4张。1947年,他署名“大卫·温特尔”的两幅画参加了皇家美术院的夏季展。在作品被评委通过入选参展后,人们才吃惊地知道,原来这是73岁的丘吉尔先生的“大作”。不久,皇家美术院一致通过,选举丘吉尔为特别荣誉院士。不过,他用真名送展的画作反而两次被拒:一次是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一次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人说,我们有明确的专业标准。

猜你喜欢
丘吉尔希特勒绘画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刺杀希特勒
都一样
丘吉尔的幽默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