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附48例分析)

2014-07-09 15:39杨云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杨云霞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同期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救治措施, 仅采取院内急救,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为探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对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48例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5例, 女13例, 最小年龄25岁, 最大年龄70岁, 平均年龄45.3岁;其中33例患者为急性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12例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3例患者为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同时选取同期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23例, 女15例, 最小年龄24岁, 最大年龄72岁, 平均年龄44.6岁;其中32例患者为急性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11例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5例患者为急性后壁心肌梗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由患者家属护送入院就诊, 其均未采取院前急救措施, 仅行院内急救,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抢救, 其具体抢救措施如下。

1. 2. 1 院前急救措施 第一, 及时出诊。在接到急诊电话后应立即准备, 及时出诊。同时还应认真对患者地点、病情、年龄等进行询问, 且要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并嘱咐患者舌下韩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对于路途较远的患者应嘱咐其家属及时叫乡村医生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理。同时医护人员应及时携带急救药品、物品等快速赶往患者身边, 并给予患者有效的紧急救护。第二, 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的发病原因、症状等进行询问, 并且应给予患者生命体征监护, 对于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心电图检查, 若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则应及时给予其常规处理;对于伴有心搏停止或室颤症状的患者则应及时行心肺复苏、除颤等治疗。第三, 吸氧。通常应将氧疗量控制为2~4 L/min, 若患者出现重度缺氧、休克等症状则应将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 且要确保昏迷患者呼吸道通畅。第四, 镇静止痛。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有胸痛症状, 而严重、持久的胸痛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呼吸急促等现象;且疼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血压升高, 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 使得病情加重。因此, 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镇静止痛治疗, 若患者经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无效则应及时给予其肌内注射50~100 mg盐酸替啶或皮下注射5~10 mg吗啡治疗。

第五,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给予患者舌下韩服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 并且应给予患者脐周皮下注射5000 U肝素治疗, 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目的。第六, 其他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情况进行监护。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 并且要按照医生嘱咐给予患者纠正血压、扩血管、纠正心率失常、抗栓等药物治疗, 并且应认真进行记录。第七, 迅速转运。进行现场急救后应及时将患者转入院内进行进一步治疗。转运前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 获得其支持与配合;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转运期间可能会发生的意外现象, 并且让患者家属签署转运同意书;另外, 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并且进行记录, 同时还用做好各项抢救准备;且要和急诊科室进行联系, 使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患者达到急诊科抢救室后应认真进行交接班, 从而确保安全转运。

1. 2. 2 院内急救措施 第一, 迅速评估病情。患者达到急诊科抢救室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交接, 同时还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等治疗;同时治疗小组还应再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查等。第二, 完善辅助检查。应及时给予患者出血化验血清心肌酶、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系列等检查。第三, 溶栓治疗。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可有效的恢复其冠状动脉血流, 对其缺血心肌进行保护和挽救。及早给予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可有效的减少心肌坏死现象发生, 且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溶栓期间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 溶栓后应及时询问患者胸痛症状是否缓解, 且要观察其心电图是否改善。第四, 其他治疗。还应给予患者扩血管、升压、纠正心律失常、营养心肌等治疗;另外还应安排专人守护, 认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将其送至ICU并发进行进一步治疗, 并且应严格交接工作。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8例患者中45例患者抢救成功, 占93.75%, 3例患者死亡, 占6.25%, 对照组48例患者中23例患者抢救成功, 占47.92%, 25例患者死亡, 占52.08%,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患者多伴有剧烈、持续的胸骨后疼痛症状, 且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 严重时甚至会危机患者生命,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3]。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接受再灌注心肌治疗的时间对其预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院前、院内急救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院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将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中。院前急救时医护人员及时到达现场, 并且迅速准确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及治疗, 同时及时进行安全转运;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其行之有效的院内急救则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4, 5]。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就说明将急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海涛.CRP水平及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重庆医学, 2013,42(27).3222-3224.

[2] 冷建眷.七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16(28):3397-3400.

[3] 罗毅.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3,29(19):3229-3230.

[4] 陈治国.不同吸烟状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再通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广东医学, 2013,34(16):2468-2470.

[5] 陆铭.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重庆医学, 2013,42(24):2904-29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