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忘故人情
——纪念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

2014-07-12 11:01王家安
对联 2014年23期
关键词:纪念册楹联对联

●王家安

三十年前的1984年11月5日,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宣布成立,由此开启了中国楹联事业新的篇章。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日前,笔者整理这几年收藏的对联文献资料,发现其中有四件与中国楹联学会成立有关,端详之际,不禁陷入了那个光荣的历史瞬间……

(一)成立大会会议材料

这是两份已经颜色泛黄、纸质发脆的油印材料。其中较薄的一份共有四页,记载着中楹会成立之初的“草创人员”。

排在最前面的,是三位名誉会长:傅钟、钟敬文和王力。都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王力先生,许多人学习诗联格律,受他恩惠良多,却很少知道,王先生是中楹会第一任名誉会长,且出席了三十年前的成立大会。

其次是首届顾问名单,共21人,包括:王蘧常、冯其庸、刘海粟、刘叶秋、吴小如、周汝昌、周振甫、罗元贞、郑逸梅、柳倩、侯宝林、商承祚、董寿平、溥杰、臧克家等,真可谓群星璀璨,大师云集。透过这份“大师顾问团”的名单,也可见当年那股企盼国学复兴的热潮。

第三部分是中楹会首届“班子”成员,老将军魏传统为首任会长,马萧萧、张旭、陈大远、顾平旦四位先生为副会长,常江先生为秘书长,曾保泉、韩春城二位先生为副秘书长。选举王决等37人为第一届理事,马萧萧等16人为第一届常务理事。有意思的是,这份理事名单最后,还特别备注为台湾、香港地区各保留一个理事名额,颇见当时“统战形势”。

第四部分是中楹会常设机构工作人员名单。当时的中楹会设有秘书处、组织联络部、学术资料部、宣传出版部五个机构。材料最后,注有学会当时的办公地址:北京西单太仆寺街39号。

另一份稍厚些的材料,共有10页,都是会议文件,包括三个部分,即魏传统老会长所作的《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常江先生所作的《中国楹联学会的筹备工作和今后的任务》以及《中国楹联学会章程(草案)》。在《筹备工作和今后的任务》一文后,常江先生在代表学会部署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指出:“我们相信,中国楹联学会一定能把祖国楹联事业向前发展一步,无愧于古人,也无愧于当今伟大的时代。”事实证明,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努力,中国楹联学会无疑为中国楹联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越是这样,越发认识到中楹会的成立,是一件彪炳楹联史册的事件。

(二)精美的首日封

“今天,中国楹联学会正式成立了。”这是魏传统将军在致开幕词时说的第一句话,一句载入历史的话语。

作为那一刻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楹会第二任会长,敬爱的马老萧萧先生,发挥了他一如既往地艺术才能,主持设计了一枚印制精美的首日封,在成立大会正式发布,并记载了这个光辉时刻。

三十年后,我有幸得到其中一枚。这枚首日封仿照传统信封格式,中间是红边方框(以前的信封用来填写收件人信息),方框中心是影印的粉红色字体的大观楼长联墨迹,右下角便是蓝色剪纸造型的大观楼。在中楹会成立时刻,也许只有这副“古今第一长联”可以代表中国楹联艺术。

方框左下角,是一行苍劲有力的金色篆书“中国楹联学会成立纪念”,书写者是当年已八十二岁高龄的刘伯年先生。为凸显文化内涵,马老还亲自刻了一方随形印,镌刻着“中国楹联学会成立纪念”几字的阳文。首日封内侧,有一行小字,记载着它“缔造者”的名字:“题字:刘伯年;篆刻:马萧萧;封面设计:杨稼凤。”

首日封当时发行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能有幸得到其中一枚,令我这联坛晚辈十足荣幸。而更珍贵的是,我这枚首日封背后,题写有二十三位第一届会议代表的签名。签名用钢笔、圆珠笔、水彩笔各种写成,行书、楷书、草书各具风格。每次打开首日封,都不禁想象起当时的场景,更在思索二十三位先贤的模样。签名的人中,有有幸相识的常江、赵云峰、李文郑等先生,有仰慕已久但无缘一见的郭华荣、宋韶仁、陈凤桐、刘庆华等先生,还有已经故去的顾平旦、曾保泉、张过等先生,另外像杨稼梁、余嘉华、苏民生、李泽一、王决、叶芮、彭一万、胡正山等先生暂不知近况如何,惟愿一切安好。

也许是当时的签名习惯,不少代表在姓名后还注有所在地甚至工作单位,如联坛十老张过先生,姓名前注有“陕西”二字;著名教授张月中先生,姓名后注有“河北师院中文系”……在最右边,是北京耆宿宋韶仁先生的一行题记:“联会成立,诸友签名留念。宋韶仁1984,11”可见,此首日封原为宋先生旧藏,不知何故流入了旧书市场,也算因缘际会,三十年后这份有着诸多先贤签名的珍贵资料被我这个晚辈遇到并十分荣幸地得以珍藏。

九月赴广东参加中楹会七代会,碰见北京来的几位先生,向他们打听宋老的近况,得知老先生精神很好,每日还抽空拉拉京胡,听后不禁欣慰。而记起那年在五台山拜会张云峰先生时,见老人家身体大不如前,内心不由感伤……我学联,完全靠书籍自学,倘没有这些先生开路,自己至今或许与联无缘。每次看着这些资料,拜读过这些姓名,都满怀感激和敬畏!

(三)珍贵的纪念册

这是一本专为纪念中楹会成立而印制的纪念册。纪念册是窄长方形,长约24.5厘米,宽约13.5厘米,共36页。为突出喜庆,封面、封底都着大红,封面下方是一张成立大会会场照片,右上方的黄色竖笺上,印有“中国楹联学会成立纪念”的字样。正下方仍是学会成立的时间“一九八四·十一”,封底只有一幅图,是国画大师董寿平专为中楹会成立而作的《梅花》。

纪念册内容包括中楹会成立消息,前面提到的会议文件和人员名单,此外就是各方贺件,内容十分详实,包括贺联、贺诗、贺词、贺电、贺信、贺画等。最后附有1985年3月11日,第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的会议纪要。可知这纪念册,最早也印制在1985年春夏之际。除以上内容,纪念册还有一份“中国楹联学会首批会员名单”,当时共有会员59人,虽人数不多,但涵盖了22个省区,地域分布仍有代表性。名单后面,是每位会员的联系方式。同那枚首日封一样,名单中的每个姓名依然令人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像陈凤桐、白启寰、李文郑、唐意诚等先生至今还活跃联坛,贡献着一己之力。而依然遗憾的是,不少先生已经作古。就在前几天,接到川中联友来电,巴蜀联坛旗手,也是一代会代表的张绍诚先生不幸离世,令人惋惜联界又少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浏览后面附录的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时任秘书长的常江先生,作了题为《不寻常的起步》的工作报告,回顾了中楹会成立四个月来的各项工作。如题所说,这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起步”。

(四)特殊的《对联》创刊号

在中楹会成立大会部署“今后的任务”时,就提到了要与山西省有关方面合作,创办一本《对联》杂志。此事当然如愿玉成。不过创刊时名叫《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从那时起,作为联界最早的正规刊物,办刊至今,不辱使命。

就在中楹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头刚翻过,1985年1月,承载着各方希望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正式创刊。从创刊号(标注“一卷一号”)看,并不像现在的杂志,开本较小,长约18.5厘米,宽约12厘米,包括插页共119页。从第一期开始,这本杂志就形成了一面竖排一面横排的排版风格,而且能够沿用至今,实属难得。杂志首期封面呈橘黄色,右边是简单的白色装饰图案,左侧空白处,两个菱形红底上,写有“对联”二字,整体设计典雅大方。封二、封三各刊登了一张成立大会的照片。封二照片是会场场景,虽年代久远,图片已经模糊,但仍可见厅内高朋满座、贺联满壁。其中一张圆桌旁,一位白发老者,一边一只手举起茶杯欲饮,另一边正在端详着另一手中的一份材料,不知是否为前面提到的那份材料,而老者的神采,到颇有几分像周汝昌先生。封三是与会代表的合影,当时济济一堂的名流挨个露出了“芳”。

翻开这期泛黄的《对联·民间对联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会长魏传统题写的“对联”二字。右侧是一段只有几十字的“卷头话”,开头两句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了!《对联》杂志创刊了!”像是高昂的两句口号,语言直白,但感情真挚。这一期杂志在故事部分,有几位前辈撰写的对联故事;在理论部分,则基本是中楹会成立的各种材料,中间几张插页,全是当时各界名流的贺件。

所刊文章中,有一篇余嘉华先生采写的《楹联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大会侧记》。起笔写到:“1984年11月5日上午,在风景如画的首都北海公园‘文艺之家’会议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楹联爱好者、研究者,齐集一堂,共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研究和推动楹联发展为目的的学术团体——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今日看来,犹如史记。

也许不少联友去过北京的北海公园,也不知叫做“文艺之家”的会议厅是否尚在,更有许多人已经无从知晓,这里还曾诞生过这样一个学术团体。论年龄,我比“中楹会”还小三岁,无缘经历这一段光辉岁月,只能通过前辈的描述和资料的记载,来追寻往昔的点滴。于是每每钦佩于先贤的奉献,而越发感知创业的艰难。我们无法忘记历史,也无法忘记创造历史的人们,更怀念那些为中国楹联事业做出过不朽贡献的前辈。

就在中楹会迎来而立之年的生辰时,想起清人陆鸣时的一句诗:“死生不忘故人情”,说“死生”恐不贴切,何况今日之联坛已然长成,思索再三,我改为“功成”,借用此诗,写下这句后学之辈的由衷感慨——功成不忘故人情!

猜你喜欢
纪念册楹联对联
“不”同寻常 各个突破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出对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基于用户体验的纸质纪念册与电子纪念册的对比研究
纪念册上的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