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满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2014-07-12 08:48孙艺嘉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2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满族舞蹈

孙艺嘉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2000)

试论满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孙艺嘉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2000)

满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同样满族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满族舞蹈,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但是在目前社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之下,满族舞蹈文化也面临着同化和消失的,并逐渐陷入了无源之水的困境。鉴于此,本文笔者首先对满族舞蹈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对满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满族舞蹈;传承;保护

一、满族舞蹈文化的相关概述

满族传统的舞蹈清代称为“蟒式”(后在宫廷中改称庆隆舞或喜起舞),即满语“舞蹈”一词的译音。其一般的动作是“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又有男蟒式,女蟒式之分。表演时两人相对而舞,众人拍手而歌为其伴唱,这种舞蹈逢喜庆宴会酒至半酣时,主人和宾客即兴起舞,边跳边唱,简单、朴实而又热烈。清朝入主中原后,乾隆皇帝东巡盛京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举行大宴时,仍有这种舞蹈演出,演员都由大臣们担任。近年来辽宁很多地区经常上演的满族舞蹈,很多都是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满族是一个典型的骑射型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族舞蹈就保留了许多和骑马有关的动作或是内容,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俗称的“打马虎子”(又被 称之为“打马猴子”)民间舞蹈。这里所谓的“马虎子”在满语中的意思就是被做成鬼脸形状的皮制的面具,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一部分人头戴这种鬼脸面具假扮成妖魔鬼怪,另一部分人则假扮成英勇无敌的猎手,双方交替起舞互相厮杀,最后再以猎手胜利为最终的结果。皇太极时期逢年节时在沈阳宫殿中举行这种演出。清朝迁都北京后,这种舞蹈仍然保留在宫廷筵宴的演出中,后来改称“扬烈舞”并改进了服装道具和伴奏,原来的猎手换成了八旗武士,而舞蹈的意义也成为清朝平定天下,征服四方的象征。从乾隆八年(1743)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开始,把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前筵宴时演出的扬烈舞专称为“世德舞”,并由乾隆皇帝亲自写了十段歌词作为伴唱,用以歌颂清朝发祥地的“祖宗功德”,此后每次东巡都依制上演。而在北京宫殿中,这种从清入关前沈阳的宫廷中带去的舞蹈,直至清末仍在宫廷的大型宴会中演出。

此外,许多满族的民间舞蹈和继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了其它民族的舞蹈的形式,民族特色十分突出。如萨满舞蹈是一种边击鼓边跳的舞蹈,其融合了多民族的舞蹈形式,不仅能使舞步与鼓点和唱词节奏互相配合,还能根据所祭奠的神灵的不同模仿出不同动物的肢体语言,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再如,在新宾满族自治区比较流行的满族秧歌,其无论是在道具的应用上还是在服装的选择上都沿袭了清朝传统的传统习俗和制度,就连舞蹈的排列方式都和古时作战时的军队排列都保持了一致,从而导致整体舞蹈风格比较粗犷。此外,满足的太平鼓舞也十分的出名,这种舞蹈来源于乾隆时期军队凯旋而归时所表演的舞蹈羊皮大鼓再加之变化多端的舞步,在保持铿锵有力的同时也不失舞蹈的优雅之感。

二、满足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一)满清文化发掘中的保护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我国,我国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也受到了重视,而少数民族文化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满足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对于满族舞蹈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观满族舞蹈创作在当代的再生发展,在民间与舞台两个空间中,由于表演空间以及创作者、表演者、观众的不同,因而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特征的艺术追求。自建国以来,民间的满族舞蹈创作主要形成了对传统满族舞蹈形式的“复排”之风;而继《珍珠湖》之后的舞台创作,则更加注重在对满族舞蹈文化以至整个满族文化的理解中,探寻一种能够鲜明的体现满族舞蹈艺术个性的创作方式,思考着满族文化如何能够在无声的转换中重构这一民族特有的舞蹈语言,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号”式的结构意向。然而,民间与舞台创作都是以传统满族舞蹈文化作为根基的,都在努力固守着传统满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审美风格。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满族民间舞蹈普遍处于即将失传的境地,而近年来,随着满族民间舞蹈活动的减少而逐渐濒临失传的传统满族民间舞蹈,由先后兴起的各个满族民间舞团进行了恢复排演,从而形成了满族舞蹈民间创作的复排现象。“复排”式创作所尝试的是传承与创新的合二为一,所创造的是传统满族舞蹈的“变体”。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与满族民俗风情相融,创作出了集情节、趣味于一体的民俗舞蹈。这对于满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来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蕴涵的是这一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如果满族民间舞蹈能将其作为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这将对丰富和发展满族民间舞蹈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凝结满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创新

从目前满足舞蹈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民间舞蹈还是适合在舞台上表演的创新的舞蹈,其都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床继承和创新,是满载着满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但是满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所谓的固步自封,也不是毫无原则地对传统舞蹈的一味地继承,而是要将满足舞蹈要素融合进现代舞蹈的编创和表演之中,将传统与现代现结合,这样才能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才能使传统的满族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这种满足舞蹈和现代舞蹈因素的相结合是一种融合了满族元素的以满族舞蹈为主体的创新。当然,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或另起炉灶,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当代的满族舞蹈创作,应该熔铸文武相彰的舞蹈艺术风貌,无论其舞蹈形式如何变化,这一基本的风格取向不能变。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种民族特质赋予了满族舞蹈粗犷豪放的风格气质和简捷质朴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男子舞蹈的形态与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又是一个“重礼”的民族,礼仪文化尤其对满族女性舞蹈的舞蹈形态,以及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武相彰、刚柔相济,不仅是满族男子舞蹈与女子舞蹈鲜明的整体风格特征,也是满族舞蹈的整体审美风格取向。当代满族舞蹈的编创者必须以此作为创作的起点,回归满族人生活过的历史时空,就如《珍珠湖》的编创者那样,深入实际,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实地调查、现实采风等多种途径,了解与掌握满族舞蹈文化的渊源和历史风貌,“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回归满族舞蹈文化的基点,在作品中努力凝聚满族舞蹈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总之,要想满族舞蹈文化得到长远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就要在继承优秀舞蹈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满族舞蹈文化,并加大对满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优秀的满族舞蹈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史(明清部分)[M].文化艺术出版礼,1984.

[2]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王乃功.对繁荣满族舞蹈艺术的思考[J].满族研究,1997

[4]沈漓娟.论满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J].满族研究,1999

[5]李德.满族舞蹈民族特点之我见[J].满族研究,1996

[6]承德满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承德满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7]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满族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