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的共生探索

2014-07-12 08:48潘紫娟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异质共生景观

潘紫娟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的共生探索

潘紫娟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城市以建立富有特色的形象为愿景,并 在不断进行着新的自我界定,城市景观与建筑的视觉形象和内涵也包涵于其中,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由此应运而生。一些异质化景观受到人们喜爱成为标志性景观,而有些则不被大众所接受。本文尝试从人的心理需求与异质化景观形象之间的关系,来探索人与城市异质化景观的共生之路。

视觉形象;人;异质化景观;共生

一、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的概念界定

1.“景观”概念的界定

出现人类文明足迹的地方是“景观”一词的原意。Landscape在英语中含有双重意义:其一指自然风景,其二则是人与自然的综合。而《辞海》一书中将“景”与“观”分开作释。景,代表由人类实践与感知的客观对象;观,则是由人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看法和态度;景观即为客观对象、观点、人三者的总和。

2.“视觉形象”概念的界定

“外界87%的信息可由人的眼睛获取”。由此可见,视觉占据景观主导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对事物的感受除了依靠视觉外,还利用其他感觉的协作共同整合成人的整体感受。以公园为例,不同材质的铺装带给人们截然不同质感,空气流动造成的植物声响,以及各种花朵散发出的香气,孩童嬉戏的欢笑声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让使用者对此刻的公园产生特有的感觉。

“通感”是指人类的五大感觉(即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彼此交织、相互作用。一个感官起作用时,另一个感官作为和声,作为回忆,引起了共鸣。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不会被排除在外。”因此“视觉形象”并不狭隘的指视觉所获得的信息,而是考虑到“通感”的综合。

3.“异质化景观”概念的界定

“景观异质性”原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概念,即指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不均匀性和复杂性。不同于景观生态学,异质性概念在现代建筑学和景观设计学中定义尚未明确,但在实际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这一理论早已被设计师所熟知。与同质景观相比,异质景观对于新事物的加入表现的更为友好且更具适应性。研究景观异质化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理解和尊重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潮,异质景观鼓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自身的文化意愿为基础来承认、理解同一场所存在的差异性。

4.“共生”概念的界定

“共生”在生态学范畴中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依据本能而彼此选择,通过密切接触形成一定的互利关系。由此可见,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异质均衡统一是共生衍生出的含义。

二、我国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为了塑造城市形象,追求城市特色,城市决策者的政绩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炫富欲和金钱欲、以及设计师的成就欲和表现欲往往替代了城市建设最初的美好初衷。城市新兴区域景观以及各种大型建筑被各种形式美的外衣所包裹。城市建设专注于大规模和感官刺激的同时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盲目建设致使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逐渐走向阴霾。城市公共空间本是居民情感交流的场所,一味追求视觉化发展将严重破坏居民生产生活的美好空间,造成居民归属感的缺失,甚至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

中国许多城市都以努力建成国际大都会为目标而盲目追求城市现代化,忽视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的决策者与设计者往往疏于保护城市特色,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通过简单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工程,最终导致城市特色的湮灭和退化。简单而盲目的城市建设规划,代价无疑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丧失。异质化景观本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带动周围景观空间品质的题升,然而盲目追求“洋、大、高”,照搬照抄,洋为中用,将异质化景观片面的理解为“异形景观”,我们的城市最终将逐渐沦落成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

三、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出现的社会背景

任何事物的出现绝非偶然,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异质化景观的兴起也是如此。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相匹配的。古典园林是手工业社会的产物,现代城市的扩张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异质化景观则在当今时代大量涌现,这一切均为时代所需而不可避免。

1.城市化建设,追求“质”的革新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传统建筑不能满足新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资讯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等社会发展趋向,人们不再满足于追求物质高标准,精神追求愈发不容小觑。传统的大众化、均一化消费理念也逐渐被个性化、多样化所取代。

2.盲目追随跟风,城市文化流失

城市盲目发展、建设已成为当下普遍现象,城市自身文化特色遭到忽视,城市需求被丢弃在发展计划之外,规划决策者们盲目跟随着所谓的“大城市成功经验”,使城市独特的文化特征被一点点蚕食。城市传统公共空间被推翻否定,地域文化面临严重流失。

3.异质化的误读,广告文化的植入

现今,商业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带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商业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商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即是广告,它可以带动商品的知名度并伴随着附加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广告还能引导社会审美趋势。异质化景观独特的形象性使其成为另一种城市“广告”形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宣传作用。政府和开发商凭借异质景观的独特外观,希冀构建崭新的城市形象,将城市新兴景观作为“商品”,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然而,过度的异质性景观造成了城市“商业气息”浓重,肤浅、浮躁的气息在城市中弥漫。

四、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的共生

沙里宁曾说过:“给我看你的城市,我便能说出你的人民在精神上追求什么。”城市作为一种载体,被深深烙下许许多多的印记,这些印记是长期生长和变迁中城市的发展轨迹。它让后人们了解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1.“共生”理念的应用

景观共生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他提出在建筑学领域里应用生物学中“共生”概念,此后这一理念被发展沿用至城市景观规划等其他领域。从本质上说,共生不同于妥协、调和、混合和折中主义。城市被划分为许多不同个体,个体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中和最终构成城市整体,不同元素的组合产生了城市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共生是通过精心设计安排的个体元素共同取得的和谐整体性,它不同于各种元素随意的、杂乱无章的、无序的拼凑。

2.共生与场所认同

标志性景观建筑可以起到强化城市个性特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作用。此外,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标志性景观建筑亦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深入分析城市文化的差异,社区作为人们群体生活的最小单元,当一种文化在同一社区中被居民广泛认同,这种文化便会展现无穷的生命力,引出一些列的文化衍生物。标志性景观建筑物就成为社区居民共同认知的物质对象。城市也是如此,文化的差异广泛存在于城市之中,在不同城市群体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场所认同物。

随着社会进步,认同符号的抽象化成为许多城市建筑、景观发展新趋向。人们通过对认同物的认可,进而认可由此产生的新景观,在认同这个认同物的同时,趋于认同所在的城市、进一步认同所在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异质化景观,以期体现地方文化、展现地域特色。然而,能否能赢得人们的接受并被大众所喜爱,是标志性异质化景观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怎样赢得人们的认同最终达到场所与人之间的共生,这是我们在今后的设计规划中需要着重分析与研究的。

五、结语

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需以个人体验为基础,研究群体活动在视觉形象异质化景观中的发生、发展规律。社会认同并不是简单的实体名词,不同于浅显而单一的概念,它作为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个发展过程需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认同来源于群体对事物的共同看法,不同的文化、地域、宗教、民族差异引发群体认同的差异性。为了获得认同,必须深入分析异质化景观的共生,使得异质化景观更好的发挥其友好性与适应性,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英)艾伦·鲍尔斯.自然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2.

[3](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4][美]R.L.格列高里著;彭聃龄译.视觉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诺波特·舒尔兹.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

[6]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黄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3.

[7]方玮.共生理念—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建构建[J].长白学刊,2001,(06).

[8]孙澄,梅洪元,李玲玲.互塑共生——谈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08).

[9]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0][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1]James Corner, The Landscape Project[J].Designed Landscape Forum 1,eds, Gina Crandell and Heidi Landecker .Washington, D,C: Space maker Press, 1998.

潘紫娟,女,生于1989.4,汉族,籍贯为江苏南京,现就读于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艺术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异质共生景观
景观别墅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对赌”语境下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平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