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角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主题解析

2014-07-12 15:06姚先林
短篇小说 2014年9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中心主义卡罗尔

姚先林

生态伦理视角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主题解析

姚先林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1938— )是美国当代文坛一位影响广泛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自从1963年发表短篇小说集 《北门边》(By the North Gate)以来,又发表了 《人间乐园》(A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1966)、《他们》(Them,1969)、《漆黑的水》 (Black Water,1992)、 《大瀑布》 (The Falls,2004)等近百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而且不少作品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法国费米纳文学奖、古根海姆研究奖等多个奖项,在学术界和读者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之所以在美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于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力、犀利的批判精神真实展现了工业化时代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美国的社会图景,特别是通过浓烈的生态关怀意识和女性情怀表达了对整个现代社会满目疮痍和人类内心迷惘失措状态的忧虑和关注,这也是她赢得 “当代最严肃、最非凡的作家之一”等类似称号的根本因素。虽然欧茨在世界文坛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而且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是在中国并没有引发相应的关注,只是近十几年来学界才对她有了较多的评论,普通读者界还没有对其 “刮目相看”。在国内现有的关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评论多是集中在《大瀑布》等个别作品,而且视角基本停留在探讨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很少从深层次系统分析作品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多元关系,因此本文拟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对欧茨小说创作的主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生态伦理思想简介

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物质利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然而却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空前恶化,对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迫使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和后果。在此背景之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伦理学异军突起,并很快成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显性分支。由于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生态伦理思想在西方世界很快得到了认同和传播,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一整套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生态道德哲学,生态伦理学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学派。人类中心主义学派持一种人类高于一切生物的观点,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派则打破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界限,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将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了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中的所有自然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主流学派,包括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等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派中衍生出生态女权主义、生态正义等激进理论,进而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伦理关系扩展到生态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鉴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理性审视,生态伦理思想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导向作用,对于 “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文学创作来说更是如此。作为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欧茨丰富的文学作品广泛而深刻地传递了生态伦理思想。

二、欧茨小说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欧茨小说创作中渗透着浓郁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与其个人经历与社会思潮密不可分的。从小就在乡村生活的欧茨对大自然有种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小动物有着特别的爱,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界的热爱,通过四处游历演绎着她的绿色人生,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当我在大自然中时,会感到平静……最快乐的时刻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光。”成年之后从事写作的欧茨正赶上了美国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再加上接受了以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为代表的自然保护主义思想,于是在小说创作中欧茨无形之间就流露出生态伦理思想,具体来说,欧茨小说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对自然万物的尊重

欧茨尊重自然万物的创作理念是建立在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的,她在支持泰勒 (Taylor)生物中心主义和奥尔多·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大地伦理观的前提下,主张与动植物平等和谐相处,力求维护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美丽。首先,她认为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员,原有的人类优越感只是人类自身的一种一厢情愿或者偏见而已,因此在欧茨小说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与人类共同组成了一道道平等共生的祥和图景,比如 《我们是穆尔维尼一家人》中就处处洋溢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欧茨在作品中多次通过小孩子裘德的视角对鸡鸭成群的田园画卷进行描绘,从小说一开篇,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牛、马、鸡、鸭、羊在农场里休闲踱步的场景,这就是裘德从小长大的环境,而当听到禽类鸟类唧唧喳喳甚至显得 “吵闹”的叫声时,他却把它当做美妙的交响曲,并乐在其中,逐渐使其成为心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裘德一家对家里的宠物更是关爱有加,他父亲曾经开玩笑地把一只波斯猫看做家里的 “一把手”,其中透射出的对动物的关爱自然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生物的一举一动都看成生活之美的一部分,如本来并无多大特别之处的鹿群饮水场景在裘德看来竟是那么美好,从 “我蹲在草丛中,从大约十五英尺远的地方观看它。她细长的脖子伸出来了,她的嘴伸到了水里”的精细描绘中就可管窥一斑。另外,欧茨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也体现在对动物生命的敬畏上,她不仅在小说中抵制狩猎,选择素食,而且极力倡导拯救动物,减少动物的痛苦,就像阿尔伯特·史怀泽所说的,“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它们,在危难中救助它们。”这在小说 《人间乐园》里体现得非常明显。主人公斯万只是迫于压力才与兄弟罗伯特去狩猎,因此总是故意打不中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同时渴望猎物快速躲开,而无意间撞到罗伯特致使其猎枪走火而死的结局也是富有深意的,隐喻了残害动物生命的悲惨结局。

(二)对生态正义的弘扬

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符合生态平衡原理,符合生物多样性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 “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特别是符合为子孙万代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这其实是生态问题上升为一个深层次社会问题的表现。欧茨在小说创作中深刻反思生态不公正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示与自觉,比如在 《大瀑布》中,她就通过冷峻细腻的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战后美国发展工业化而不管环境承受力的情景,以 “爱的运河”事件为切入点突出了人类污染对环境的严重危害性。妮娜一家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唯发展主义思想的危害。这些危害制造者面对社区各种怪病的出现和同胞生命的失去时,不仅没有良心发现和自我悔悟,反倒是对妮娜等人的申诉进行百般阻挠对抗。这是生态非正义的具体表现,更是人类文明进化中的一种悲哀。当然,欧茨在小说创作中并没有停留在反思的水平,而是在引起人类警示自觉的基础上,通过与 “恶”势力针锋相对的斗争来维护生态正义。尽管面对重重阻力,妮娜还是和德克一起通过法律诉讼手段对尼亚加拉大瀑布市、大型化学公司以及教育委员会等 “强势”机构展开对抗,虽然德克在申诉过程中遭到妻子等众多家人的怀疑指责,弄得接近于妻离子散的局面,但心怀强烈生态正义感的德克毫不惧色,而是坚持信念,并说 “我现在所做的……是跟着我的良心走……我只想要公正”。可是这样一位伸张正义的 “生态猛士”在对抗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不由使我们感到震惊害怕,甚至追问 “正义都去哪里了?”悲剧的确是可怕的,但也更是催人奋进的,正是德克的殉难让妮娜等人进一步坚定了继续斗争的意念,也激发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继承了德克的未竟之业,不仅使 “爱的运河”诉讼案终于翻案,而且大大推动了该地区生态正义运动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德克这样一位维护生态正义的斗士就像一盏明灯一样引领着处在迷惘混沌当中的世人前行,虽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是其价值更是不可比拟的,这既是欧茨对当下维护生态正义之难的现实主义揭示,也是其期望美好未来的理想所在。

三、结 语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位现实主义大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通过数量不菲的作品细致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种种罪行,引起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同时通过犀利的批判精神和勇敢的斗争精神借助作品人物形象向社会丑恶势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最大限度地传递了社会正义观,体现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识,充分诠释了一个严肃作家的社会担当责任。

[1]李莉.友谊、爱情和自我三部曲——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学院小说《我带你去那儿》的伦理思想[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6(04).

[2]张生茂.永远流淌的大瀑布——欧茨小说《大瀑布》的生态解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3]林斌.大屠杀叙事与犹太身份认同:欧茨书信体小说《表姐妹》的犹太寻根主题及叙事策略分析[J].外国文学,2007(05).

[4]杨建玫.尊重自然:论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生物中心主义思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5]刘玉红.从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欧茨小说中的异质空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05).

[6]张丽红.无爱的荒原 和谐的生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伦理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12(06).

[7]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读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3).

[8]Waller,G.F.“Joyce Carol Oates’SWonderland:An Introduction,”Modern Critical View on Joyce Carol Oates[M].Ed.Harold Bloo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7:35-44.

[9]Raglon,Rebecca&Marian Scholtmeijer.Animals Are Not Believers in Ecology:Mapping Cr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Animal Advocacy Literatures[J].ISLE,2007,14(02).

姚先林(1959— ),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中心主义卡罗尔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猫咪卡罗尔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遗失的美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