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讯》:一个“失败者”的重生之旅

2014-07-12 15:06
短篇小说 2014年9期
关键词:奎尔姑妈小说

章 樊

《船讯》:一个“失败者”的重生之旅

章 樊

《船讯》是美国当代作家安妮·普鲁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普鲁在 《船讯》这部作品中继以其一贯的写作视野与立场,表现出对地方区域环境的强烈关注,其文字中流露出对地方性地理、历史及传统风俗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1]小说讲述了生性善良、真诚的主人公奎尔在纽约充满阴郁、坎坷和失落的生活经历。在父母的去世、妻子的背叛、兄弟的冷漠和他人漠视的多重打击之下,奎尔终于决定远离这个表面迷人繁华、内核却冷酷虚伪的地方。离开纽约这座大城市后,他回到了故乡纽芬兰岛。这里粗粝的自然环境、和善的友邻、简单而从容的生活氛围使主人公逐渐恢复了生活的乐观与自信,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与精神归宿。本文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严肃的命题三方面探讨小说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是 《船讯》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的重要因素。首先,安妮·普鲁在 《船讯》中不仅对主人公奎尔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其他一些人物也是性格极其独特和鲜明的。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普通的但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作家善于捕捉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细节和事件,并以最精练的笔触将其表达出来。小说开篇,普鲁便对主人公奎尔进行了一次轮廓分明的人物速写。他 “一身荨麻疹,三天两头闹肚子,他挣扎过了童年;在州立大学,他一只手捂着下巴,用微笑和沉默掩饰痛苦。他跌跌绊绊地活到三十岁,学会了把感情同自己的生活分开,不指望任何事情。他食量大得惊人,喜欢熏猪蹄和黄油马铃薯”。作家仅用寥寥数笔便将主人公30年的人生做了一个简单而精确的梳理。这使读者迅速又全面地了解了主人公,也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奎尔的生活明显被排斥于社会的主流生活之外。用现代人的标准,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一个丑、自卑、怯懦而又失意的大块头。这令观众忧虑而又好奇地走进奎尔的生活当中,去探究他的人生缘何如此,主人公又将面对和历经怎样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外,普鲁笔下的其他人物也是轮廓清晰、个性鲜明。奎尔的妻子佩塔尔、黑人朋友帕特里奇、奎尔的父亲、姑妈阿格尼丝·哈姆以及报社的特纳比姆与杰克等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中,佩塔尔虽然所占篇幅很少,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外观直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赋予了她以鲜明的象征意义。她 “精瘦、湿润、热烈”,那苍白的脸、玫色闪亮的毛衣和诱人眼神的下面是一个充满欲望,永不满足的灵魂。“她需要的是燃烧的城市,俘虏们结结巴巴的哀告”,追逐她的 “精疲力竭的战马”和征服男人的心理满足感。作者简洁、直白而又生动的描写令佩塔尔这个被欲望都市俘虏的女性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她正是盲目挣扎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梦游者们的真实缩影。

其次,普鲁还善于通过人物的思想来刻画人物的个性与观念立场。同样是简洁而直白的话语,带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如在对于佩塔尔的看法上,作者通过奎尔与姑妈思想的对照,使两人的性格特征泾渭分明。奎尔一厢情愿地认为佩塔尔对男人热烈的性欲是因为她 “有一种爱的饥渴”,“总也得不到足够的爱。所以她才变成了这个样子”。与佩塔尔素未谋面的姑妈却从那相片中看出女人的冰冷与狐媚,在姑妈眼里 “那是一个穿高跟鞋的婊子”。奎尔的自欺、自卑与姑妈的明智和率直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除了出色的人物塑造,安妮·普鲁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 《船讯》最突出的审美特质之一。普鲁的语言简洁、率直,充满了节奏感。这让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语言中所蕴涵的力量。这也令小说读上去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朗朗上口。普鲁的这一语言特点,许多相关研究都有所提及。

笔者认为,普鲁的语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但极为贴切,也透露出一种智慧与幽默。这体现了普鲁对语言的敏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写作智慧。这样的句子在 《船讯》中俯拾皆是。如孩子们 “紧紧抓住他,像坠落的人抓住窗台,像一束带电粒子飞弧射向对面的电极,完成一个电路”。“天上的云是一棱一棱的锯齿形的,大海是一种果汁的颜色。太阳像一条钩上的鳟鱼,从云层里突现出来。”“路边有两个渔民,瘦精精、硬邦邦的,像两杆步枪。”这些形象的比喻与具体情节、场景和人物的感受结合在一起,使文字具有了很强的画面性,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它的幽默也为小说增添了许多审美乐趣。

此外,小说的语言魅力还体现在巧妙的转场过渡上。借助于某一事物、景象或人物内心感受,作者会巧妙地带领读者进入到不同的时空和氛围中去。这种空间的过渡自然顺畅,不会令人产生突兀之感,也令读者对主人公的了解更加深入。如小说开篇说到奎尔要离开美国去纽芬兰岛, “他祖辈生活的那块礁石”“一个水多的地方”,作者由此引出 “奎尔怕水,不会游泳”。于是,时间从现在转向了过去。普鲁开始向读者介绍奎尔小时候父亲训练其游泳的事情,并借此讲述了他那笨拙、孤独和自卑的童年。当姑妈与奎尔坐上轮船向纽芬兰岛进发后,姑妈在甲板上 “望着远处蓝色的陆地”“禁不住热泪盈眶”。水手的一句话 “是回家吧?”将姑妈的思绪带入了对故乡历史和现在的回顾、思索当中。作者也通过随后的几段文字向读者介绍了这个人物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地方。 “真奇怪,她想,带着一位丧亲的侄儿和盖伊的骨灰回到这里。”小说再次回到现实中。这 “一入”与 “一出”自然顺畅,不留痕迹,足见作者以语言进行 “场面调度”的娴熟与技巧。

三、严肃与深刻的命题

通过讲述小人物奎尔的故事,普鲁带给读者深深的思索。作家在这篇小说里继续了其一贯的生态批评立场,对现代社会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尖锐的讽刺。[2]

首先,现代工业文明使人与自然疏离,人在此种环境中变得孤独无助。在繁华的都市纽约,奎尔度过了他失意的前半生。奎尔还是那个无人注意的小人物奎尔,把他丢进城市的繁华里,连一丁点涟漪都没有激起。与都市纽约相联系的是现代工业文明。当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使用电力,开采石油,人类的触角越伸越远,机械极大地提升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于是人类更加疯狂地向自然索取,只要是能给自身带来利益的行为,都被认为是正当的。整个社会陷入这样的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彻底为利益所取代。从家庭到任职的公司,奎尔感受到的是人际冷漠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家里,父亲称奎尔为 “蠢货”,而哥哥更是辱骂他为 “猪油脑袋、放屁桶”等,还对他拳脚相向。婚后生活也没有给奎尔带来慰藉,妻子的出轨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任职的报社,奎尔被频繁的解雇和再雇佣,被老板不断地榨取着剩余价值。奎尔的失意并不是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个案,奎尔的父母、妻子以及黑人朋友帕特里奇等人都是失败者。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的痛苦失意展现出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而普鲁将这种孤独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类个体精神生态上的失衡,即人与自然的疏离。

其次,远离工业文明后,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共处,在这种默契中,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奎尔与姑妈一起回到纽芬兰岛,在这里,奎尔开始了新生活。在这个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虽温暖却短暂的岛屿,生存条件与大城市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人们主要从事捕鱼业,与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索取无度相比,这里的渔民从不过度捕捞,他们的生活单调而艰苦。奎尔在这里接受大海的历练,感受着邻居的热心肠。奎尔在纽芬兰岛的报社供职,他的 《杀人游艇在锚爪港》的稿子获得了从上司到读者的一致认可,这是奎尔生平第一次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他的自信心也由此大增。在此之后,以奎尔向篡改其稿件的主编的怒吼事件为转折点,奎尔完成了从认同自我到超越自我的飞跃。奎尔在纽芬兰岛重新找回了自我,他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此时的奎尔面对大海,感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赞叹于自然的壮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纽芬兰岛,奎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的精神生态也重归平衡。

《船讯》以小人物奎尔为主人公,通过人物的生命经历及其社会关系种种,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对普通个体的伤害。同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以利益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冷酷的竞争体制等,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从失意、痛苦迈向回归自我的重生之路,表明了普鲁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作者在深刻揭示出现代社会痼疾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精神性突围进行着深沉而努力的求索。

[1]林晓慧.安妮·普鲁作品中的生态理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蔡笑颖.简单生活幸福栖居——生态批评视阈下的《船讯》解读[J].安徽文学,2012(01).

章樊(1979—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奎尔姑妈小说
迷上素食制作的天才少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威尔和斯奎尔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月季花儿开
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纠结的日记
认错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