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路径机理
——基于广东1979—2011年的面板数据

2014-07-12 13:23彭穗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格兰杰因果关系贡献率

彭穗生

(1.中共遂溪县委党校,广东遂溪 524300;2.遂溪县行政学校,广东遂溪 524300)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路径机理
——基于广东1979—2011年的面板数据

彭穗生1,2

(1.中共遂溪县委党校,广东遂溪 524300;2.遂溪县行政学校,广东遂溪 524300)

传统增长理论强调产业贡献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已经不能充分解释经济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产业贡献率的作用,以广东1979—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改革开放33年来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路径机理,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升级对产业贡献率均有正向作用,但弹性大小并不相同,三者的协同作用推动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产业贡献率;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在亚当·斯密创立现代经济学200多年来一直是经济学研究最激动人心的领域,正如没有比经济增长创造的巨大财富使人类生活水平巨大飞跃更加有意义。多次大规模的产业革命中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分化诠释了经济增长的大部分问题。正如西蒙·库兹涅茨所言,国内生产总值及其组成成分在探索各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普遍和变异特征时,是必不可少的[1]。随着时代的发展,增长理论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过程,罗伯特J·巴罗和哈维尔·萨拉伊马丁认为,新增长理论使得递增报酬、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干中学和外部性等成为经济增长讨论的中心[2]。新增长理论更加强调结构性,林毅夫认为新经济增长本质上是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结构外生决定,强调市场失灵及政府在改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衡量经济指标,产业指标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政府在产业规划和治理产业组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主义所主张的以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在中国取得成功,对政府主导下新产业增长有积极的意义。

一、理论模型构建

新增长理论来源于传统增长模型的扩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传统增长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学者探求现代增长理论,以更好地解释增长问题。现代增长理论经历了由技术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的演变。在探索经济增长的扩展时需要从最初的两要素增长模型开始。

为此,构建增长的一个两要素模型,用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A代表劳动效率,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α代表资本的规模效应系数,β代表劳动的规模效应系数,两要素经济增长模型可以表示为:

通过对公式(1)进行分解,得到:

进一步整理,公式(1)可以化简成以下形式:

公式(4)为传统两要素增长模型的简单表述,表明劳动效率A、资本K和劳动L共同解释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对增长问题考察时,更强调非观测指标的意义,结构或贡献率等指标被认为是研究切入点,更强调软要素和非直接观测指标对增长的贡献,资源禀赋、产业集聚、经济地理等被纳入到模型中。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学者邵帅和杨莉莉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内涵及假说描述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对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4],认为资源禀赋也可能对增长产生负效应,为了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在这样的进程中的作用,用产业贡献效率等非直接观测指标来考察增长问题,彭国华从部门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考察工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认为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发散,但省区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发散[5]。用产业贡献率替换国内生产总值,如式(5)所示:

对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考察,黄永兴和徐鹏对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沿海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6]。黄茂兴和李军军认为应针对不同省域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待选技术系统在省域内能力储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构建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分析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7]。郑若谷、干春晖和余典范将产业结构和制度引入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探讨产业结构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陈体标从生产技术角度构建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9]。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用产业结构指标代替资本K和劳动L对国内生产总值y的作用,衡量产业贡献问题,用产业结构指标χ代替K和L,对系数赋值B,用ε代替随机变量ln A,如式(6)和(7)所示:

至此,模型初步建立,如式(8)所示:

公式(8)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内部机理得到新的考察,由于产业结构升级最初来源于产业的集聚,集聚来源于政府的行政治理。因为产业集聚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并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地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不同地方政府的异质性决定治理手段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改革激励并不一致,导致了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黄利秀认为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江苏沿海经济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解释江苏沿海经济空间的形成机制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10]。与江苏相比,广东产业结构升级更具代表性,因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首先从广东开始,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因此决定采用广东的产业数据,为了考察产业结构指标,采用三大产业总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标准,用公式(9)表示:

其中It代表某时期的产业总值,CDPt代表某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广东三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广东三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图1 显示广东产业结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产业结构并没有显示太大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在升级经历趋同、趋异再到趋同的过程。趋同首先表现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是渐进的;趋异表现在1990年代中央政府重大决策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表现在邓小平1992年在广东的南巡讲话;再次趋同则表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到一定阶段后的稳态过程,是产业高级化的趋同,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协同高级化,第一产业处在较低结构的位置。为了区分这三个阶段,可以从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这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979—1992年,1993—2000年,2001—2011年。1979年广东三大产业结构分别为:31.82∶43.78∶24.39;1993年广东三大产业结构分别为:16.10∶49.14∶34.75;2011年广东三大产业结构分别为:5.01∶49.70∶45.29。对这样的演变过程,有学者从制度性视角进行了解释,认为是一种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林民书和刘名远认为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是由于现行制度缺陷原因而非经济资源禀赋因素造成的[11]。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最直观的表现是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时最重要过程在于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改革开放和南巡事件作为一项制度性治理政策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根本原因。这一过程用产业贡献率来表示,产业贡献率用公式(10)表示:

其中,It-It-1代表产业总值增量,CDPt-CDPt-1代表地区生产总值增量。广东三大产业贡献率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广东三大产业贡献率变化趋势

图2 显示产业贡献率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似性,也经历了趋同、趋异再到趋同的变化过程,通过数据的描述性初步验证了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三大产业贡献率也采用1979、1993和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1979年广东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0.01∶16.62∶53.37;1993年广东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07∶72.01∶25.91;2011年广东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08∶52.67∶45.2。为了进一步对理论和模型进行研究,下面对广东的实证模型进行构建和估计。

三、模型的实证估计

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进行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结合模型(8),构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如式(11)所示:

其中,CONi表示第i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被解释变量,COMi表示第i产业总产值占CDP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以上模型中,i为第i次产业,即第一、二、三产业;t为时间,为每个截面成员(三次产业)的样本观测时期数;参数αi表示面板数据模型的截距项,参数βit表示对应于k个解析变量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通过对广东1979—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首先要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整,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方法分别为LLC、IPS、ADF-Fisher和PP-Fisher,△COM、△CON分别为产业结构和产业贡献率的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表1的结果显示产业结构COM和产业贡献率CON两者水平变量并没有相同的单位根,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具有相同的单位根,因此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它们一阶差分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三大产业结构和贡献率的残差分别为RESIDPI、RESIDSI和RESIDTI,检验方法也分别为LLC、IPS、ADF-Fisher和PP-Fisher,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残差单位根检验

表2的结果显示残差RESIDPI、RESIDSI和RESIDTI在1%的显著水平上具有相同的单位根,因此认为产业结构COM和产业贡献率CON这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如果没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不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因为这是伪回归)。构建的模型中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说明模型符合理论依据,对问题具有解释意义,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时可以采用多种回归方法,有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随机效应变系数模型、混合回归模型这五种回归方法。由于采用的是三大产业的面板数据,从截面数据的特质来说采用变截距模型或混合回归模型比较合理,在检验过程中由于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无效,只得到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比模型1和模型2,发现带常数项C的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1的系数估计并不显著,并没有通过检验,而模型2的各系数均通过了检验,其他的指标也符合统计学意义,混合回归模型R2比较高,DW也比较合理,说明混合回归模型的设定比较合理。所以采用模型2的估计结果作为模型的最终估计结果,根据模型2的估计参数,得到以下的估计模型:

表3 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估计

其中,i=1,2,3;t=1979,1980,…2011。混合模型的所有参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在1%的检验水平上都是显著的。解释变量COMPI、COMSI、COMTI的系数估计值符号为正,与期望一样,说明第一产业结构变化COMPI、第二产业结构变化COMSI和第三产业结构变化COMTI对产业贡献CON均有正的影响。模型(12)显示若第一产业结构变化1%,产业贡献率增加0.729065%;若第二产业结构变化1%,产业贡献率增加1.110636%;若第三产业结构变化1%,产业贡献率增加1.000491%。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正向作用的,但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并不一样,因此在1979—2011年这一时期,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差不大,第一产业贡献最小。

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正向作用的,为了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广东1979—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关系检验,检验结果采用滞后2期的估计结果,存在6个格兰杰因果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第一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贡献率是第三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产业贡献率是第三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一产业贡献率是第二产业贡献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产业贡献率是第二产业贡献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表明了产业结构不仅与产业贡献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和产业贡献率内部之间也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注意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的一般规律。

四、研究结论

传统增长理论主要基于可观测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新增长理论则更加强调指标的可比性和非观测性,这样能从更深入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原因,但产业结构升级并不直接导致经济增长,通过对产业贡献率的体现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构建的理论模型实证表明:1979—2011年广东产业结构与产业贡献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产业结构对产业贡献率均具有正向的作用,但弹性大小并不相同;产业结构内部、产业贡献率内部、产业结构与产业贡献率之间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地方政府在实施产业治理时需要特别注意。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路径机理从结构视角考察增长问题,能深入反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非直接观测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更具意义。新增长理论需要更加广泛和不同的视角来衡量经济绩效,产业指标依然是唯一有效路径,因此产业结构与产业贡献率尤为重要,对新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是有效的补充,以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使结果的截面空间得到扩展,从改革开放33年来制度的特殊性来考察地方政府在制度异质性所取得的经济绩效,非常有意义。

[1]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1-25.

[4] 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9):26-44.

[5] 彭国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异的来源[J].世界经济,2005(9):42-50.

[6] 黄永兴,徐鹏.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聚集: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1(6):47-51.

[7] 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143-151.

[8]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58-67.

[9] 陈体标.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7(4):1053-1074.

[10] 黄利秀.江苏省沿海空间经济形成机制探析[J].学术论坛,2011(7):125-130.

[11] 林民书,刘名远.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内在机理及其治理对策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6):11-15.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and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Guangdong 1979-2011 Pannel Data

PENG Su i.Sheng1,2
(1.Suixi Party Committee School of CPC,Suixi524300,China;2.Suixi Administrative School,Suixi524300,China)

With the industry upgrade,traditional growth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not fully explain this problem.New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emphasizes growth con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Guangdong 1979-2011 panel data,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of 33 years and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s on industry contribution rate and cooperatively promotes economy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y contribution rate;economic growth

F061.2

A

1009-0312(2014)04-0076-06

2014-01-04

彭穗生(1985—),男,广东湛江人,硕士,主要从事治理机制、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格兰杰因果关系贡献率
玩忽职守型渎职罪中严重不负责任与重大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帮助犯因果关系刍议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及缺陷
介入因素对因果关系认定的影响
榜单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