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研究进展

2014-07-12 09:07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沈阳110034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集散中心旅游功能

■ 王 蕾(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沈阳 110034)

旅游集散中心被誉为一种新生的旅游发展模式,最初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旅游发达地区,且多以“游客信息中心”形式存在。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起始于1998年,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成立为开端,理论研究随其发展逐渐引起关注。基于此,本文利用2003-2013年间国内发表的旅游集散中心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以期对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动态进行深入认识,为我国旅游集散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表1 国内各地区主要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落成情况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种新生的旅游发展模式,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国家面向自助旅游者的短线旅游服务中心。英国伦敦游客中心、纽约游客信息中心即主要面向游客提供综合性的旅游参考信息、酒店预定、外汇兑换及旅游解说等服务。此外,美国的“灰狗公司”、日本的“鸽子巴士”等旅游服务机构在交通集散功能上与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存在相似之处。

(一)相关者角度的研究

Sarina Hobbin(1999)基于消费者视角肯定了昆士兰游客信息中心的作用,指出高质量的信息基础性服务对增加游客滞留时间以及旅游消费的影响显著。Cora U.I.Wong等(2011)指出先前的研究模式集中于信息传播本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在信息交换方面的影响,而作为信息中介者的员工的信息提供方式更具影响性,但其前提是要转变观念迎合游客需求;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游客中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参与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中心维持可持续性需要政府、股东、社区的共同参与、计划与实施以及重视利用社会资本。

(二)技术角度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技术的发展将促使游客信息中心由提供免费信息的组织向商业化、市场化和服务导向的机构转变,未来游客信息中心必然是满足信息需求的客户驱动型及信息高效传播媒介;为迎合虚拟游客和真实旅游者的不同需求,John D`Ambra 等(2010)开发了由虚拟游客的需求动机和适当的媒介组成的信息分类系统,以评价澳大利亚游客信息中心的电子商务能力。Yuquan Shi(2006)以游客能否轻松访问主页浏览为切入点,对昆士兰的 66家游客信息中心主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的网站可访问性较低,并提出8项建议。

国内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名词。国内冯云较早地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旅游集散中心下过定义;黄国群等认为旅游集散中心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和引用;还有学者认为,城市本身也作为大范围旅游区域的集散中心,主要为游客换乘到达其他省市提供便捷交通服务。

有关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理论,主要有区域联动、新公共服务理论、设施选址理论等。也有学者就区域联动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创新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列述。

旅游集散中心的兴起缘于旅游市场的变化以及政府的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最初即是专门便利城市旅游散客开展旅游的服务平台,薛莹(2004)认为由于散客旅游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催生了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引起交易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单位交易费用,促进了市场范围的初步扩展,此后步入专业化发展,规模扩展,空间分解的发展模式。事实上,从市场需求来看,人们的散客化意识进一步加强,2011年城镇居民国内游客中,以散客方式出游占93.4%,显然,中国城市旅游的散客潮时代已经到来,巨量的散客需求催动地方政府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和信心。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大部分研究者对旅游集散中心所具有的旅游交通功能、游客集散功能、信息咨询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等内容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旅游交通功能是旅游集散中心的基本功能,综合性服务功能体现在其一站式服务模式上。此外,有学者提出旅游集散中心还具备以下一些功能:展示城市形象、缓解交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合作等外部性功能;整合资源,开发、培育旅游线路和发挥城市游客、居民向周边区域开展一日游的组织功能;“SOS”救援功能;投诉受理、旅游购物、导游培训功能;直接驱动潜在顾客产生消费需求的功能等。

(二)布局与整合研究

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应选择在交通节点位置或城市主要入城口附近。靠近机场、火车站、高铁站、码头等交通节点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集散功能,形成交通优势;长沙旅游集散中心应建在城市主要入城口附近,并与城市旅游客流主方向保持一致;陆相林、高树芳等(2014)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结合距离半径内需求满意度差异,求解出石家庄市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的模型与数量分布;此外,柴寿升等(2006)对深层次构建区域旅游集散网络体系的模式、机制与战略措施进行了分析。

还有研究者对旅游集散中心空间整合与规划进行了探索。此外,也有对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模式、服务流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出游系统模式的探讨;而车辆配置作为资源整合的内容之一也得到关注。总体看,从区域的尺度理解旅游集散中心的布局研究比较薄弱。

(三)运营状况与效益分析

自1998年上海创办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以来,城市作为一类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被逐渐予以重视,随着业界和旅游者对这一新兴旅游接待模式的普遍认同,国内各地区主要城市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旅游集散中心,如表1所示。

有学者对国家旅游局统计的28个国内重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目前我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情况都不太理想,车辆管理运作难度大,电子商务体系亟待转变等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对其在功能完善、选址、产品开发方面给予了肯定。

(四)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旅游集散中心存在政府主导型、政府引导型和市场化三种管理模式。鉴于旅游集散中心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的旅游服务形态,地方政府对其介入程度的深浅和方式成为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划分的主要依据。不同模式的作用和状态不同,各城市在厘定发展模式时应审时度势,合理选择。

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战略研究针对破解存在问题而提出,体现在对更新观念、明确功能定位、强化专业化管理、审视政府角色等方面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张彦(2010)提出通过概念创新、游客界面、服务传递系统和技术四个维度进行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创新的发展战略;赵晓燕(2007)针对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市场定位、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游客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评价与展望

(一)综合评价

纵观10多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研究历史,个案研究占多数,在个案中尽管有对基础理论的阐释,但并未做深入的理论探讨。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虽然在宏观、中观研究方面均有所涉猎,但仍集中在描述性研究方面,覆盖面偏窄,重合度高,缺乏学术深度,多尺度深化研究有望加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描述性、概念性等定性研究方法侧重于微观层面研究,少有涉及到设施选址模型、FLP模型等定量研究,关于其他方面的定量研究还期待更深入的学术关照。

(二)研究展望

1.创新运营模式并从功能层面完全意义上实现其公共服务属性。尽管有学者认为,鉴于我国城市旅游服务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客观态势以及从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状况看,旅游集散中心理想的运营模式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但从长远来看,公共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今后旅游集散中心的深化研究可以从完全意义的公共服务属性角度探讨旅游集散中心模式创新。

2.从功能上延伸至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说,旅游综合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城镇化形态,是一个集产业集聚、美化环境、品牌文化、幸福感多重价值于一体的城市质量升级极核。因此,今后旅游集散中心的设计与开发应从功能上延伸至旅游综合体。

3.大数据时代与旅游集散中心研究的契合。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竞争的强大武器。网民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体验与感知信息。大数据时代与旅游集散中心研究的契合一定会带领旅游业走入一个高体验、高感知时代。

1.Hobbins. Accreditation of Queensland visitor information centers[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9,5(4)

2.Corauw,Bobm.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 staff as knowledge brokers—the case of Macau[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2)

3.Fallonl,Kriwokenl.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003)

4.Joconnell,Paulreynolds. Th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on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r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1999)

5.D`Ambraj,Mistilisn. Assessing the E-capability of Visitor Information Cent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0,49(2)

6.Yuouanshi. The accessibility of Queensland visitor information centres`website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2006)

7.黄国群,陈学光,徐金发.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及运作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8.金序能,陈学光.旅游集散中心:基于资源整合平台的解释[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9.陆相林,高树芳,赵宁等.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优化配置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4)

10.柴寿升,林耸.区域旅游集散网络体系构建研究—以山东为例[J].山东经济,2006(5)

11.崔海波.旅游集散中心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2.徐菊凤,赵晓燕.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兼论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形成机制[J].旅游科学,2009,23(5)

13.张彦.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战略探讨—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的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4)

14.赵晓燕.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发展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7(10)

15.薛莹.论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4(2)

猜你喜欢
集散中心旅游功能
包裹如山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