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美术中马造型艺术特点简析

2014-07-13 13:46顾德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558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木雕美术艺术

顾德先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558000)

汉代是中华文化的一段繁荣时期,在美术形式上很多样式都表现出当时文化的厚重和艺术的进步。其中,马的形象在汉代艺术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表达,很多美术样式中都有着对马形象的刻画,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陵墓石雕中的马形象。陵墓石雕是中国古代帝王和贵族在其墓室当中的石雕艺术作品,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伦理道德观、丧葬文化的综合表达。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是这一形式的代表作品。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将领,多次击败当时的外敌匈奴,深得汉武帝的喜爱,但是,却在23岁时因病去世,后来汉武帝为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他的陵墓中马形象特别丰富,以战马为主。主要作品《马踏匈奴》高168厘米,长190厘米,以战马脚踏匈奴为题,运用线刻、浮雕和圆雕技法,表现出马的体量和力度。(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当中的马形象。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代表形式,它是附于墓室、祠堂和阙1等建筑物上的雕刻作品。汉代画像是汉代四百年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情况。当中的很多题材都是战马车骑,这些马的造型朴素浑厚、动态感强、有气势感。画像中的马,多种多样、富于变化,表现了汉代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三)汉代青铜制品中的马形象。青铜器并不是汉代美术的代表样式,但是那一时期的青铜器同样是有明显艺术特点的,汉代的青铜制品不再是以器物为主,而是逐渐转换为青铜雕塑,这些雕塑用于生活装饰和墓葬,广泛地存在于当时的环境当中。著名的青铜雕塑《马踏飞燕》便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取材于马匹腾空而起的瞬间,造型精美、极具动感,有天马行空的效果。(四)墓室壁画当中的马形象。墓室壁画是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和厚葬风气盛行的结果,作品主要集中在内蒙、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达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人物和神话仙人,有自然现象和虚幻之境,有劳作场景和平常娱乐,其中,马的形象在壁画当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以“骏马出行图”为代表,这些壁画在白色底子的墓壁上由含有矿物质成分的颜料绘制而成,颜色在多年以后也不会褪色。在绘制手法上先以墨线勾勒外形结构,再平涂颜色。东汉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中的“骏马出行图”,描绘了骏马在奔行时的动态感觉,多个马匹形象放置在一起,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力强,充满了原始的活力。(五)陶、玉和木雕材质的马形象。陶马是汉代雕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汉景帝杨陵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兵马坑等地都在发现,玉马在汉代玉器当中也是很普遍的,在汉代祭祀、礼仪、丧葬等多方面都有其功能。1966年在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周边出土了“仙人骑飞马”玉器作品,其玉质精良、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完整、动态生动、艺术感强。汉代木雕作品中的马形象在已经出土的汉代墓室随葬品中也有发现,这些作品用抗腐蚀性强的泡桐木为原料,用雕刻和拼装的方法简洁表现出马形象,在雕刻完成以后涂上红、黑、白等颜色。在江苏泗阳汉墓出土的木器代表了西汉木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的木雕马精彩纷呈,“这些木雕带着隐蕴于民族心理深层的理性精神与朴素的浪漫主义而生成意象的原型,这原型不是原始抽象本能中的几何形,也不是蛮荒时代的空间恐惧,它带着先秦写实遗风和艺术家对生活的敏感、敏锐,在主体精神上达到了自由与自在。在表现上则贯通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那种高屋建瓴统摄客体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具体说来是混沌法与模糊法。这两者的最根本特点是只求与事物本质相关的形,或说只为表现本质而炼形,因此它的外部特质表现在木雕上是圆厚而浑然的。”2

汉代艺术作品当中的马形象的表达充分了体现了汉代文化特征和艺术取向,有明显的时代感。主要具备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一、有浑厚雄壮的体量

汉代文化是深厚的,马造型所体现出的是雄浑壮,有很强的体量感,深沉、厚重。鲁迅先生曾赞叹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体量感’是指形体的体积大小和分量轻重等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大体量的视觉艺术,具有强大、沉雄、恢弘、壮阔的阳刚之气,具有壮美感和崇高感。”3霍去病墓石雕战马有雄壮的气魄,是中国巨石石雕的开山之作。石头这一特殊材质把马的雄壮完美地体现出来。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战马兵车都没有强调细节,没有过多的修饰,追求一种简洁单纯的艺术效果。汉马造型虽显得朴拙,不符合现实当中的比例,却符合运动力度的夸张和审美效果的需要,它没有秦兵马佣写实严谨、没有唐三彩马佣富丽雍容、没有宋代马纤细工整,但其中充满了造型的气势和张力,具有特别的艺术生命。马形象浑厚、圆润,线条粗野朴实,其中的艺术魅力全部凝聚在这些不修饰细节雕饰、夸张的动态效果和古拙而雄浑的整体形象当中融合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效果。

二、造型中线条运用自由,富有张力

线的运用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当中运用得很多,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洞穴壁画当中就出现了由线构成的美术形式。汉代马造型当中线的运用也很突出,在壁画及雕塑当中马的线条运用都很流畅、自由,一气呵成,形成强烈的动感和形式美感。弧形的线条在马造型当中运用极多,这些线条流畅当中又带有一些朴拙,矛盾的感觉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有别于我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在这样的陌生当中形成了独有的视觉张力。

三、有强烈的动态感

“与秦代马沉静肃穆的造型观相对照,汉马则体现出一种激越动势之感,并从中揭示马的精神气质和象征意义,这也是汉马与历代鞍马艺术在造型方面最大的差异。”4在秦代,马的造型就在多种美术形式中出现,秦代艺术中的马形象以写实为主,造型精确,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种范式。汉代的马与清代差异明显。造型感觉更为自由,不再追求肃静的写实,而是以动为主,用夸张变形的方式体现出形的动感。从这种夸张变形可以看出,汉马的塑造已经走出了客观现实的束缚,到了主观处理的阶段,形成了更强烈的艺术感,更有视觉效果。汉马夸张与变形的动感美,与其厚重、深沉的感觉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汉代审美观的独特性。

四、有大圭不雕的意向之美

意向是中古古代文化当中所追求的一种美的感觉,它在描绘自然客体时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复制或再现,而是通过作品创造者的主观感受对物象进行特征进行总体把握以后获得的一种特殊感受来进行对作品的创造,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超越客观甚至是超越个人感受的独特感觉。这种造型观源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易传》中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的理念,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美术的一种造型方式。观物取象,是指在现实当中不断观察和感受自然客观之物,从这些物象当中抓住它最有特点的某个方面,提炼出物象的本质特征,然后再此基础上融入作者的认知感受,达成

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它不是客观物象的镜像再现。汉代的马造型,这一特点是极为明显的,汉代文化中并不完全崇尚主观的个人情感,但是,当时的政治开明,文化意识自然也会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个人的意向性表达便通过马的造型体现出来。

注释:

1.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2.庄天明,吴为山.《西汉木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

3.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黄河出版社,2003:40.

4.苏兆伟.《汉代马的造型的形式特征与象征意蕴》.山东师范大学,2009:28.

猜你喜欢
木雕美术艺术
美术篇
纸的艺术
木雕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木雕创作随想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