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民乐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影响

2014-07-13 13:46李梓瑄西北师范大学73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乐器乐大众

李梓瑄 (西北师范大学 730000)

新民乐是New Age(新世界音乐)里的分支,是当代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它的特点是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乐风、节奏与西方音乐的乐风予以融合,即人们所说的“中乐西奏”。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中国民族器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表现,实际上丰富了民族器乐的艺术表现力。新民乐是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扬光大,它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使观众直接领略到了同曲异奏的艺术风采,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效果。它即丰富了群众的艺术生活,又激活了民族音乐的创作中的新思维与新追求,推动了音乐艺术的进步,给民族器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快速成为了民族器乐寻求突变和发展的成功道路。

新民乐创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由我国著名笛萧演奏家、歌手曾格格以及我国著名音乐制作人、民族器乐演奏家冯晓泉共同发起开创的。他们自1997年起在国内外大力提倡及推广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并巧妙地把竹笛、洞箫、葫芦丝、巴乌、尺八、排箫等乐器表现于现代音乐当中。在2001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天上人间》向人们展示了民族器乐与现代音乐最新结合的开始。而创立于2001年6月18日现有13人的女子十二乐坊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极具现代化的演奏风格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推向了世界舞台,使新民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民族器乐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它揭示着中国民众特有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好,尤其是把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民乐之“灵魂”要继承好,这也是新民乐发展的根本。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因循守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格局多元化的趋势加强,音乐文化也势必将循着跨文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的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较强的表现力,但民族器乐在音频上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的个性较强,所以民乐队的整体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乐器、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是民族器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表现,丰富了民族器乐的艺术表现力。

有人说新民乐加入了流行元素,使得原有的民族器乐的固定听众群体的范围扩大了,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了新民乐。原有的固定民乐的爱好者钟爱于民族器乐是因为深深陶醉于民乐 的意蕴,那是民族器乐的灵魂。而新民乐的爱好者往往喜爱的是“新”的部分,那流行元素的节奏和快感。新民乐既有民族器乐的意蕴又有流行元素的节奏和快感,因此,增加了民族器乐的听众群体,也加快了民族器乐在年轻人中的传播速度。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根据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传播模式上的差异可以粗略的划分为口语传播时期、乐谱传播时期和电子媒介传播时期,与这三个时期对照的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即口语阶段、文字阶段和电子阶段,而现在正是电子阶段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转播才得以实现。大众传播是在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重塑社会秩序的当代社会,而“大众”这个被相同的社会境遇塑造而成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众对文化传播方式的需求。因此,大众传播的出现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那么新民乐之所以能够打破传统民乐的传播模式和演奏模式,走上大众传播的路线其实是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审美标准变更的使然,它的道路符合和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趋势造就了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口味的音乐大众,他们生长在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多的文化发展的境遇中,无时无刻不被各种音乐型式所包围,而大众传播媒介发挥其各自的能量为他们即时、便捷、源源不断的输送风格各异千奇百怪的音乐,他们经过对大量音乐信息的接收过滤和沉淀已经培养起了一种开放式的、兼收并蓄的听觉和欣赏的习惯,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品种,也只有素心淡雅的学者才有兴趣,或者说出于某种责任感去关注民族乐器的。一方面传统民族器乐古旧沉闷的形式似乎和吃惯了快餐的大众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传统音乐文化内蕴的传播,另一方面传统民族器乐在这个火爆的时代渐渐变得悄无声息。

新民乐突破了传统民族器乐在当代发展的壁垒,并迎合了大众听觉上的口味,使得传统民族器乐焕发出新的光彩,有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在传播民族器乐的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大众群体开始了解和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在真正意义上能使我国的民族器乐有更大的发展。

[1]方倩.浅谈新民乐现状及发展方向[J]. 作家,2009(10).

[2]孙丽伟.琵琶文化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王璐玚.浅谈“新民乐”的发展[J]. 大众文艺,2011(06).

猜你喜欢
民乐器乐大众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跨文化中的相遇与对话——从世界音乐看张维良中国民乐创新之路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胡琴悠扬醉美艺术之乡 民乐沃野奏响时代旋律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我,民乐高手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