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鼓,诞生于特多的音乐传奇

2014-07-13 04:48本刊综合
晚霞 2014年12期
关键词:殖民者黑奴加勒比

本刊综合

钢鼓,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下称特多),它被称为20世纪人类所发明的唯一的乐器品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钢鼓的诞生有一段辛酸史,也是特多人民寻求独立与发展的艰难历程的写照。当年占领特多的欧洲殖民者从非洲贩来大量黑奴,黑奴们随身带来了非洲鼓文化。而殖民者害怕黑奴击鼓为号,串联起来闹事反抗,于1783年宣布击鼓为非法。

激昂的非洲鼓音就此沉默,传递欢乐的节奏却不能没有。黑奴们先是以特多盛产的竹子截竿代鼓,而这样简陋的乐器也被殖民当局视作凶器而取缔,此后,特多首都西班牙港莱文提尔区的年轻人敲起了被废弃的汽油桶,抒发他们对自由与音乐的渴望,也拉开了钢鼓乐发展的序幕。

最初的汽油桶上只能敲出节奏,没有旋律,严格地说还不是音乐。1948年55加仑汽油桶的出现,最终促成了钢鼓乐的发展。特多人不断实践,把油桶底敲打成凹面,再在上面敲出若干面积不等,斜度、厚度不同的凸起区块,用小锤敲打凸块正中,成就了高低音阶,又把汽油桶身切割成不同长度,分别演奏低音、中音和高音。近年来钢鼓的材质早已升级为新型金属材料,与传统钢鼓不可同日而语,但仍保留了汽油桶的外在形式。新一代钢鼓有管弦乐器的音效,可以演奏优美的古典乐和流行乐。当然最擅长的还是演奏激越、动感的加勒比乐曲。特别是每年的狂欢节游行,钢鼓乐和狂欢节奔放的舞蹈堪称绝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鼓成为特多的国粹和特多人的骄傲。1992年特多政府正式宣布钢鼓为特多国乐,组建了国家钢鼓乐团,此后又成立了钢鼓学院。现如今,钢鼓不仅成为了加勒比文化的一张“名片”,更成了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盛大的仪式和庆典,由几十甚至上百名鼓手组成的乐队会用钢鼓演奏国歌;而在狂欢节上,黑人鼓手穿上色彩斑斓的沙滩服和人字拖鞋,手舞足蹈地演奏节奏欢快的加勒比民乐,与岛民们热情奔放的舞蹈交相辉映。

猜你喜欢
殖民者黑奴加勒比
回头一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以虚喻实 似幻还真
从《黑暗之心》看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主义
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揭幕 黄晓明现场分享美好趣事
乌干达传统土地产权体系研究
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