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4-07-14 02:08樊新军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学发电新能源

樊新军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基于高职院校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樊新军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当下世界各国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寄予厚望,提倡发展新能源技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视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技术革命的新战略。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文章对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新能源知识技能,又能在工作得到锻炼与实践。这对培养真正有用的技术性人才十分有必要。

新能源应用技术 工学结合 改革 实践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特征。

教育部部长袁仁贵指出,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前我校进行了两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加强了工学结合的研究,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专业调整带动专业建设,以课程重置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用世界观的理论分析,工学结合在宏观上体现为校企合作的开放性,在中观上体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性,微观上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新能源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新能源应用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新能源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

当下世界各国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寄予厚望,英、美及发达国家都规划了“绿色能源计划”,提倡发展新能源技术,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视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技术革命的新战略。在全球提出的低碳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这样的大环境以及府政策的支持下,2008年,国家能源局把发展风电产业作为改善电源结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甘肃、内蒙古、新疆、河北和江苏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开展了6个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甘肃酒泉“风电三峡”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目前已经完成,率先进入实施阶段。这批风电建设项目将保证中国2020年1亿千瓦风电的输出,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达到电网总发电量的3%。仅国家风力发电到2020年预测5000万千瓦,急需风电行业人才18.5万人。

2.2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现状

一是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养模式,对于新能源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参与不多、实施困难,还处在一个逐步改革与提高的阶段;二是现今新能源快速发展,国际上新能源制造业以及新能源发电技术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也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新能源行业战略发展在边远地区,校企结合不紧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困难较大;三是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还需要企业和学校进一步的合作,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还需进一步实践;四是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缺的现状。

3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整体思路是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建设,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实用人才建设的突破口。一是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环境,学习的过程通过生产与实践的方式合起来,学习社会信息和新能源技术;二是有计划地使校外参加实际工作与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获取到一定的工作经历;三是企业参与其中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教学地点从校内延伸至企业,使理论学习与有指导、有计划、有考核的实际工作经经验相合起来,能够保证在毕业后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更有有利于今后获得更好发展。

3.1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所以必须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岗位实现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都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的形成设计引导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都经历了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反馈这一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在实践行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行动导向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质量保证。

3.2 培养“双师型”师资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需要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教师除了具备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也就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能真正达到要求的并不多。为了培养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教师,我校充分利用校内生产基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由企业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参与产品生产与管理。

3.3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将企业引进学校,打造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内建设风光互补发电的电力系统,具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功能,系统包含并网控制功能、离网控制电能储备等功能。组织学生参与电力生产实习,安排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在完成不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中,学习不同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完整的不同的生产过程,获取不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对于电力生产的不同职业工种,学生通过轮岗,对各工种进行学习,并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钻研某一工种的技术,通过教师和技术人员创设的一些专业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学习理论的目的。学生在完成电力生产的加工过程中实现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3.4 搭建顶岗实习平台

学生虽然在校内进行了生产实习,但校内的环境不同于企业,缺乏一个生产企业的真正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熏陶。因此,学校与企业制定顶岗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企业负责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规范来要求实习学生,学校也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到厂参与管理和指导。对于适应企业生产的学生签署就业协议,完成就业工作。

4 结语

总之,研究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模式,对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教育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对于国家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具有推动作用。

[1]樊新军.科研课题《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

[2]周志德.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耿洁.论文《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樊新军,1971年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新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现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猜你喜欢
工学发电新能源
“发电”
盐工学人
柠檬亦能发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摇晃发电小圆球
摩擦发电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工学
“新能源门”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