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到北宋苏轼咏梅词的发展及其原因

2014-07-15 04:18陈雅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梅格林逋咏梅

⊙陈雅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以梅为写作对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诗经》中就有记载,但却不是描写梅花,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收获的劳动果实来记录,以此表达少女对爱情的向往。描写梅花,从六朝文人开始,鲍照的《梅花落》被认为是最早的咏梅诗。而且由于诗歌的发源久远,宋之前,文人大都是通过诗歌来咏梅。诗歌在唐代发展到巅峰,这时候,词作为一种民间词逐渐向文人词过渡,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填词作曲。

一、唐五代咏梅词

五代时,词作数量更加繁多。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更是把词作对象集中到闺阁情思之上,咏梅之作虽有却少。善于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韦庄,《浣溪沙》中“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一句虽提到梅花,也只是用它来形似所思念的女人的容貌,是塑造词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法,整首词仍是花间派的基调,但毕竟将梅花带进了文人词的世界中。稍后的冯延巳、和凝渐渐有了几首写梅的词,如《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望梅花》等。《鹊踏枝》中“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里的梅已经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再平常不过的落梅在诗人眼里,已经成为了感慨时光流逝却留恋惋惜的抒情对象。和凝和孙光宪各有一首《望梅花》,都是触景生情,看到绽放的梅花引发了作者的离思之情。再往后,有李煜的《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燕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个“乱”字不知是写出了落梅的数量之多,还是道尽了心头的无限惆怅!这时候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如雪般落满石阶的梅花到底是词人的目光所及,还是他脑海里想到的情景,我们已分不清,只知道人与景、景与人相互生发,彼此交融。

总体来看,在“词代诗兴”的五代,咏梅词并没有大的突破,梅在词中的作用仅为简单的审美形象和造景功能。

二、咏梅词进入宋代

宋代初期,词没有摆脱“诗庄词媚”的地位,但是咏梅词的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文人把梅作为题材之一写入自己的词中。当然宋初最有名的咏梅词当属林逋的《瑞鹧鸪》,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尤为经典,宋人欧阳修也给予了其很高的评价:“自有渊明尚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自此梅花就与林逋成为一体,“梅妻鹤子”的典故也由此而来,同时梅的枝干之美和香味也得到了审美挖掘。词中梅花被赋予了幽洁高雅的形象,词人又以此种形象来暗示自己超凡脱俗的品质,开启了将梅花作为道德人格象征的历史进程。林逋之后,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王安石等人也先后创作了关于梅花的词作,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原因,作品并没有特别大的突破,但梅花逐渐以一种意象出现在词中。如王观《忆黄梅》:“枝上叶儿未展,已有坠红千片。春意怎生防,怎不怨”;蔡襄《好事近》:“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沈蔚《清商怨》:“月淡寒梅,清香来小院。谁遣鸾笺写怨,翻锦字、叠叠如愁卷”;晏几道《归田乐》:“愿花更不谢,春且常住。只恐花飞又春去”,《望仙楼》:“小春花信日边来,未上江楼先坼。今岁东君消息,还自南枝得。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一自故溪疏隔。断肠长相忆”,《胡捣练》:“小亭初报一枝梅,惹起江南归兴”;欧阳修《桃源忆故人》:“梅梢弄粉香犹嫩,欲寄江南春信”;晏殊《瑞鹧鸪·咏红梅》:“前溪昨夜深深雪,朱颜不掩天真。何时驿使西归,寄与相思客,一枝新,报道江南别样春”;陈师道《卜算子》:“把酒问梅花,知我离情否。若使梅花知我时,料得花须瘦”;柳永《瑞鹧鸪》:“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梅的意象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1.着重于描写梅的高洁雅致;2.伤感怀时之作;3.寄托无限思愁,或念友人,或及乡愁;4.美人。随着词的不断发展和宋代文人将词逐渐雅化的趋势,单独描写梅的作品逐渐增加,梅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意象,在特定的作品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这是北宋初期咏梅诗所做的贡献,为之后咏梅词的创作高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直到大文豪苏轼出现,词一改之前的香罗绮泽之态,有了新的发展,他主张“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丰富了词的题材、表达内容与情感,并且强调“自是一家”,创立了豪放词派,表现在咏梅词上,更是提出了“梅格”一说,咏梅到苏轼这里,又被提高了一个层次,如果说林逋赋予了梅花一种高洁的品性,苏轼则使梅花独立地拥有了一种完整的品格,一种傲视群芳、洁然自好的风骨,而这种风骨逐渐为宋代以及后世文人引为标杆。苏轼现存咏梅词六首,最有名的莫过于《定风波·咏红梅》和《西江月·梅花》二首。《定风波·咏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该词为苏轼针对“诗老”石曼卿的《红梅》中“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两句而发,进而提出“梅格”一词。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红梅比作一个美丽的少女,开头两句都点出了它的不合时宜,不仅懒睡花迟开,脸色更是与其他不同,但就是这样孤独的红梅却有着自身独有的秉性,强调出其超越春色流辈的姿色。另外苏轼还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桃杏色”点出了它“孤瘦雪霜姿”的冰冷的内在品格,这种内外反差更使这红梅形象深入人心,并指出这才是真正的“梅格”。作者指出这真正的“梅格”,与其自身起起伏伏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党派之争下,他提出的想法和这“不时宜”的梅花一样,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且有时候他也对自己党派的某些做法表示不满,所以他总是遭受流贬,这也许是他能懂得梅花格调的重要原因吧。仕途起起伏伏,所言所行不为人所接受,但是我却始终保有自己的信念和本性,就像这梅花一样,你只看它们艳丽的外在是不会明白其内心高洁品格的。此词美人与花好似一体,形神兼备。

《西江月》一首: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 ,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明以咏梅,暗以悼亡。此词是苏轼被贬惠州遇到当地梅花而做的一首词。生在瘴雾之地的惠州之梅,却能冰清玉洁,虽孤独于世,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仍坚守自我。“倒挂绿毛幺凤”,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夜话》谓东坡在惠州作《梅花》时,时侍儿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下阕描写梅花形貌,实则悼念朝云,看到梅花,仿似看到朝云,最后两句写自己失去朝云的悲痛,全诗空灵蕴藉,从咏梅中寄托出自己对朝云深深的爱意与思念。

苏轼在咏梅词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个人的起伏经历写进他的梅花词中,借物抒情,寄托深远,梅的品格与他的个人魅力相映成辉。

三、发展变化缘由

从五代直到北宋苏轼时期,咏梅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因为“梅格”的提出,咏梅词在苏轼这里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但是我们纵观历史发展,它的存在必然与其自身的不断完善有关系,更与不断变化着的政治环境、思想状态以及文人的自觉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词体地位的上升

尽管北宋初期,词的地位仍旧没有脱“俗”,但是当时的文人已经有意识地把词向“雅”文化的方向上提升,梅花作为文人观赏的对象,再加上其本身拥有的清淡幽雅之美,迎合了当时的审美口味。而在此前,咏梅诗已经有了长久的发展基础,词地位的提高,更加丰富了其创作形式。苏轼“以诗为词”的提出,为广大的文人提供了另外一条感物吟志的途径。咏梅词在苏轼以后,托物抒怀的道路更是越走越宽。

2.政治环境的变化

与唐五代战争频繁的动荡时期相比,北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更多的文人入朝为官,追求一种闲雅的生活情调。各种梅苑的修建为他们提供了场所和歌咏之物,不仅在皇家园林,在私家园林中,梅花也得到了广泛的种植。林逋隐居的地方就有梅花。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更是悠闲雅致,直接影响了他雍容幽雅的词风,咏梅词对他而言,也不过是消遣闲雅之物。再加上统治者对梅花的喜爱,文人的附和之作愈来愈多,使梅花占据了咏花作品中最多的一席。

3.理学的发展

儒家到宋代,吸收了传统儒家爱及万物的理念,并加入了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使诗人表现出理性的自觉,不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而是以此来揭示生活态度和人格气象。宋代的积贫积弱,让当时的文人转而把眼光转向了自身,各种咏物之作便应运而生。咏物词的发展,客观上必然推动了咏梅词的创作。而梅花脱俗的品格,在苏轼“梅格”提出以后,更争相为世间文人所吟咏。

4.文人的自觉性

词史上,咏梅这个概念,在唐代几乎无人涉及,五代咏梅也寥寥无几,后来经过宋初林逋对梅枝梅香的发掘,到苏轼“梅格”的提出,咏梅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果没有历代文人的自觉探索与发现,又怎会有之后李清照身世飘零的融入、陆放翁报国无门的沉痛,不论咏梅词在苏轼之后有多少的发展,在此之前,正是因为这些词人对创作的不断追求,才为其之后的繁华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

苏轼之前的咏梅词应该是宋代咏梅词的发展前期,也可以说,因为苏轼的创新,咏梅词在此以后开启了新的篇章。我们应该看到他个人的推动作用,更不能忽视前人的不断探索与坚持,他们提高了词的地位,丰富了词的题材,更以诗的创作高度为标准,带来了咏梅词的繁荣,带来了词的发展。

[1]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4]饶晓明.东坡词研究新思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宝明.宋代咏梅词论说[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6]郭前.论唐宋梅花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D].汕头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7]王莹.唐宋诗词名花的人格化吟咏模式及其审美意蕴[J].中州学刊,2008(7).

[8]张文静.论唐宋词花意象审美功能的变迁[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詹弘.从宋代诗词看咏梅之风及其成因[J].兰台世界,2012(6).

[10]李锦煜.梅格即人格 契合两无间——谈苏轼的咏梅词[J].甘肃高师学报,2004(3).

[11]杨蓓蓓.谈苏轼咏梅词的开创性[J].河南农业,2011(6).

[12]程杰.林逋咏梅在梅花审美认识史上的意义[J].学术研究,2001(1).

猜你喜欢
梅格林逋咏梅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最后的夏天
咏梅诗
林逋,北宋第一“宅男”是网红
跨越时空的爱
亲人( 连载一)
咏梅
林逋梅妻鹤子
轻财足以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