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习得对英语习语掌握的实证研究

2014-07-16 09:43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后测

葛 雪

(安徽医科大学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032)

词汇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逐渐成为EFL习得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英语词汇中最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则是由Breal在1876年最早提出来。一词多义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艳芳,2001:36)。作为英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其多个义项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讲授,大部分都从遇到的语境入手只单独解释当前的意义或最相连的意义,而不能分析单词是如何产生,各义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这样会在无形中造成学生重复记词但是遇到不同语境却无法理解或反应慢的问题,既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又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很多专家学者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可以利用很多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在带来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

Rosch(1973)提出了原型理论。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有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是不充分的;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原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原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原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Austin将原型理论推演到词汇研究,一个词的多种义项构成一个相关的范畴,各义项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互相联系。显然,现代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视角。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 Johns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 如 Lakoff,Langacker,Sweets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习语理解一直以来是语言学家,二语习得研究者以及心理语言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七八十年代至今,国外关于习语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母语习语理解机制,影响习语理解和加工的因素,EFL/ESL习语理解策略等。有关二语习语理解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 Irujo,Roth,Cooper和Cielicka等。其中,Irujo(1986)主要调查了习语类型和母语的作用。根据英语和芬兰语的对比,Irujo发现受试最容易理解和正确使用的是那些词汇和结构简单、字面意义和其比喻意义联系紧密的习语,没有发现芬兰语对英语习语理解产生正负迁移。Roth(1997)研究了母语的作用及二语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受试都试图将二语习语翻译成母语,即使是高级英语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性也很强。母语正迁移产生于理解相同和类似习语过程中,负迁移产生于理解不同习语过程中。Cielicka(2006)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字面意义凸显共模(literal-salience resonant model),指出对二语习语字面意义的理解是二语学习者不可避免的一个理解过程。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下,英语通常是被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以上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二语习语理解机制和影响二语习语理解的因素,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基础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习进步和交际的细化需求,对词汇习得质量的要求日显重要,我国的词汇习得研究已经受到重视。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基本义在多义词习得中作用的实证研究(赵群、罗炜东,2005;任朝华,2009),但把原型范畴理论与大学英语精读课词汇教学相结合,详细探讨各义项习得情况的实验研究却很少。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下,中国学生理解英语习语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理解过程中,他们有没有一个普遍的英语习语理解模式?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很少。

唐玲(2009)在《语言水平与习语类型对中国EFL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借鉴Cooper和Bulut&elik-Yazici的研究方法,运用有声思维方法调查习语类型与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她的结论是:语言水平与习语类型对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都有显著影响;其他影响英语习语理解的因素包括: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联系、与母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涉及到的不同的心理意象等。

曹巧珍(2010)在《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课堂一词多义教学的实验研究》中用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到课堂一词多义教学中,为课堂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把词义扩展衍生的路径和理据告诉学生,把语义网络图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更容易储存并回忆起单词各义项,大大提高了词义的短时和长时记忆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词汇教学效率。通过这种方法教授以后,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学会找出各义项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词汇能力(lexical competence)(Marconi,1997)中的推理能力就能得到相应提高。

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的多义词研究和习语研究都很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几乎没有。本研究旨在通过将一词多义教学有效成果应用到学生习语的学习当中,期望对习语的习得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二、实验方法(过程)

(一)研究问题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进行多义词教学,通过实证研究来证明多义词习得的效果与学生对英语习语的掌握是相关并有促进作用的。本实验试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的多义词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能力?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长期记忆?

2.多义词教学是否与学生习语的习得相关?如果是,本实验中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的多义词教学对习语习得有怎样的提高?

(二)研究对象

本实验抽取了安徽某医科院校2010级临床专业的学生60名,这60名学生在入校时被随机分入平行的两个班级,一班30人。这两个班级由同一老师教授,每周同样都有5个课时(综合和听力),他们可以代表中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普遍性。根据实验条件分成两组:组一(控制组,传统教法),组二(实验组,原型理论,意象图示教法)。

(三)实验工具

在两组受试高考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前测一次,后测两次,试卷类型包含选择、连线以及解释(paraphrase)。前侧与后测试卷最大的不同是在后测中同一多义词的选择题下紧接着出现包含次词的习语连线题,目的在于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清楚看到认知方法教授的有效性。后测两周后出现第二次后测旨在了解受试记忆的延时及有效性如何。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前测在两组受试开课后第一周英语课后进行,限时30分钟,总分50分。测试中不准使用任何参考用书及字典。后测在2个月后进行,试卷设置于前测相同。三次测试中发放试卷60份,收回60份,在教师逐一批改后以SPSS19.0对受试成绩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在处理第一个研究问题里,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1)认知教学法下的多义词教学对学生的词汇能力是否有效果;(2)如果有效果,能否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保持住。所以在教学前,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前测,前测是为了在教师进行认知理论教学之前对受试的词汇(尤其是多义词汇及相关习语)的掌握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用SPSS19.0对答卷分析来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试卷中对多义词以及相关习语的考查分量各占一半,SPSS分析证明组间组内比较中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同时,两个主题下成绩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这为后面的认知教学指导提供了基础。

经过六周多义词教学后的第一次后测中对照组的平均分是25.7667,而实验组是36,有明显提高,从组间对比中看到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后测

?

两组受试在后测两个主题的单项分值比较也可以从下图中看出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教学,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

实验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展示两组受试在前测与后测中的变化,其中很明显的是实验组在后测中体现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没有。在后测3周后又举行了第二次后测来检验学生的延时记忆情况,正如图表展示,与前测相比,实验组的成绩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再次证明多义词教学的有效性。本实验也以第二次后测正式结束。

?

第二个实验问题考查的是多义词教学与习语习得的相关性。在此阶段,我们应排除对照组,只需考虑实验组的表现。从前面的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到经过多义词教学后实验组的两个主题测试成绩有明显提高,前测中两项分值之间的相关性没有显著性(P=0.205)。

我们再把实验组在后测中的两项分值做一个相关性分析后发现P=0.000,且皮尔森相关性r=0.553具备显著性,可以认为后测中两项分值是正相关的,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

四、结语

实验结果以数据肯定回答了研究问题。即:(1)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的多义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能力并有效延长了学生的记忆时间;(2)多义词教学与学生习语的习得是正相关的,能够为学生在理解习语是提供多种途径。总体证明作者观点:以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多义词教学能够促进习语的习得。基于实验结果,作者认为:教师应将相关的认知理论渗透进多义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修养;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认知思维策略,提高认知能力。

[1]Rosch,E.Natural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3, (4):328-350.

[2]Johnson,M., 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12-260.

[3]Iruj o,S.,A piece 0f cake:learning and teaching idioms.ELT Journal,1986,40(3):236-242.

[4]Roth,R.M.The Role of Transfer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Idioms:A Comparison of Advanced and IntermediateStudents.Memory and Cognition,1997,(27):357-375.

[5]Cielicka,A.Literal salience in on-line processing of idiomatic expressions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6,22(2):115-144.

[6]唐玲.语言水平与习语类型对中国EFL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2).

[7]曹巧珍.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课堂一词多义教学的实验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2).

猜你喜欢
多义词多义后测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