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4-07-16 07:10边静如
江苏高职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南京市长三角南京

边静如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财处,江苏 南京 210023)

引言

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下称321计划)以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八项重点计划的通知》[1]为重要标志,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从2011年起,用五年时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人才引进目标[2]。

321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创业扶持计划,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扶持资金总量在100亿人民币数量级水平。该计划若顺利实施,将为南京创建多条高科技产业链,由此带来的经济总量估计在1万亿人民币数量级水平,造就一个或多个类似北京中关村规模的高科技经济区域应是可以预期的目标。321计划已经全面推行了两年多时间,笔者对具体实施效果进行了跟踪式调研,获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调研数据,由此推测,321计划将在未来十年时间内对南京区域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 321计划的政策内容简介

321计划是南京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政策性举措[3,4]。核心内容是吸引数以千计的高端技术人才来宁创业和创新。为此配套出台了《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南京321计划”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实施细则。为使该项计划推行获得广泛性效果,专门设立了“南京321人才计划”网站向全球开放招贤纳士、进行网上常年申报。

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再加上南京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321计划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成千上万名高端人才聚集南京从事创新和创业。

2 321计划的重要意义

南京目前在长三角中排位第五,是该经济区域中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重要城市。与此同时,南京与同为江苏省内城市的苏州、无锡相比却是落后的,省会城市在经济上长期落后于非省会城市的现象在国内非常罕见,这给南京市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经科学分析导致南京在江苏省内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产业竞争力欠佳拖累经济实力的提升,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实力的提升。针对上述经济发展瓶颈,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南京的传统优势项目,南京市适时推出了321计划,突出“创新”和“创业”这两个主题,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带着高科技研究成果来宁创业,是一项“借助科技水平的提升,改变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经济刺激计划。

2.1 促进南京传统优势项目扩大竞争优势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在该经济区域拥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地位,主要有如下优势[5]:(1)历史基础扎实雄厚:南京自东汉以来,就是江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地理优势:南京是长三角北翼的交通枢纽中心,经济影响区域广阔,辐射半径覆盖长三角北翼全部、苏北和安徽大部。(3)年度GDP指标排名靠前,自1992年确立长三角经济区以来,经济总量排名始终处于前六位置。(4)人口资源优势:南京拥有820万人口,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第四,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6%,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5)文教优势:南京拥有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0所,在为数众多的高校中接近50%为本科院校,国家“211工程”高校8所,985高校2所,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南京市每年培养的大学生毕业约25万,这在“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智力财富。

南京具备提供321计划实施所需的资本实力、基础人才储备、人文环境、基本科研环境等硬件实力和软件环境。

2.2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经济大发展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可知:影响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6]。分别是:(1)产业竞争力欠佳拖累经济实力的提升;(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实力的提升,其中产业竞争力的拖累又是首要因素。

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主要体现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偏少”和“严重缺失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两个短板上面。南京除了石化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明显的优势外,其它支柱产业如钢铁、汽车制造、消费电子产业等均不占明显优势。非支柱性产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微电子产业、光伏产业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只有极少数的规模以上企业。

南京的经济发展主要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方式和思路上显得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高投入、低产出;低技术、低效益”的特征仍然很明显;产品创新程度和附加值较低。南京较多的生产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的新颖程度较低。

近年来,南京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创业和科技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出台了多项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应该算是找到了突破经济发展困局的正确途径。近五年内,南京市陆续出台了“新兴产业发展15条”、“1+8”创业创新、“科技九条”等一系列政策以进一步鼓励创新和进行产业调整。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321计划,虽然官方尚未发布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还是能从各行各业频频传来的捷报中真切地感受到令人振奋的实施效果。

3 321计划的实施效果分析

321计划全面推行与实施两年多时间,已经为南京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发展增速明显增长、高层次人才海量汇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技术竞争力全面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量催生等多方面。

3.1 南京经济加速发展

通过分析南京市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地位变化,应该能从一个侧面反映321计划的重要作用。图1示意了自2008年至2012年期间,长三角各城市年度GDP总量汇总情况。从图中数据和趋势线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南京的经济增长率更是名列前茅。经济数据表明,自2011年开始南京开始全面推行和实施321计划,南京当年度的GDP总量达到了6140亿元,全面超越了宁波,排名晋升至第五位。与此同时南京2011年度的经济增速为12%,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也大幅高出南京市往年的增速水平。

图1 长三角各城市年度GDP总量汇总图

3.2 吸引高端人才

通过321计划的实施,吸引一大批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各类高科技项目研究和开发,为培养领军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条件诱人,配套政策完备,321计划得到了海内外著名学者、高端技术人才、创业精英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两年多时间内,已有近二千名高端人才入选321计划并开始在南京从事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动。321计划人才不仅吸引了领军型创业人才,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科技工作者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据统计有78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800多人。

3.3 自主创新技术爆发性增长

通过321计划的实施,吸引了大批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高端人才落户南京,由此带来了自主创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以年增发明专利数量为例,2012年,南京共计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6409件,同比增长41%,位居全国第二。专利授权总量为18612件,同比增长50%,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437件,同比增长28%,位居全国第三。上述业绩的取得与321计划密切相关。321计划的资质认定中,对自主创新能力有条款性要求,所以凡是入选321计划的人才,必然是拥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的高端人才,他们的加盟对大量催生南京的自主创新技术功不可没。

3.4 新兴产业的大量涌现

由321计划吸引的各类高科技项目的统计分析,南京将在十二五期间涌现六大类十一个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分别是:(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生物产业;(3)节能环保产业;(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新能源产业;(6)新概念汽车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将全面依托并完全覆盖南京市的21个科技产业园区,为南京市经济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321计划的积极推动下,南京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39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南京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为支柱,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引领,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12年度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到4800亿元,预计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60%以上。由此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5 技术竞争力全面提升

通过321计划的实施,使得南京市的优势产业数量有所增加,如智能电网产业一跃成为国内的领跑者、软件产业跻身国内前列。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321计划的实施,高端人才、自主创新技术全面布点、完全覆盖,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行各业范围内迅速形成了具有国内优势竞争力、甚至是国际竞争力的局部技术优势地位。以南京沃闻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创始人为南航大教授,是321计划的第二批入围者。该公司拥有硅片切割、高转换效率光电池材料、精密特种加工等技术领域的多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技术,每项技术的年均专利估值都在千万元人民币数量级。其中有1项用于新型航天器关键零件的特种加工技术是目前国外禁运、国内独一无二的;2项高效低成本硅片切割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硅片制造水平在国际上赢得价格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有1项关于高转换效率的光电池材料(硅墨)的专利技术更是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技术。

毫无疑问,通过321计划这样的政府激励政策,南京的创业环境正在得到良性的提升。由此带动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4 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尽管321计划从总体效果上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同时为助推南京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321计划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主要如下:

4.1 同构性色彩比较浓

321计划与全国各地的引才政策一样,基本上以国家出台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为参照文件,所以基本上呈现“万变不离其宗”式的同构性,政策内容重复性较多,未能真正体现地方特色。321计划与苏州市推出的“姑苏人才计划”相似度非常高,导致321计划在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改进和完善建议:充分利用南京市在科教资源方面的传统优势,在注重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自主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才队伍的本土化和长期稳定性。

4.2 系统性和全面性有待完善

321计划是一项以吸引“创新”和“创业”人才为目标的专项引才计划。固然通过强大有力的政策扶持,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来宁创业。但没有相应出台面向中、低端科研人才的配套人才政策,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步伐滞后,导致大量321企业出现对中、低端科研人员需求方面的“人才荒”现象。

改进和完善建议:尽快出台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相关的配套人才政策,这一方面可以向苏州学习经验。“姑苏人才计划”在系统性和全面性做得比较好,该计划几乎覆盖了从高端到中端再到低端,从高科技创新研发到满足生产技能的全部人才需求。由于政策覆盖面广,实际上也为高科技成果实现产品化奠定了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扎实基础。

4.3 突出前期把关,缺少后续培育政策

321计划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突出人才引进和扶持内容,并就如何保证人才引进质量出台了完善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流程,做到了“严格把关”,但就“如何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科研与企业管理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后续培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考虑。

改进和完善建议:加强人才引进之后的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尤其是在人才的后续培养和培训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人才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4.4 未建立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机制

321计划对于政策条文的严密性还是比较注重的,但对于政策出台之后的具体实施效果却很少跟踪和关注,因此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不利于政策的修改和完善,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改进和完善建议:321计划主管部门应打破固步自封的做法,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实施情况、实施效果方面的实时信息,借鉴管理学“PDCA循环提高法”的经验,通过“学习提高→及时调整→实践检验→发现差距→再学习提高→……”式循环使321计划日臻完善,最终取得长效可持续的良好效果。

5 结语

通过321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南京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吸引高端人才、大量催生自主创新技术、快速涌现战略型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技术竞争力”等方面的经济竞争优势。上述竞争优势将对南京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谨慎估计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对南京市区域经济特别是创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正面积极的重要影响,最终为南京市在与省内乃至国内经济强市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胜出奠定深厚的基础。

[1]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八项重点计划的通知[J].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07.pp.11-27.

[2]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南京321计划”将引进3000人才[EB/OL].[2011-07-03].http://news.xhby.net/system/2011/07/03/011137895.shtml.

[3] 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1-03-17].http://www.ce.cn/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EB/OL].[2011-07-04].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1107/t20110713 _88230.htm.

[5] 李全根.试论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定位与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3(09):440-443.

[6] 吴婧.从南京在长三角领先城市中的地位看未来的强市之路[J].江南论坛.2008(08):16-19.

猜你喜欢
南京市长三角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