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夺冠改变多国国运

2014-07-17 13:51
环球时报 2014-07-17
关键词:伯尔尼西德乌拉圭

陶短房图片说明:西德队在1954年世界杯决赛上攻入制胜球。再度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德国,让很多人回想起当初象征二战后德国复苏的“伯尔尼奇迹”。尽管国际足联从第一届世界杯就宣称其不会沦为国家炫耀国力、政客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但世界杯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并不仅限于比赛期间,获胜者能带来国民信心暴增和凝聚力提升,甚至成为改变国家发展命运的契机,这也让世界杯无法做到彻底“与政治分家”。乌拉圭“赔本赚吆喝”第一届世界杯于1930年在乌拉圭举行。由于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原本职业足球开展得最好、最普及的欧洲,在举办世界杯的费用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而1930年正是乌拉圭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100周年的大庆年,这个南美小国希望借此提升国内支持率,巩固政治地位,并在拉美和国际上提升乌拉圭的知名度和形象。为此他们不但答应国际足联大兴土木,还慷慨承担所有参赛队费用。然而当时越洋旅行要乘船,耗时费力,运动员的体能、竞技状态很难维持,许多欧洲国家对此都表示不满,主动放弃这次世界杯。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雷米特依靠个人影响,说服4支欧洲球队答应和8支南美队伍以及一支来自美国的代表队共同参加首届世界杯。乌拉圭政府为“撑场面”,不惜重金修建当时英国以外最大的、能容纳9万人的世纪球场。为了确保主队能在这座被称为“宫殿”的伟大球场实现完美亮相,组委会竟把乌拉圭的首场比赛一口气推迟5天,并特意挑在乌拉圭宪法诞生百年的“好日子”开球。在与阿根廷队进行的决赛中,乌拉圭队反败为胜,在超过球场容量的9.3万名球迷面前夺冠。获胜后,蒙德维的亚的庆祝活动持续了数天,为纪念这次胜利,7月31日——也就是决赛之后的第二天被定为全国性的节日,世界杯也随之成为足球界最具影响力的比赛。这届世界杯赛事的成功,让不惜工本主办世界杯的乌拉圭政府如愿以偿。赛后政府的支持率大增,一度因经济不景气而混乱的社会秩序也大有好转。而在决赛中失败的阿根廷则遭遇政治震荡,愤怒的球迷用石块攻击乌拉圭使馆,阿乌两国关系实质性中断5年,阿根廷军方更趁机发动政变试图推翻政府。意大利借机宣扬“新罗马帝国”如果说乌拉圭的世界杯是“足球政治”,4年后的意大利法西斯墨索里尼政府,则搞了不折不扣的“政治足球”。当时意大利也受到经济危机冲击,国内失业率增加,社会不满情绪蔓延。乌拉圭通过举办世界杯获得的巨大政治收益,令墨索里尼大受启发,他下令全力争取第二届世界杯的主办权。为此意大利足协不惜向国际足联许以优厚条件,并竭力讨好各国代表,最终促使国际足联在8个月的马拉松式讨论后,不顾一片反对之声授予意大利主办权。墨索里尼是靠法西斯宣传起家的,他也把这套政治手腕用在世界杯上:他独创了CALCIO(足球)、TIFOSO(球迷)这两个专有名词,还规定意大利国家队比赛队服必须和亚得里亚海水的蓝色一致。为确保意大利夺冠,他不但干预赛程安排,还不惜工本从世界各地搜罗球星,如曾参加首届世界杯决赛的阿根廷名将蒙蒂,在第二届居然变成意大利队主力。为提高票房,墨索里尼不仅亲自排队买票,还让所有报纸都登载相关照片,并下令世界杯必须由电台直播,首开直播先河。在比赛中,墨索里尼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半决赛和决赛中,墨索里尼亲自选定丹麦人埃克伦德为裁判,后者不断作出有利于东道主的判罚。最终意大利队在“胜利或死亡”的政治高压下夺取冠军。单从赛事效果而言,1934年世界杯的确符合墨索里尼的希望,不但转移了球迷众多的意大利人的注意力,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向世人展示所谓“新罗马帝国”的“强大和繁荣”。然而墨索里尼肆无忌惮的“政治足球”也令国际足联感到尴尬,赛后他们出台两项沿用至今的规则:世界杯主裁判由国际足联裁委会指定,东道主不得过问;球员一生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参加世界杯比赛。英德靠胜利振奋民族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世界杯、奥运会不得不停办,也让这种充满混乱、肮脏的“政治足球”时代告一段落。战后欧洲各国百废待兴,纷纷将重大体育赛事作为激励民心、恢复国民乐观情绪和民族自豪感的工具。在纳粹废墟上新生的国家——西德,凭借在1954年瑞士世界杯上的“伯尔尼奇迹”,宣告“新德国 ”重返世界舞台。在这届世界杯的小组赛中,西德队发挥并不理想,曾以3比8的悬殊比分败给当时的“无冕之王”匈牙利队。但西德队越打越好,先后战胜南斯拉夫和奥地利,再次和匈牙利在决赛重逢。决赛中,强大的匈牙利队开场8分钟就领先两球,就在人们以为西德大势已去之际,顽强的西德人竟连扳三球,反败为胜。这届世界杯赛也是首次有电视报道的一届,当西德攻入最后一球时,解说员赫尔贝特·兹梅尔曼沉默8秒后忘情高呼“德国队3比2!我就是个疯子!我就是个狂人!”这句解说词成为解说史上的经典。而这场胜利极大鼓舞西德人的信心,让他们对新兴的西德产生归属感,从二战阴影和国家分裂的失落情绪中摆脱出来。这次胜利被德国人称为“伯尔尼奇迹”,甚至有德国历史学家认为,“伯尔尼奇迹”在德国复兴进程的意义等同于“马歇尔计划”,前者给了德国人民重建家园的精神动力和信心,后者给了重建的经济基础。德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图尔·海因里希说,“那才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真正诞生的时刻”。德国人对这一刻始终念念不忘,2003年已实现两德统一多年的德国,还特意拍摄电影《伯尔尼奇迹》来纪念此事。同样从世界杯中获得精神鼓励的还有英国人。由于自居“身份高贵”,二战前英国队一直拒绝参加世界杯。二战后尽管加入世界杯大家庭,但几届世界杯上,英格兰队的成绩始终难让人满意。此时英国整体国力处于快速衰落中,“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制造业、金融业、海军等领域独一无二的优势也渐渐成为历史,许多英国人因此感到悲观失望,纷纷移居海外。而1966年在英国本土举办的世界杯成为转折点,在那届世界杯中,英国队打进决赛,并击败西德夺冠,令郁闷已久的英国人扬眉吐气。世界杯赛后,英国移民率大幅下降,因为人们觉得“获得了快乐”,不想远离心爱的英格兰足球。▲

猜你喜欢
伯尔尼西德乌拉圭
熊熊乐园环游世界
巨型棋(大家拍世界)
乌拉圭暂停对台免签
中国与西德建交的一段曲折历程
透过数据看乌拉圭
拉西德的玫瑰花
香肠有肉不在肠衣上
伯尔尼,古城琐记
1972,另一场“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