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孩子数学语言发展的舞台

2014-07-18 20:42毛金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体积

毛金凤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老师应怎样关注孩子的数学语言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适时指导——关注于新知学习中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凸显,教学难点能否突破,关键是新知探究这一程序是否有效开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有没有科学地组织、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参与,作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请看《约分》教学片断:

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生甲:不相等。

……

本教学片段中,生甲回答的“不相等”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说明前一阶段的探究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教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遏制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把握机会——关注于习题评价时

关注孩子数学语言的发展,就要重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形成完整的说话习惯,养成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位老师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出示了一组判断题: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 )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

从题目的要求看,这位老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孩子会按照要求正确地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联系学生的课堂解题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会做题了,至于这种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上的掌握,还是机械的模仿,还是蒙出的,教者是无从得知的,又谈何教学的生成呢?

换一位老师,他可能会利用此类题型“大做文章”——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孩子的语言追溯孩子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如,在题目的要求中加上“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或依据”,当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时,就是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梳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学生很可能会通过举例或列式来说明,而这都需要借助数学语言。也许,有时学生的表述不那么准确,但同学间的交流和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觉得,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语言发展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习题评价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是培养孩子有效组织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放手争辩——关注在课堂小结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就给了学生练说的机会,也给了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完善课的结构走小结程序,而应该以了解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老师把课堂小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踊跃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升华所学的知识。

生(大声回答):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大家都有很高的辨析能力。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课堂小结开展辩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全班同学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历程,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儿童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这段历程中,教者应该尽量帮助、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鼓励孩子说清楚计算法则和顺序;鼓励孩子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表述;鼓励孩子说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具体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孩子们仔细倾听同伴的回答,文明地争辩或补充自己的见解,表扬讲得好的孩子;等等。如此,教者和学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相欣赏,体验愉悦的、成功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四基”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课堂,能够、愿意、善于、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我思故我说,我言促我思”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初步达到《标准》的要求了。

(责编 罗 艳)endprint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老师应怎样关注孩子的数学语言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适时指导——关注于新知学习中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凸显,教学难点能否突破,关键是新知探究这一程序是否有效开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有没有科学地组织、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参与,作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请看《约分》教学片断:

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生甲:不相等。

……

本教学片段中,生甲回答的“不相等”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说明前一阶段的探究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教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遏制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把握机会——关注于习题评价时

关注孩子数学语言的发展,就要重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形成完整的说话习惯,养成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位老师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出示了一组判断题: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 )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

从题目的要求看,这位老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孩子会按照要求正确地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联系学生的课堂解题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会做题了,至于这种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上的掌握,还是机械的模仿,还是蒙出的,教者是无从得知的,又谈何教学的生成呢?

换一位老师,他可能会利用此类题型“大做文章”——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孩子的语言追溯孩子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如,在题目的要求中加上“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或依据”,当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时,就是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梳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学生很可能会通过举例或列式来说明,而这都需要借助数学语言。也许,有时学生的表述不那么准确,但同学间的交流和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觉得,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语言发展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习题评价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是培养孩子有效组织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放手争辩——关注在课堂小结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就给了学生练说的机会,也给了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完善课的结构走小结程序,而应该以了解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老师把课堂小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踊跃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升华所学的知识。

生(大声回答):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大家都有很高的辨析能力。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课堂小结开展辩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全班同学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历程,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儿童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这段历程中,教者应该尽量帮助、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鼓励孩子说清楚计算法则和顺序;鼓励孩子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表述;鼓励孩子说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具体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孩子们仔细倾听同伴的回答,文明地争辩或补充自己的见解,表扬讲得好的孩子;等等。如此,教者和学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相欣赏,体验愉悦的、成功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四基”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课堂,能够、愿意、善于、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我思故我说,我言促我思”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初步达到《标准》的要求了。

(责编 罗 艳)endprint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儿童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尽相同。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么,数学老师应怎样关注孩子的数学语言的发展,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呢?

一、适时指导——关注于新知学习中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凸显,教学难点能否突破,关键是新知探究这一程序是否有效开展。教师作为组织者,有没有科学地组织、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参与,作深层次的思考,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请看《约分》教学片断:

探究新知,揭示课题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生甲:不相等。

……

本教学片段中,生甲回答的“不相等”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说明前一阶段的探究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教者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遏制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影响了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

二、把握机会——关注于习题评价时

关注孩子数学语言的发展,就要重视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形成完整的说话习惯,养成有条理地表述数学思维过程的能力。

一位老师在复习《圆柱和圆锥》时,出示了一组判断题:

1.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2.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 )

3.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

从题目的要求看,这位老师似乎仅仅满足于孩子会按照要求正确地对这三道题作出判断,把会做题、能解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联系学生的课堂解题表现,不难发现,学生是会做题了,至于这种会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上的掌握,还是机械的模仿,还是蒙出的,教者是无从得知的,又谈何教学的生成呢?

换一位老师,他可能会利用此类题型“大做文章”——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孩子的语言追溯孩子的思维过程,对症下药。如,在题目的要求中加上“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或依据”,当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时,就是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也是对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一次有效梳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学生很可能会通过举例或列式来说明,而这都需要借助数学语言。也许,有时学生的表述不那么准确,但同学间的交流和补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觉得,教师的嘴,也是桥梁,是连接学生语言发展与掌握知识的枢纽,为他们的发展服务。习题评价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是培养孩子有效组织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放手争辩——关注在课堂小结时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就给了学生练说的机会,也给了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完善课的结构走小结程序,而应该以了解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老师把课堂小结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踊跃争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中升华所学的知识。

生(大声回答):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大家都有很高的辨析能力。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课堂小结开展辩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全班同学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历程,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儿童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在这段历程中,教者应该尽量帮助、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鼓励孩子说清楚计算法则和顺序;鼓励孩子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表述;鼓励孩子说清题中的条件、问题,具体阐述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求孩子们仔细倾听同伴的回答,文明地争辩或补充自己的见解,表扬讲得好的孩子;等等。如此,教者和学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互相欣赏,体验愉悦的、成功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的“四基”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课堂,能够、愿意、善于、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我思故我说,我言促我思”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可以说初步达到《标准》的要求了。

(责编 罗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体积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