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民生新闻脱口秀节目探析

2014-07-23 13:13顾萌萌
新闻前哨 2014年4期
关键词:脱口秀民生新闻方言

顾萌萌

[摘要]地方电视台为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对电视收视市场的激烈竞争,以节目形态融合的方法创制出了“方言民生新闻脱口秀”这一新的节目形态。它是将西方的“脱口秀”加以本土化改造,使用地方方言口语,评述百姓生活故事,反映百姓认知、愿望与情感的新闻节目。这一节目形态的创制,对于地方电视台赢得受众市场,构建新的公共领域具有积极意义,也彰显出地方电视节目形态变革的趋势。

[关键词]方言 民生新闻 脱口秀 融合

近些年来,为适应电视收视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地方电视台创制出许多新异的节目形态,其中“方言民生新闻脱口秀”节目以其新潮的风格与地方味道脱颖而出,风靡开来。民生新闻脱口秀节目是将西方的脱口秀节目形态加以本土化改造,使用地方方言口语,评述百姓生活故事,反映百姓认知、愿望与情感的新闻节目。如云南电视台的《大口马牙》,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齐鲁电视台的《拉呱》,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等等。该类节目在全国各地的风靡,表现出其自身的优势,也昭示出地方电视台节目形态创新发展的趋向。然而,该类节目的播出,从一开始就惹来不少批评与非议。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一节目形态?如何扬长避短,进一步改造与提升?

一、节目形态融合创新的成果

方言民生新闻脱口秀节目是地方电视台为适应形势,以节目形态融合的方法创制的新的电视节目。

20世纪90年代,电视收视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起来,各地方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赢得受众,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新闻节目。使电视新闻单一的传播形式被彻底打破了,电视新闻也由原来的“播新闻”到“说新闻”,再到当下流行的说、演相结合的“秀新闻”。

在这一过程中,“脱口秀(talk show)”的引入与改造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脱口秀”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开始还是一档广播节目,后来应用于电视。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引入这一节目形态,设立《东方直播室》。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诞生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谈话类节目。”[1]1996年3月,中央电视台也创办了这种节目《实话实说》。随之,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此类形态的节目风靡全国。从此,中国电视传统的单一的“播新闻”模式被彻底打破了,“说新闻”流行起来。今天,全国有200多个“说新闻”的节目,几乎每个地方台都有该类节目。

然而,上述说新闻节目的喷涌,也渐渐地让受众在审美上产生了疲劳。为了激发受众的审美情趣,提高收视率,各地电视台力争求新求变。这一创新的欲望,让电视新闻走上了“节目形态融合”发展的大潮。

电视节目形态融合是指电视节目在传其演变发展中,在同介质媒体内或跨介质媒体间所出现的不同节目形态的融合。这种融合既表现为电视节目形态之间的融合,也表现为跨媒体之间即电视节目形态对其它媒体传播形式的融合。[2]

在这种“融合”趋势的推动下,一些地方台在借鉴国外娱乐节目“脱口秀”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加工改造,创制出一种新型的新闻栏目——新闻脱口秀。东方卫视在2002年10月开播的《东方夜谭》,被称为“新闻与幽默的最完美结合”,号称中国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脱口秀节目。紧接着,一些地方台为了追求自己品牌的与众不同,又细化出来“民生新闻脱口秀”。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为其第一家。为适应受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各地电视台又纷纷将娱乐因素和新闻结合起来,创办了极具本土特色的“方言民生新闻脱口秀”,如,苏州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施斌聊斋》,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云南电视台的《大口马牙》等。

此类节目都是以特色对新闻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这种形式,体现了电视节目形态适应形势,融合创新的综合优势,在地方媒体扩大公共话语的空间、构建新的公共舆论领域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节目的特点与传播优势

1.娱乐手法。

娱乐是当今时代受众最突出的诉求点。为适应受众的诉求特征,该种节目把多种娱乐手法加以综合运用,尽量增加娱乐性元素,尤显新潮和独特。节目 “说”“演”结合,以鲜活的口语与表演动作,尽量刺激受众的情趣,让节目易懂,好看。如,苏州电视台的《李刚评话》,每天精心提炼本地和外埠的新闻,融入民间曲艺元素,把 “说”、“评”、“演”和电视画面演绎有机结合,更精彩地报道新闻故事。

喜乐是人的特性,把娱乐元素放进节目,以娱乐来减轻市民生活的压力,很体贴。该节目完全改变了新闻报道上的播音腔,拉近了与受众间的距离,活跃了节目气氛,调动了受众的热情。

2.民生主题。

就内容而言,该节目选题、评述均取“民生”角度,是谓“民生新闻”报道,“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曾对‘民生新闻下的定义为: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从广大普通百姓的需要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论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3]

由于以民生为主题,所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所以,能够吸引百姓关注;而且其话语实在,会说出老百姓想说的话,让百姓听了解气、解恨、解闷,情绪上得到化解,思想上受到教育。可以说,这种节目是综合新闻节目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3.追逐潮流。

“风”为时尚、流行,表示该节目追逐文化、生活潮流的特征。如黑龙江都市频道的《天下相声会》节目,把相声和流行的网络视频进行结合,用相声的形式评说新闻。“善恶美丑错与对,都在天下相声会。”[4]时尚的表达形式,深受一些观众的喜爱。

“俗”意味着定位普通大众的生活。它不攀阳春白雪,不做宏大叙事,而讲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市井百态。以标本态呈现生活原样,引发普通大众对具体生活事项的关注与思考。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对老百姓身边的生活小事进行幽默解读。节目常常能说出了老百姓心里的话,在百姓中引起共鸣。又如,山东卫视的《语众不同》节目很接地气。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并加以诙谐、幽默的调侃,中引发观众的思考。endprint

4.地方味道。

地方味是该节目形态最大的特色与亮点,突出表现为对方言土语和地方人独特的形体动作的运用,活脱是地方人说地方事,亲切地道,够味。如,云南电视台的《大口马牙》、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在节目中的使用,拉近了与本土居民的距离,还能起到保护方言这一特殊的文化资源的作用。

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运用的肢体语言,能帮助受众解读新闻,活跃了节目气氛。如,云南卫视的《小从今夜秀》,主持人在说、演、唱中,运用肢体语言,全身心地表演。那真是“秀出自我,秀出新闻”。

三、制播中存在的问题

1.张扬过度。

虽然娱乐点是该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抓手,但是,有些节目对之张扬过度也成了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辅衬形式过于花哨。如,该节目主持人在播报、点评新闻时,根据播报内容和点评的语气,不断出现机器合成的鼓掌声、嘲笑声、吐槽声和遗憾声等配音。这些配音过多,再加上主持人夸张、搞笑的肢体语言,会干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与思考,有时甚至让人不知所云。它不但不能给节目锦上添花,反成了节目的噪音。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节目是向观众传播新闻信息的,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让观众接受新闻信息。

其二,有些节目给新闻配上不恰当的音乐。

其三,有些节目在最后几分钟安排“美女说新闻”,美女主持人的装束往往过于性感、暴露。毕竟,新闻节目不是娱乐节目,节目主持人决不能在穿戴上过于前卫与张扬。国家广电总局在启动的荧屏净化行动中明确要求:“主持人着装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不能因为过分突出个人风格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5]

其四,有的节目主持人的肢体语言过多,过于夸张。这样会严重影响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与思考。因为画面信息是一晃而过的,观众有时需要精神集中一点儿,才能明了整个新闻事件;但是,这个过程常被主持人夸张、搞笑的肢体语言打断。笑过之后,该条新闻信息也就跑掉了。新闻节目是向受众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不是让受众看娱乐电影的,主持人在着装和肢体语言上还是应该讲究个“度”的。

2.内容琐碎。

民生新闻在琐碎事可以有,但主要还是应当选择那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果不能向百姓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只是一地的鸡毛,那该节目也会渐渐失去存在价值。

3.点评过浅。

有些节目点评太随意,很肤浅或很牵强,甚至还夹杂一些过分的调侃和不恰当的幽默。

4.方言太土。

有些方言话语俗而不通,让人费解;有些话语包含低级趣味。

使用方言,要讲究通顺,不但让本土居民听得快意,也要让外来居民和流动人口听得明白,这对追求高收视率的电视媒体而言很重要。要注意用语的文明,讲究审美情操与价值观念,不能裹挟低级趣味。还要注意恰当地处理好方言和普通话关系。

怎样把方言民生新闻脱口秀办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个性的优秀节目,使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平台,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造与提升。

注释:

[1]陈永庆:《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建敏:《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第5期

[3]周正 翟冠众 闫林林:《民生新闻的思考》,《中国教育电视研究》2013第5期

[4]何春钢:《浅析新闻脱口秀——黑龙江电视台<天下相声会>》,《电影评价》2011第24期

[5]孙倩:《广电总局再下禁令“治理荧屏”》,《新京报》2004年5月13日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脱口秀民生新闻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