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节目的叙事策略探究

2014-07-23 22:12胡蔓王箫
新闻前哨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视野电视节目历史

胡蔓 王箫

随着媒体市场不断变化,以及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口述历史电视节目也不单单是对历史的重现,也是对笼统历史存在的讨论和质疑,建构正确的意识形态。

一、口述历史电视节目的发展概况

口述是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使用的一种传播信息方式。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但近现代口述历史始于上世纪40年代。1984年,艾伦·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口述历史研究室,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这标志着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形成。

在我国,口述历史类型的作品首先是以文字稿的形式出现。1985年1月《收获》杂志上刊登了女作家张辛欣与桑晔合作的“口述实录体小说”《北京人》。1991年,作家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出版。1997年,我国主流纸质媒体在《北京青年报》首次出现以“口述”命名的栏目——“口述实录”,这是女记者安顿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状况所进行的调查采访。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也开始对这种新的传播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口述历史多被用于记录新中国领袖的人物记录片中。如,1993年的《毛泽东》;1997年的《邓小平》。几年之中,口述历史逐渐从纪录片的点缀角色渐渐挑起大梁,最终电视媒体将口述历史节目化,形成电视传媒与口述史的跨界合作——口述历史节目。

凤凰卫视也于2004和2005年推出了《凤凰大视野》、《口述历史》两档节目。这两档节目都敢于选取敏感有争议的重大事件,采访历史亲历者,从不同的角度回望历史往事,用对历史故事的重组,让观众更容易走进历史。节目播出后获得良好口碑。

二、口述历史电视节目的叙事风格

20世纪90年代,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手法得到广泛运用,这时期历史人物成为主要题材,叙事善于以小见大,揭露很多伟人鲜为人知的故事。从90年代后期至今,口述历史逐渐从纪录片中延展出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深度、全面的解析历史,塑造了丰满的历史人物,也清晰还原出历史语境,使得口述历史电视节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青睐,更让这类节目具有了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选取独家视角的题材。

大家都熟知的历史如何找到独特的视角,如何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挖掘出有价值的深海遗珠成为口述历史节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口述历史在叙事题材的选取上,应是独特的、有价值的、符合受众需求的。

《电影传奇》从中国3000多部老电影中挑选了250部经典影片。有《冰山上的来客》等大家所熟知的电影,也有很多拍摄精良但不被我们了解的电影。《电影传奇》走访了影片中的导演、主要演员、化妆师、编剧、配角、场务等等不同的相关人员。受访者大多数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可能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电影传奇》将这些声音留了下来,保存了一段非常宝贵的历史。

《凤凰大视野》在2012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做了专题回顾《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命运图谱》。这5期节目,讲述了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四个人为思想解放、改革民主而顽强奋斗的那段历史,其中也揭露了很多四人的成长经历、婚姻感情等不为众人知晓却也是大家很感兴趣的部分。在满足受众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渴望时,也重新审视了历史,颇有意义。同时,《凤凰大视野》也逐渐在节目中形成了自己精英、深度、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

(二)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创作诉求。

与我国其他相似的纪录片栏目相比,口述历史类节目更加注重细节的表达,通过事件或者人物的细微呈现带出真实的感情。重视人文关怀是口述历史电视节目的基本风格。相比于在宏大的空间场景中叙述历史变迁相比,《凤凰大视野》、《电影传奇》则是采取表现细节的方式铺展历史情节。

在表现人物方面,《凤凰大视野》的《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中,当蒋介石知道国民党被联合国大会赶出来这件事之后,他愤怒地把帽子仍在了地上,当侍卫捡起帽子递给他时,发现他流眼泪了。这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枭雄也有着感性脆弱的一面。

而《电影传奇》的每一集几乎都去到了真实拍摄的场地,崔永元更是带领团队复原场景,重新翻拍电影中的重点段落。两档口述历史电视节目在构图、用光、镜头、剪辑等方面都认真考量、独具匠心,展现了很高的艺术品位。

三、口述历史电视节目的叙事手段

(一)镜头语言的运用。

所谓“镜头语言”,并非口头语言或话语,而是一种符号、工具和手段。“视听兼备”、“图文并茂”是电视的特点,所以电视在视觉和听觉上具有无法比拟的符号化优势。

1.挖掘镜头语言的张力。

为了丰富口述者所描绘的历史,节目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拍摄甚至是情景再现,在充分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重构历史。节目的目的并不只是历史场景的简单还原,而更多的是意识指向性的表达,是对历史时空、氛围、心境的一种营造。《凤凰大视野》的《蒋介石日记》中,为了营造西安事变发生后的气氛和人物的内心,采用人物扮演,通过人物在昏暗的房间里来回踱步的镜头表达蒋介石的焦虑、困兽犹斗的内心活动。而在《新青年旗手的命运图谱》中在昏黄的画面中重现了年少的胡适给母亲写信的场景,烘托了胡适对母亲的思念和幼时就离家的孤独的感受。适当合理的情境重现的虚拟方式强化了影像的感性魅力。

2.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手段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有效的掌控片子的节奏并且使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看性。在《电影传奇》的《舞台姐妹》中,当女主角的扮演者在讲述越剧演员和戏里的角色一样颠沛流离,被人排挤的遭遇时,镜头切换到了电影里女主角在梳妆台前悲凉、妒忌地望着另一位当红女花旦梳理头发的画面,展示出戏里戏外人生重叠,被命运捉弄的情感通过蒙太奇剪辑手法立刻生动的呈现出来。

(二)声音语言的运用。endprint

1.口述者的讲述。

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为节目提供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效果。口述者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他的声音最有可信度和感染力。《电影传奇》的《舞台姐妹》中,谢晋导演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在江浙一带居住,看了很多台子搭在湖上的社戏,大家都是划船去看,这启发了创作《舞台姐妹》的灵感。节目中不仅女主角们、反面的男主角等进行了采访,更请到电影的原型人物著名的越剧家袁雪芬等来讲述现实中越剧女演员们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讲述,让观众真切的体会到了戏如人生的命运感,也通过对这部电影背后故事的了解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越剧演员的艰难处境和生活。口述者的讲述提升了节目的价值,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

2.节目主持人的评论。

《凤凰大视野》的节目主持人主要由陈晓楠、窦文涛担任,在每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中,他们的主持评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节目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已经逝去,无法通过图片资料来表达所处环境的情绪,只有通过主持人的讲述才能传达给观众。此外,正是因为节目有了主持人的解说,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传达出节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3.画面的解说词。

画面和解说词的统合可能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使观众在拥有独立想象和思考空间的同时也能跟进和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画面解说词主要用于背景说明、场景描写、人物介绍、意义阐释、表达评论、事件叙述等。相较于口述者和主持人的讲述,解说词比较重视客观陈述,大部分事件解说词是为了推进事件的发生发展。

4.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感性化的声音元素,能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和非理性的感知。在观赏口述历史节目时,当我们听到音乐不仅会产生听觉反应,同时也可以产生一些视觉、情感上的不同体验。喜庆振奋的故事情节需要活泼轻快的音乐配合,而叙述悲伤落寞的故事时需要缓慢低沉的音乐衬托。

四、新历史主义时期的叙事策略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很多国家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新历史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也是伴随着口述历史的兴起和发展。该思潮主张将历史的考察带入到文学研究中,文学和历史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通过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扩展,早起历史类的纪录片的创作者也开始探索“新记录历史”时期。当这股新思潮伴随着口述历史传入中国后,口述历史这种新颖而富有感情的形式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将教化观众在浑然不觉之中完成。

《凤凰大视野》和《电影传奇》都是通过人性化的关怀和亲民的叙述方式,敢于选择边缘、敏感性的历史题材,这样的口述历史电视节目打破了历史纪录片过去偏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将宏观历史事件体现在个体故事中。

讲故事不仅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凸显了矛盾的冲突,也标志着话语语言的转变。讲述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强硬输出,而是透过平民视角来观看事物的“亲民”语态。因而,观众十分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故事中的观点,而节目所指向的意识形态就是渗透在了这些观点之中。

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口述历史电视节目还要不断改进叙事策略,例如扩大历史的文本选择,采取吸引人的故事化手法,充分做好策划和制作。另一方面,节目还可以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找寻更形象、更直观的对象,引入逻辑学、政治学等使节目更具深度和客观性。在消费文化中如何坚守历史质朴的精神内核,如何让口述历史与电视传播做到更好的兼容,为受众重建历史意识,为社会建构主流的意识形态成为口述历史电视节目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景秀明:《记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路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湖北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视野电视节目历史
看待现代诗词入史问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新历史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