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媒体报道反思

2014-07-23 22:24
新闻前哨 2014年5期
关键词:马航失联公众

马航MH370客机3月8日起“失联”,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关于马航失联客机的报道,包括网络和社交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新闻媒体的成长,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职能角色,要求媒体人、媒体组织、媒体平台坚持理性专业的视角,捍卫客观公正的文明价值。媒体人如何避免情绪化与耸动性冲击报道的理性价值?如何超然于民粹与民族主义的裹挟,以专业性、责任感作为报道的出发点与原则?如何避免社交传播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影响传播生态与公共舆论?

【媒体评论】

新华社:中国媒体表现疲软

新华社发表文章称,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表现“疲软”的背后,既有“不知向何处挖”的混乱,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尴尬,中国媒体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进,这值得反思。文章称,虽然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有很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马航370事件再次凸显这个尴尬事实。

文章指出,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篇名为《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的分析文章中称,“几乎所有的干货都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BBC等英美媒体挖出来的,它们的报道真正对马来西亚形成了压力。”从两本假冒护照到马军方承认客机失踪前有折返迹象,从失联客机副机长曾邀请女乘客进入驾驶舱拍照,到机长家中有飞行模拟器,还是反对党的支持者。

就在CNN、路透社等国外媒体一次次披露“线索”的同时,中国记者也到达了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丽都饭店、富国岛、吉隆坡、搜救舰船。中国新闻人的努力,让国内受众及时看到了搜救画面,听到了发布会声音。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一阶段中国媒体在关键信息挖掘、证实证伪上几无所获。

体表现“疲软”的缘由:“仅仅‘到达,仍然不是‘媒体的力量。因为,有一些新闻没有‘现场,而有一些‘现场无法‘到达。”

现场,不仅在发布会上或搜索区域,更在国际刑警组织、飞机制造商、卫星机构、机长住处。这背后,既有“不知向何处挖”的混乱,又有“挖不到信息”的尴尬,中国媒体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有待改进,这值得反思。由此说明:新闻角力背后是国力的较量。

【网友热议】

贾 明:马方新闻发布会称飞机坠毁南印度洋的那天,国内大部分媒体缺乏思考,头版或整版或半版,主标题称坠毁。但广州日报头版,主标题是追问真相。什么叫思考?这就是思考!

董晓芳:这次报道情报信息混杂,为了抢时效,一时难以分清。国内媒体记者很多缺乏主动性,不积极,等着安排任务,策划意识不强,这一说,就要倒逼我们的新闻教育培养了。不能改变别人,起码让自己不沉沦、跟风,改变自己,积聚力量,辐射社会。

伍佳佳:不及格了还固步自封,这就说明问题很严重。所以很多信息都是依赖于外国媒体。导致了一些小道消息的传播,也间接为小道消息或者谣言提供了温床。我觉得作为网络媒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一点就是没有选择好,就是明知道是观点相左的报道,也都转载过来了。

刘 艳:新媒体在这次新闻交锋中,更突显了优势。但可惜的是,在微博、微信的第一手权威消息及深度新闻分析,还是多源于CNN、路透社、美联社媒体,新华社、央视在事件的微传播中未占主导地位。国内媒体更多的只做了一个发声器官。

童钟鸣:没有一手资讯,只是转述他人的信息,没有主动和主见,导致“早上一方发布,下午另一方否认、晚上读者和网民猜想”的乱象,一直循环往复,折磨公众的心。

【专家点评】

迷失的马航 迷失的媒体

颜 陈(荆楚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自3月8日“马航迷失”以来,世界各路媒体对事件进展给予大量的关注和报道,形成了以媒体发布信息为核心的开放舆论场。随着CNN、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国际媒体披露的“干货”消息越来越多,中国媒体在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操守上的软肋,逐渐引发舆论界的不满与反思,甚至被讥之为“中国媒体有三宝:转发、蜡烛和祈祷”。

迷失的马航MH370上坐着最多的中国人,而中国媒体却跟着马航不靠谱的新闻发布会,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报道,导致了以搜救信息为主的前方新闻场与马航主观发布的消息源之间频繁冲突。由于国内媒体缺乏对信息的筛选、甄别和深度挖掘,没有掌握核心新闻信息,故而无法在整个事件的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暴露出国内媒体缺乏全球视野,找不到调查路径,信息滞后与传播形式落伍等局限。

“马航迷失”考验新闻伦理。新媒体时代,信息源混乱且传播过程难以控制。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合理运用“我在现场”的优势,核实信息源,用职业规范抵抗“抢先说、说不停”的冲动,担负起真实、全面传播信息的责任。回看关于MH370失联事件的新闻,国内媒体泡沫化和口水化的报道,导致公众对其信任瓦解;公众的焦虑情绪,反过来又推动信息传播趋向浮躁极端。如此,舆论场“一地鸡毛”也就不足为怪了。

“马航迷失”凸显新闻角度。角度,顾名思义就是“一孔见大千”。新闻角度是配合报道整体运行的需要,其选择要依据事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层出不穷的小道信息。马航迷失事件过去多日,不少说法被官方肯定再否定,可惜国内媒体对一些关键信息缺乏敏锐且专业的观察挖掘,使得公众患上“信息饥渴症”。官方媒体的泛泛报道,让民间福尔摩斯们大有市场,真正要了解事件进展的人们,多数时候只能“据外媒报道”。

“马航迷失”拷问媒体角色。公众对于媒体社会角色的期望,其基础在于通过报道内容的全面和高覆盖性彰显传播的力量。在马航迷失事件中,唯有外媒的报道真正对马来西亚形成了压力,国内媒体一遍遍喊着“马航我们等你回家”、“我们为你祈祷”,但在推动事件进展方面作用甚微。在悲情传播环境下,国内媒体缺乏对自身职业责任的考量,过分强化了个人情感因素的介入,所以在舆论场只留下廉价的煽情背影。

【网评选登】endprint

文章出轨

中新网:八卦新闻,看似无聊狗血,实则也是一部部现代启示录。关于婚姻,我们每个人当如何处理?对男人们的问题是,如何当好父亲?如何当好老公?如何拒绝跟自己走得很近的女人的诱惑?对女人们而言,似乎要思考如马伊琍一样的问题,是宽容,还是要和解?是选择大度,还是睚眦必报?是泰然处之,还是马上离婚?哪怕是只看评论,也可能从骂文章的那些文章中感觉到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并受到些许感化。由此,八卦新闻也有其公共的一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电视剧。剧情虽然就是关于出轨和小三等桥段,平庸而狗血,但是,对于死水一潭的国产电视剧而言,能有什么样的影视剧比明星用亲身经历出演的真实剧情更精彩呢。文章、马伊琍与姚笛,都是好演员。我们看过他们的许多号称优秀的影视作品,但是,真正精彩的只有生活本身,而不是那些编剧靠边站、剧本随便改的肥皂剧。

真实的生活里没有导演。以至于让我们看不到这出精彩大戏的最终结局。而且,明星也是人,走下银幕,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欲,也有人性的弱点,也有生活中的角色扮演。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公共人物,他们的生活被媒体监督,被媒体放大,被公众解读。狗仔队成为了链接明星隐私与大众窥视的桥梁,这种看似不道德的报道,其实也算是事实报道的一部分,而且,满足了整个社会的阅读欲望。这样八卦的新闻报道似乎也涉及些许职业伦理问题,但是,对明星而言,若不想成为话题人物,那就不要做出格的事

伍佳佳:在此次事件中不可忽略的一件事情是全民狗仔,对新闻事件公众有知情权有评述权,但一旦过火很有可能就成为侵权事件了此次事件牵涉到了一个媒体职业道德与民事权利保护的问题。媒体的干预必须有个度。担当要从两个角度来阐释,第一个方面,媒体有责任揭露黑暗面,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尊重个人的基本法律权利。越过界,就成了侵权。

颜 陈:新媒体时代,民众对公众人物的监督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舆论的显微镜不断扫描着公众人物的缺点和错误。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掌握丰富社会资源,占据社会优势地位,人们希望他们行止有度,传递社会正能量。文章出轨,失掉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信任,也抹黑了自己的社会形象。这并非是他“点儿背”,而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公众人物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

王世平:我不赞同说文章的事只是他私生活,个人的事这种观点。他是明星,是名人,那他的一言一行必然就影响着一些人。与其批判狗仔的无底线,不如反思为何会全民狂欢,不如探讨当下的中国媒体如何走出迷茫。

刘志丹: “文章”事件大热说明了什么,有人说,明星一年不出现就会被观众遗忘,明星作为大众偶像,是社会的风向标,更应该起表率作用。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偶像道德败坏,从深层次讲,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而作为媒体一味放大此事,是不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少了应有的担当?

这个世界,只要时间不停止,新闻就会继续,娱乐也会继续,哪怕是一千年过去,各种娱乐八卦也会为人们在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就像这次“文章”出轨事件,某几个记者、某几个媒体都无法逆转。身为记者,我们不能去左右媒体领导的思维,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担当,在新闻角度上面去做文章,让笔下的新闻更有社会责任感。<\\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

(肖国莲 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航失联公众
火星突然失联,成了“孤独星球”
找回和失联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手机“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