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法在汽车火灾事故调查中的运用

2014-07-24 11:06赵曰星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驾驶座勘验火灾事故

●赵曰星

(宿迁市消防支队,江苏宿迁 223800)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李 蕾)

汽车火灾是一种对车辆构造破坏性极大的灾害事故,一旦扑救不及时,留下的往往是“有骨无肉”的烧损残骸。汽车火灾发生后,在汽车表面会因受火温度不同而形成类似“水墨画”的痕迹,这种痕迹有较为一定的色彩明暗、浓淡不均的差别,通常是火灾温度作用的结果,是火场温度的真实记录仪。实质上,不同的痕迹特征是对火灾中燃烧温度的再现,而温度的梯度变化也就是火势蔓延的方向。比如,通常用来证明火场温度和蔓延方向的金属颜色明暗度、颜色明暗界线痕、“V”字形、“U”字形痕迹物证等都是判定起火部位、起火点及火势蔓延方向的重要依据。

1 “水墨法”在汽车火灾原因调查中的探索

水墨,即“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画作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丰富变化表现物象,艺术效果独到。水墨画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以墨的浓淡变化来实现色的层次变化。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汽车车身外壳金属材料一般情况下是钢板,奥迪高档车是铝,赛车是碳纤维,悍马H2的引擎盖是强化塑料。火灾发生后,汽车过火表面上往往会留下色彩明暗、浓淡不均的痕迹,极似一幅“水墨画”。

1.1 通过温度梯度所产生的弧形波变化确定火势蔓延方向

在汽车火灾中,无论是部分过火还是全部过火,在绝大多数汽车金属表面上均会留下烧损痕迹。细项勘验时,火灾调查人员要着重注意金属表面上的蔓延“波痕”,此类蔓延“波痕”是汽车金属表面受火作用后,在其表面上均会呈现的较为规则的形似弧形区域。这种弧形波类似在一个平静的水面上受到物体的撞击,在其受力点的周围力通过水波进行传播。通过对多起汽车火灾事故调查,结合火灾现场的痕迹物证的相互印证发现:汽车火灾的火势蔓延方向与汽车金属表面上呈现的火烧痕迹有一定关系,即火灾蔓延方向与弧形波扩大的方向一致。

1.2 通过目视汽车过火部位颜色确定起火部位

汽车的大部分构件材质基本上是铁,铁属于黑色金属,金属受热作用后,发生氧化反应,致使其表面颜色发生变化。从起火原因调查角度认识,金属表面上形成的不同颜色,其实质就是火灾中受热强度和作用时间的反映。火灾调查人员对金属物体上形成的颜色应认真观察和鉴别,依据颜色特征“反推”出该部位火灾时曾受到的温度、时间变化情况,找出受热温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部位。黑色金属在火灾中的颜色变化与温度关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一般由暗色到亮色。黑色金属表面颜色变化与受热温度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黑色金属表面颜色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薄铁)

由于在火灾中汽车外壳受到火烧呈现的颜色不同,火灾调查人员可以根据颜色的明暗度确定各个部位的受火灼烧程度。一般情况下,颜色呈白色的地方受火烧较为严重,受火作用时间相对较长,再通过对第一发现人的调查询问,可以综合确定车辆起火部位,从而为下一步确定起火点和火灾原因的调查奠定基础。

1.3 通过对图片的处理确定起火点

插入到“MicrosoftWord”文档中的图片,通过双击照片,可打开“图片格式”对话框,点击“图片”标签,显示“图像控制”下方的选项“亮度”和“对比度”,其功能原理就是调整图片的相对明暗度(亮度)、图片最暗区域与最亮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比度)。

汽车火灾现场的照片,就是对汽车受火作用的真实温度记录的再现,结合汽车表面金属在受火作用后颜色变化的差异及规律,对推断受火温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对确定起火点提供了依据。在实际运用中,火调人员把图片插入到“MicrosoftWord”文档中,然后设置图片格式,即“格式”中的“图像控制”,通过对“颜色”、“亮度”、“对比度”的调节,可以勾勒出明暗的图案,火灾调查人员可以根据图案的明暗度,以及明暗度在整个图案所占的比例,并结合火灾现场实际,推断出起火点的位置。比如,在确定起火部位后,将起火部位的图片插入到“Microsoft Word”文档中进行图片格式设置,通过对“颜色”中的“自动、灰度、黑白、冲蚀”的选择,以及对“亮度”和“对比度”百分比的最佳选择,在调节的多张图片中,可以看出蔓延扩大的趋势,其中在调节的多张图片中始终未消失的白色局部区域或白色区域所占比例较大的一般就是起火点。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医生诊断病人的“X”片上所显示的病灶发展情况类似。

2 “水墨法”在汽车火灾原因调查中的实践

2.1 基本情况

2012年6月24日2时许,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某小区的一轻型普通货车发生火灾。该货车于2012年6月23日21时停放在小区内道路边上,车头朝南,车尾朝北,主要烧损车头部分,直接财产损失约19 617.5元,烧毁车辆如图1所示。

图1 被烧货车概貌(由东向西拍摄)

2.2 火灾事故原因认定

2.2.1 起火部位的认定

通过现场勘验,轻型普通货车火灾的起火部位位于该货车副驾驶室内。依据如下:(1)货车车头左侧被烧轮胎的形态完整性较右侧好,右侧轮胎表面被烧明显裸露出内部钢丝,由此说明火灾由西向东蔓延。(2)货车车厢内放置的木板右侧部分较左侧部分烧损严重,右侧部分已经全部炭化,左侧部分还有部分残留木板。车厢的护栏右侧部分呈白色,最左侧部分烟熏痕迹明显,由此说明火灾由西向东蔓延。(3)货车正驾驶室车外壳外侧表面被烧呈橙红色(870℃),内侧表面被烧呈黑红色(980℃),副驾驶室车外壳外侧及内侧表面被烧呈白色(1 200℃),由此说明火灾由西向东蔓延,同时说明火从驾驶室内向外蔓延。(4)货车驾驶室后排座椅右侧靠背上的三根弹簧下垂变形较左侧靠背上的明显严重,由此说明火灾由西向东蔓延。(5)在货车驾驶室内部正驾驶座位前方有一拉力弹簧,弹簧上半部分呈“拉伸状”,下半部分呈“紧缩状”,由此说明弹簧上半部分受火作用较强,弹性变小,同时说明不是在正驾驶座处起火,而应该在副驾驶座处。(6)在位于副驾驶座位正下方底部,沿车底盘铁板向后方有白色弧形波蔓延痕迹,说明火从副驾驶座方向向后侧蔓延扩大。使用“水墨法”在水平方向的颜色显著变化,如图2和图3所示。(7)货车正驾驶座前方外壳内侧表面被烧呈黑红色,副驾驶座前方外壳内侧表面被烧呈白色,在正、副驾驶座之间有一放置的金属铁杯,铁杯的西南部外表面部分烧损呈白色,说明火从副驾驶座前方处向周围蔓延扩大。

图2 被烧货车底部

图3 处理后显现的弧形蔓延痕

2.2.2 起火点的确定

经对起火部位的细项勘验,确定该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货车驾驶室内副驾驶座前方处。依据如下:(1)在货车驾驶室内副驾驶座前方处的外壳内表面有一被烧呈“V”字形的白色区域,说明起火点位于“V”字形痕迹的下方处,此处的受热温度达到1 200℃。使用“水墨法”在垂直方向的颜色显著变化,如图4和图5(图中箭头所指为起火点)所示。(2)在货车驾驶室内副驾驶座前方处的“V”字形的白色区域下方有一被烧呈椭圆形的黑色区域,且黑色区域的表面部分轻微熔化,有黑色硬而脆的薄膜,说明黑色区域部分受热温度部分达到1 300~1 800℃,此处为起火点。

图4 副驾驶座前方概貌

图5 处理后显现痕迹

2.2.3 火灾原因的认定

根据调查走访,可排除放火、遗留火种等引发火灾的可能。根据调查,该货车未放置自燃性物质,未在发动机、排气管等高温部位处遗留有抹布等,可排除自燃起火的可能。

对该货车电瓶进行勘验发现,在电瓶处有一控制电源电路的开关,开关处于开启状态,电瓶塑料外壳局部软化,烟熏痕迹明显。勘验电瓶两接线柱,发现其中一接线柱未有明显痕迹,形态保持完好,而另一接线柱大部分已经熔化,接线柱中间呈凹陷状,残缺严重。从电瓶(电源)沿货车底盘西侧一直向前敷设,经副驾驶座前方处(“V”字形的白色区域下方)向上引出并引向方向盘及仪表盘处。

在认定起火点的基础上,调查人员对靠近椭圆形黑色区域的电气线路进行专项勘验,发现在电线接头上有两处电气线路金属熔痕,熔痕表面残缺且有麻点痕,对两处电气线路金属熔痕进行物证提取,经物证鉴定为电热熔痕。

综合以上分析,认定此起火灾是由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

3 调查体会

3.1 不断探索研究“水墨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水墨法”作为一种新探索的勘验方法,在汽车火灾的调查中,对准确确定起火部位、起火点及火灾蔓延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确定起火原因奠定基础。

3.2 火灾现场勘验细致是关键

现场勘验过程中,调查人员开阔视野,多角度去分析、判断,明察秋毫,力求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为认定火灾事故原因打下坚实基础。

3.3 提高火灾事故调查质量是当今社会形势需要

随着公民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总体信任度下降,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对消防工作职责认识不断清晰,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当事人信访和反复信访案件随之增多,因此做好火灾调查是减少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此次火灾中,经会同刑侦部门共同勘验、调查,排除了放火,防止因调查不深不细造成当事人对火灾调查工作的质疑。3.4 火灾事故调查证据要充分印证

火灾事故调查取证工作要把相关询问材料、视频资料、现场火灾痕迹、物证鉴定等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切忌证据单一,不能相互印证,更不能把物证鉴定报告当做“证据之王”。

4 结束语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要坚持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创新科学理论。“水墨法”作为笔者在长期从事火灾事故调查中总结提出的一种新型勘验方法,需在多起此类火灾事故中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探索,使之更加完善,进而走向成熟。同时对“水墨法”的运用注意不要“机械主义”,要充分考虑火灾现场实际,包括火灾荷载差异、燃烧物质性质、气象条件、火灾扑救影响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把“水墨法”用活、用好。

[1]刘振刚.汽车火灾原因调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姚贵升.汽车金属材料应用手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驾驶座勘验火灾事故
一起亡人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现场勘验的质量管理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高青县“四化”引领 打造勘验服务新标杆
讲究
勘验、检查笔录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莫名的火灾事故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引发的思考
以假乱真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