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改变三农:企业的新使命

2014-07-24 01:18
西部大开发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农业

“谁来种地”?一个严峻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摆在十三亿中国人的面前,成为中国农业发展迈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纵深看,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暴露出来的各种危机,已经敲响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正在遭遇一系列瓶颈的警钟,更是成为影响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横向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相继打击下,世界经济乏力。在外需难以恢复到原来水平的严峻形势下,拉动内需是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科学发展必走之路。而有效拉动内需的着眼点在有着巨大潜力的7亿人的农村消费市场。

土地经营之问

怎样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西部大开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是“命根子”。而土地制度则更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但是,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侵害农民最基本权利和利益的事情经常发生。“三农优化示范区”模式的“三三制”土地流转实质是什么?

付文军:在各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并征求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意见,我们提出的“三三制”的企业下乡工程模式,是一种符合在土地流转中均衡各方利益的模式。

这个示范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项目,是以一个乡镇为基本单位,将所有闲置的宅基地整合,并根据该乡镇的实际情况划分为耕地、居住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三大功能部分,加上原有农业用地,建成以大型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三农优化示范区,主要概括为“耕地经营规模化、居住用地城镇化、工商用地市场化”。整合后划分出的新增耕地与原有耕地一起构成示范区耕地,由企业引导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居住用地一部分用于建立新型农民住宅区,另一部分建设商业住房供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在保证农地面积和农户居住面积的基础上,最后的一部分才是由企业自行开发的工商用地,另一部分进入全国土地期货交易市场参与交易。与目前众多土地整理项目最重要区别点是“三三制”能够有效保障并增加土地质量,这是一种符合在土地流转中以农民利益为主,兼具各方利益均衡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保证农户的生存、生产、生活权利。

金融发展之辩

怎样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西部大开发》:农业具有一定弱质性,农业项目往往存在投入大、风险高、初期收益低的特点,银行通常不愿冒险进行投资,地方政府也更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三农优化示范区”项目如何融资,以此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

付文军:我们力图通过以下途径努力破解融资难题:第一,申请国家金融政策支持。我们按照新一轮金融改革“超前探索、创新制度、先行先试”的原则,在符合规划、符合程序的前提下,已提请国家相关部门对试验区的项目建设优先给予支持,推动资金创新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并明确在局部地区试验区范围内可以探索在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相关的改革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允许突破某些政策和体制障碍。第二,已与多家融资机构签署战略协议投资三农项目。近年来,我们已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投资公司进行了深入沟通和合作,在该项目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共识。现已与几家金融投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他们为“三农优化示范区”已入驻的下乡龙头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三农优化示范区”当地提供整体金融服务方案;为地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及流转、农业产业园建设及运营、居住用地开发建设及城镇化项目提供融资等一系列的相关实质支持。

体面职业之析

怎样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西部大开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能抛下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企业下乡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付文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核心则在于中央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实力企业在产业布局上都向城镇或小城镇推进,这才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真正的动力。《“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显示: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产业集群多达2000多个。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在改革开放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中国民营企业在城市中完成了资本、技术、经验的积累后,转战农村广阔的市场,进行“二次创业”并非难事。

大企业都有自己完整、成熟的管理培训体系,下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按照自身的发展要求对农民进行技能的培训。只有农民素质提高,才能够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实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形成农村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内生力量。企业下乡不仅实现农户增收,而且为农户提供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对提高农民素质大有裨益。农民通过培训后,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在企业庄园上班,既可以拿农田补助,又可以拿工资,还可以参与合作社获得分红等等。既促进了留守45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老有所为”,也将为城镇二三产业带来蓬勃发展。

企业下乡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参与企业下乡的农户是直接受益者。对于农户来说,如果能够抓住机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对提高自身素质大有裨益。同时,可以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农民工新生代因为户籍、工作等原因在城市无法立足而返回故乡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配置之别

怎样拉伸二三产业链条

《西部大开发》: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如果说“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企业下乡如何能够成为改变三农的有力抓手?

付文军:选择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优质企业承担历史使命,利用好民俗文化,结合好人文历史,开发好农村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用好宏观政策,以农民利益为重,立足一产,带动二产、三产协调有序发展,有利于对目前诸多省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进行一个有序、合理的调整,拉动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下乡将二、三产业引入农村,农村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首先,企业下乡将成熟产业带入城镇,直接或者间接为当地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其次,企业下乡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农民离开土地,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经济中心转移,为城镇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供给;第三,农民就业机会更多,更稳定,也进一步为第三产业繁荣提供了需求,促进城镇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最主要的是,企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构建彰显城镇经济特色、结构优化、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农工商的产业体系。

公共服务之惑

怎样提升新型城镇功能

《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让栖居在这里的人们过得幸福。企业下乡,在提升新型城镇功能方面将会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付文军:从国家的战略发展角度讲,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腿长”、社会建设与管理“腿短”,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企业下乡以满足群众切身利益需求为出发点、以助力提高政府效能为指向,把管理寓于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迈进。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对城镇及村庄建设发展作出合理规划,不仅能够提供充沛的资源,而且能够提供完善的管理制度、高科技手段、完备的信息搜集渠道,能够对产业一体化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示范区整合后,各行政村村名变更为街道名,村民委员会变更为居委会。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破解诸如教育体制改革、乡镇综合改革,以及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社会管理难题,达到城镇生态环境逐渐好、民生福利好、治安好、文化氛围浓、悠闲宁静、人均GDP高、生活便利、交通完善……

总之,企业下乡带来的巨大资金链,能够增强城镇化的造血功能,让地方财政得到改善。城镇化的造血功能增强了,才能为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提供均等的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才能让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幸福感在新型城镇化中一样变得可触可摸。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回到农村进行二次创业,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奔头产业之忧

怎样助力现代农业产业

《西部大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业,企业下乡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付文军: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种田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等规模经营在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更具有强大优势:能够以规模化增加生产收益;以科技化推动农业发展;以标准化提高产品品质;以集约化高投入高产出;以信息化实现无缝对接;以生态化保护土地良性;以创意化实现生产增收;以品牌化建立核心能力;以城镇化促进区域发展;以国际化提升战略视野。我们倡导在全国各地实施“三农优化示范区”工程,就是要在政府的鼓励、支持、引导下,发挥农业发展领军型企业带动作用,发展优质粮食、精品畜牧业、高效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等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要素结构的升级和不同环节协调状况的改善,增强国家整个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农民要富美景

怎样撬动科技驱动杠杆

《西部大开发》:农业生产面临的威胁,表面上看是农业收入过低导致劳力外流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农业水平整体偏低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企业下乡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付文军:不可否认,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合作社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要解决当前三农发展遭遇的深层次矛盾,最有效的出路在于龙头企业的介入、引领、带动。因为,龙头企业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资金来源、技术创新、信息对接、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抗击自然风险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我国农业现代化要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和瓶颈,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我国科技体系中,投入农业的科技基础最差,也最需要加强。企业下乡,能够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逐步解决当前农业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特别是产学研、农科教脱节,科研领军人才缺乏,农业院校优秀生源短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和隐忧问题。涉农企业下乡,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水平,提高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效抵御国家粮食安全正在面临的危机。

安居乐业之美

怎样建设乡村幸福家园

《西部大开发》: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农村不尽人意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富裕。企业下乡如何促进新农村建设?

付文军: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按照三三制中“居住用地城镇化”的规划,根据当地风俗,民俗,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建设成为规划有序、绿树成荫、山秀水美、鸟语花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企业对传统农民住宅房集中改建,可以达到基础设施完好和配套设施完善,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在城市才具有的便利性。诸如新型农民小区设置文化中心、图书馆、电影院、学校、医院、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农户提供充分完善的、便利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企业下乡以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城镇化物质文明的同时,实施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创建城镇社区文化、培育广场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挖掘历史文化。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融合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对于稳定7亿农村人口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下乡在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田园景观、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的生态经营模式,将落后地区的乡镇整治和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引导组织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植(殖),加快基地建设,发挥集约规模效应,打造以观赏型、体验型、生态型农业吸引都市群体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形成都市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