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识”注释管见

2014-07-24 00:32刘从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引申为昭君画图

刘从奇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了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教材注释“【省】曾经。”不知依据何在?

笔者以为这个解释不准确。其理由如下:①据《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省“的注解,无论读作”Xǐng“还是“Shěng”都没有“曾经”这个义项。“省”,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表示初生的农作物中的屮(读作Chè)和表示眼睛义的眉(省略部分笔画)两部分组合而成。“省”读作“Xǐng”,时,其本义指察看、观察、审视,可引申为检查;又引申为探望、问候;还引申为觉悟、明白。“省”,又读作“Shěng”,意指减少。词义加重,引申指除去、消除。又引申为节约。省,读作“Shěng”,用作名词时,指一些禁止人们随意出入的地方,后又引申为官署名称,现省级地方行政区域即由此演变而来。②查历代名家的释训,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就注曰:“略识。去一见,略识其面也。”(《唐诗别裁集》193页,中华书局1975年影印版),而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也引“瀚曰:省,乃省约之省,言但于画图中略识其面也。”(《杜诗详注》1503页)《唐诗鉴赏辞典》廖仲安先生明确解为“省识,略识之意。说元帝从画图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5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杜甫诗选注》注为“省识,略识。”(见该书第64页)。而周振甫先生解释“省识”,即察识,讥笑元帝只从图画里去考察。”(《周振甫讲古代诗词》47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事实上,周先生解释“省识”为“察识”,也不够准确,他忽略了“省”的状语修饰功能,或者说他只不过把“识”解释为“察识”,“省”在诗中具体的意思周先生实际上没解释。③杜甫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明显地运用了《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画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与,乃恶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穷按其事,画工韩延寿弃市。”《西京杂记》的这段记载,没有明确交代汉元帝是否根据画图“省识春风面”,是“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据《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说,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斐回,竦动左右。”如若汉元帝能够根据画图“曾经察识”昭君“春风面”,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了。

教材释“省识”之“省”为“曾经”,编者可能以为元帝当初通过韩延寿的画图“曾经”见过王昭君的容貌,及至匈奴使者迎亲,实际一看,后悔莫及,愤而诛杀韩延寿。我以为这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断。杜甫格律诗是律诗的典范,这是人所共知的,这首诗的“省识”与“空归”是严格对仗的。“省”“空”均是形容词作状语,是动词对动词,状语对状语,这也符合杜工部作诗意丰词工的特点。结合杜诗本义,汉元帝凭借画图不识昭君之真正春风面,以致于昭君身葬异域,惟有魂魄只能在月夜回到她日夜思念的故乡。画工既然已经画了图,皇上又是“按图召幸”那么元帝肯定御览了的,然而又因画工“乃恶图之”元帝也就略看一看罢了。汉宫选美,佳丽如云,元帝不能一一召见,即使看图亦不能一一详察,“略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总之,不管将“省识”释为“略识”也好“察识”也好,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是将“省”释为“曾经”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综合权衡,在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准确的训释杜诗中这个“省”字之前,笔者建议还是将“省识”释为“略识”最好,从上面的举证可以看出,这毕竟是多数唐诗研究方家的见解。对于诸如“省识”这类悬而未决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权威出版机构,教材的编者在给课文词语加注释时,还是慎重一些为好,科学的态度是可以多解并存,让教师及学生自己去思考选择,尤其不可主观臆断,凭空猜测。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申为昭君画图
低段教学如何妙用画图策略
兔死狗烹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思考物理问题之“画图法”策略
画图找答案
脑筋急转弯
神奇汉字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
趣味画图欢乐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