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裂变”

2014-07-25 16:32马文良
中关村 2014年7期
关键词:海淀大街中关村

马文良

创业大街

6月12日,天气晴朗,夏日的阳光洒落在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上,曾经一度沉寂的街区突然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从其间穿梭的行人脸上就可以看出不一样的朝气。是的,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我曾经在某一篇文章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倘若时光倒流,1988年的春天,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在悄悄变化着。白颐路上涌来越来越多的人,也吸引了众多后来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来到中关村,这其中有王文京、何鲁敏、段永基、杨元庆、王志东……越来越多不满足于现状并具有冒险精神的文人毅然投身到这块最具活力的希望之地。”

那时候的大街也是一样人潮汹涌,脚步匆匆。26年前的那些年轻人已经在中关村书写下了属于他们的历史,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之上,挥洒青春。在采访那个年代来到中关村创业的企业家邵凯的时候,他说过的那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中关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中国IT产业最初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井冈山,而我像抗大的学生。当时来到这里的时候也怀有这样的心情。”

他说自己是中关村的一个“伙计”。

许多年过去了,中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电子一条街”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低矮的平房到明亮整洁的办公大楼,从偷偷“下海”到“扎堆创业”……那时的“中关村”已经走进历史记忆当中,或许现在能从照片和影像资料中找到那时那地的场景,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的身影。可是,有一种精神却历久弥新,那就是创新和创业。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伙计”支撑起这方创业的天空,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历史何其相似!26年后的6月中旬,随着“中关村创业大街”这个招牌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关村示范区新的发展里程碑也揭开帷幕。

这是一条记录了中关村发展历程的大街。它的前身是海淀图书城,这个曾经全国闻名的购书场所,一度走入低谷,后来经过海淀区对业态定位和调整,打造成北京市文化商业知名品牌。如今,随着联想之星、36氪、Binggo咖啡、3W咖啡、车库咖啡、飞马旅、天使汇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进驻,以创业投资和展示为核心,创业孵化、培训、交流、媒体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创业服务功能体系在街区内已初步形成,中国的创业圣地初现雏形。

在开街仪式上,北京市委常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苟仲文对于这条街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中关村创业大街名义上叫街,实质是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端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孕育产生关键颠覆性创新的功能中心。这个功能中心要体现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中关村特点,要将其上升到开启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里程碑、打造首都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建设全球知名创业中心的新标杆的高度来规划建设。要着力加大区域业态调整力度,打造与街区核心功能相匹配的综合生态环境。要着力搭建和完善支持创新创投业的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构筑全链条、无缝隙的综合服务体系。要着力整合各级各类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资源,形成错位互补、协同推进的制度合力。要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独具中关村创业特色的鲜明品牌,扛起中关村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排头兵的大旗。”

那天,徜徉在这条街上的人群之中,或许会有未来的李彦宏、雷军、张朝阳、邓中翰……因为他们在这创业的大街上将迈出重要的一步。

前世今生

著名作家陈建功在一篇文章里面曾经写道:“海淀街南端路西的那家卖旧书的中国书店,是培养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摇篮。”他说:“我大概是在一个星期天发现这家书店的。那时候我上初中一年级,奉了母亲之命到海淀街去买什么东西,无意中闯进了这家书店。这实在是一个小得可怜的地方,宽不过10尺,深不过丈五,里面还有隔开的半间小屋,大概是这旧书店的书库,时不时就有工作人员抱着一捆一捆的旧书,从里面出来,解捆,上架。十几个书架把小屋的四壁围了一圈,书架上摆的全是各种减价出售的旧书,人们在书架前翻检、选购。我记得我从那书架上拿下的第一本书,是《矛盾文集》,开始看的时候,还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生怕人家赶我出去。可后来我发现,身旁的人们,和我一样只看不买者居多,于是便渐渐地踏实起来。踏实了便把后背倚到了书架上,歇歇发酸了的腰。更踏实的时候,便蹲到了地上,借着人腿的缝隙中透过的一点亮光,舒舒服服地读,最后,甚至把位置换到了一张木制的人字梯旁,坐到了梯阶上。有人要用木梯登高取书的时候,我当然很自觉地让开,可他取完了,居然能把那木梯还给我,让我依然坐在上面……这一次,我在这小小的旧书店里看了大约三个钟头,等到想起了母亲交派的差使,天色都已经擦黑了。”

这家书店,就座落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前身”海淀图书城。北临北四环,西靠苏州街,在1992年开业之后发展迅速,海淀图书城成为北京首屈一指乃至全国闻名的购书场所,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书刊,每日人流数曾达到数十万。本世纪初,由于受到周边大型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冲击,加上此时中关村西区也开始加紧建设,周边居民大量外迁,种种原因,使图书城的优势已不再,逐步走入低谷。

面对图书城发展的困局,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海淀区委、区政府对海淀图书城进行了历时十个月的改造建设,最终在2007年6月海淀图书城步行街重新开业,街区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沿街两侧的建筑以老北京的灰色系作为主色调,重拾灰砖墙的做法,以各种花砖拼接的方式形成镂空的灰墙,给人一种置身于“宅院”之内的感觉。

除了景观面貌的改变,图书城步行街的业态发生了重要调整,重新定位后,这里形成了以图书文化产业为主,文化休闲类商业、服务业为辅的特色商业街,除专业书店、特色书店、文化用品商店等主流业态外,图书城商业精品街上还陆续出现文化书吧、画廊、创意工作室、茶吧、主题餐厅等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成为北京市文化商业知名品牌。

如今这条饱经风霜的街道华丽转身,成为一条集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创新创业大道”。

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孙文锴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核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北京市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资源,细化完善配套措施,鼓励支持入驻机构开展高端、专业、品牌化的全链条服务,努力孵化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将‘中关村创业大街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集聚区、科技型企业发源地和创业文化的新高地。”

绝处逢生

创业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只不过不同的是在这一条街上,汇聚了创业者所需要的所有条件,让这件看起来并不简单的事情有了方法,以及通往成功道理上的导师和机会。

我已经去过很多次Binggo咖啡,在那里,不仅有散发着浓郁香味的咖啡,还有美味可口的“少爷肉夹馍”(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关键是这里是一个不一样的圈子:可以助力创业者成功的圈子。

作为中关村创业大街街区运营管理方之一,清控科创董事长兼总裁秦君对这条街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在她看来,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定位不仅是创业服务集聚区、科技企业发源地、创业者文化圣地,而且是具有极强展示度、时尚性、科技感的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景观大道,致力于缔造全球知名的“Inno Way”。

“Inno Way”是这条街的英文名称,其实是一个合成的新词语。除了取自“创新”(英文Innovation)的前半段,意为“创新大道”外,“Inno Way”,还被人们解释为:绝处逢生。“这是最符合创业者精神的一个词,在绝望中坚持并寻找希望。”

其实,对于创业者所承当的使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还应该有一个更深层的认知。从国际看,扶持创新创业是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67%的开拓性创新成果,95%的重大发明源于创办小企业和独立发明的创新创业人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创新创业人才每年创造70%以上的新就业机会和新产品新服务,这里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苹果、facebook、推特等新兴的国际科技巨头。2011年,美国政府和考夫曼基金会、凯斯基金会、英特尔等大机构和大企业共同发起,旨在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加速美国经济复苏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美国”等一揽子计划正式推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成效显著。

苟仲文表示,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就是要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聚集、发现、培养、使用各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可以说对上符合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政方针,对内符合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对外符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内在要求,也切合中关村核心区的神圣使命。

“将专业的创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汇聚在此,可以为年轻人在中关村创业奋斗提供一个入口。”秦君说,除了可以获得培训、孵化、天使投资,甚至A轮投资外,创业者还可以在这里建立属于他们的圈子,促成未来更大的发展。

在未来的规划之中,秦君希望清控科创联合各方,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好街区的景观,完善一些开放公共空间,吸引更多创新创业要素聚集于此;而之后再过两三年,她希望把这条街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聚集地。

而这条的运营模式也很有意思:北京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关村创新创业大道的运营主体,由北京海淀置业集团和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基于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依托海淀置业在中关村核心区的空间资源,发挥清控科创在创业服务、创新服务、产业促进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由海置科创对街区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负责对街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行,为入驻机构提供空间服务、投资服务、政策服务和创业会客厅服务等专业、共性和高效的服务。

“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创意、创业想法的人开始成为这条街的常客。”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北京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聂丽霞说。

“我们对创新创业大道的定位是——创新企业的发源地。”聂丽霞介绍,中关村核心区寸土寸金,初创者的租金等办公成本压力太大,弱小的创业小苗们可以在这里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孵化、获取各种养分、积累实力。当他们有能力独立走路,不会继续在这里停留、占用过多的资源,而是转战周边的中关村园区,新一波的初创企业也会一茬接一茬,在这里孵化、走出去。

总之,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这里,是讲堂,有国内顶尖配置的创业导师团队传道、授业、解惑;这里,是圈子,有一群国内外可爱的天使愿意全方位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甚至为其插上翅膀飞向国际;这里,是俱乐部,来自世界各地上好的咖啡豆和香醇的啤酒让创业者驻足,令创业酒会和团队活动High翻全场。

全新时代

“中关村创业大街”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创业孵化全业态新时代,她一诞生,就看点颇多。立足全球,高效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高度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成为一种多元的创业文化,深度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创新动力;第一次把科技感、展示度和时尚性与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景观大道,完美结合并展示出来,高度引领和强化了创新创业的新形态;吸引了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持续进行创新探索,不断孕育产生关键颠覆性创新;引进多类型、多模式的创业服务机构,孕育了一种全新的街区创业生态;成为新的创新创业全生态示范基地,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会迅速由此地向外部辐射推广;高度重视早期创业项目、创新技术和想法,为早期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马胜杰表示,从八十年代的“电子一条街”到今天的“创新创业一条街”,中关村始终将“创新创业”作为自身的灵魂,始终秉承“鼓励创业、容忍失败”的创业文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关村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中关村这块创业的热土上产生了像陈春先、柳传志、李彦宏、雷军这样千千万万的科技创业者。在创业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关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中关村创业街不仅是对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探索,更是中关村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下一步,希望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创业者需求为出发点,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各类服务。以创业街区为样本,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在中关村示范区加以推广,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业要素在中关村汇集、碰撞、共享,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让科技创新在中关村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这是中关村核心区的神圣使命使然。从图书城到创业大街,是从图书集散地到智慧集散地的改造与升级,也是重大的改革思路调整,将凝聚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构建创新创业微生态。这是一种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创新创业服务,完成街区管理模式转变的伟大创举,打造了新的全业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眼中,他们要将这条街打造成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集聚区、科技型企业发源地和创业文化圣地,成为全球著名的创业名片。在创业者眼中,这是他们踏上成功征程的第一站。

“永远希望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想起这句话来,萦绕在耳边,久久不去。而这也是送给创业者们最美好的祝福!你们也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猜你喜欢
海淀大街中关村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逛大街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奇怪的大街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