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改革精神 推动内涵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014-07-25 04:15文/张雪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改革大学生

文/张雪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改革精神,明确攻坚方向,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措施配套,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观,更加坚定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水平大学来说,尤其是要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目前,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意见大多是集中在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还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与实践和应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切实承担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从实际出发,加大攻坚力度,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今年年初,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召开了全校专业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一揽子管理文件,切实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加快构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以及教学平台、科研平台一体化建设的专业学科管理平台,通过各部门有效协同,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群建设,改进考核与评价方法,通过减少学分和课程数量,提高课外、校外实践比重,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分类培养、过程管理、强化考核、动态淘汰为重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顺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着手组织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争在5年内集中培育、建设30门~5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有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校际和国际间开放课程共享,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创新变革。在此基础上,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学校“十二五”期间需要破解的15个发展难题,学校重点推进学校协同创新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真正做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发挥师范大学优势,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对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破解择校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作出了详细部署。作为一所师范大学,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推动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力和贡献力。

近期,首都师范大学按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部署,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服务首都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学校近期将组建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教育集团,今后将逐步扩大成员校,不断拓展附中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集团化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同时作为教改实验区,进一步促进大学教师与教育集团教师的互动交流;成立首都中小学校长研修学院和特级教师研究院,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承担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工程等培训项目,设计高效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完善首师大教师到中小学挂职,中小学校长、教师到首师大访学制度,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中小学教学文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大学教育研究成果向基础教育实践的转化;组建专门研究团队,从教育公平视角研究北京市中考和高考招生考试政策;研究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实施路径和推进策略;研究义务教育课后活动机制,提出学生减负后的活动对策和方案;研究开发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优质课程共享平台;研究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共同体协同创新方案,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实现途径。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遵循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依托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都师范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推进建设意见》,从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探索新渠道,搭建新平台,统筹设计“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和载体,使“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传统文化和德育优势,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为大学生创作了《中华颂》学习读本,近期将要启动实施“中华颂”“百、千、万”传承教育计划,即依托“党、团、班级”在100个大学生班级、100个大学生党支部中开展中华美德主题班团会、主题党日活动;在100个班级中选拔1,000名《中华颂》诵读标兵,推出1,000名大学生中华美德传承践行使者;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万名学子共话《中华颂》、同上一堂中华美德课。同时,还要举办“中华颂”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传统美德宣讲进万家”宣讲实践团,开展《中华颂》“1+1”进校园活动(即1个支部联系1所学校1个班级开展中小学中华美德教育宣传周活动),把“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推动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素养,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针对师生员工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加大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力度,推动形成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作风建设促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中华改革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