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与尝试

2014-07-25 04:16文/刘海骅徐凯文庄明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文/刘海骅+徐凯文+庄明科+

摘 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根据心理危机的树理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时代特点,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将理想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位,注重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预防性、治疗性、补救性三者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对于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提升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危机识别危机干预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发现,春秋两季是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段,尤其是每年的3月、5月和11月;大一新生和应届毕业生群体的危机发生率最高。因此,尽管危机个案看上去是偶然发生的,但其背后存在一些可遵循的规律。通过探索危机发生的原因而发现其中规律,从而提升高校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的危机防御体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从树理论看待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树根:个体的家庭和依恋关系状况

个体的原生家庭关系氛围,包括父母、亲子在内的关系质量,是其心理成长状况的核心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生命初期被照顾者与首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类型,对个体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依恋关系是个体心理状况的重要基础,在危机干预的实践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危机个案都与他们的原生家庭关系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些个案的依恋关系均属于焦虑不安全的类型,这一因素直接决定着个体危机的易发性。

(二)树干: 信仰、价值观

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的困惑也容易导致心理危机。杨德森提出,对自杀的认知,已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既可以成为自杀的原因,也可以成为对抗自杀的资源。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信仰和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内在动机与成就目标,从而进一步决定着人们的生命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感,那些信仰缺失,价值观迷茫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往往因悲观和无助而缺乏足够的韧性与坚持,逃避和退缩的应对风格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水平不断降低,以致对未来失去希望,出现轻生等危机状况。

(三)树枝:感知到的社会支持

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极端困境和危机状况时的缓冲器。社会支持的基本作用是减轻个体心理压力并缓解焦虑情绪。社会支持为人们消除困难、解决问题提供了两种重要的支持,一种是工具性的支持,即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问题解决策略与相关物质资源;另一种是情感性的支持,即通过他人获得情绪宣泄的出口和情感的慰藉途径。对危机当中的个体来讲,是否能够感知到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更为重要。在高校的危机个案中,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缺少对他人社会支持的感知,他们在内心情感上表现出极度的孤独和寂寞。

(四)树叶:成就感和自身资源

成就感和自身资源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高校危机当中的一些个体在朋辈激烈的竞争中,因社会比较带来了心理落差,他们往往只关注到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而忽略了其拥有的成就和资源;另一些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就感,转而向虚拟的网络关系和网络游戏中追寻,从而在现实中变得愈发退缩和回避,进一步影响其自我评价。

(五)阳光雨露:社会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相互依赖并相互选择。从系统的理论出发,个体的成长除了自身的特质因素外,还受到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除了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校园文化,都会对危机的发生产生影响。从社会环境来讲,社会变迁、社会矛盾、媒体报道、负性信息的泛滥与文化背景对危机的发生起着关键的作用。对高校来讲,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和成熟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杜绝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

基于树理论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危机干预的目的,心理危机干预可分为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三种。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北京大学采用了预防性、治疗性、补救性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形式,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北京大学也是国内第一家自主开发和全面使用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信息化系统的高校。三年来,大约70%的危机个案通过该系统发现,实现了对高危个案的有效管理。

(一)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电子档案

从新生开始,通过危机干预信息化系统,每年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危机的树理论,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状况,依恋关系类型,信仰价值观情况,社会支持水平,成就事件与自身资源等,掌握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情况,为心理问题预警与应急提供必要的依据。测量中重点关注有潜在自杀倾向、有严重心理和生理疾病和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学生。对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处于危机状态中的学生进行动态追踪,将其危机情况和心理问题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且不断更新。

2.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和排查制度

各院系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危机监控网络,该网络由院系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心理专项助理、学生骨干及寝室长组成,为保证网络设置的健全以及信息传达的有效畅通,学校充分发挥学生自助系统的作用,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专项助理与各班级学生骨干和寝室长配合,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立即与当事人及其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以及寝室、班级同学取得联系,了解相关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专项助理为有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并向当事人介绍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辅导的渠道、联系他们的亲朋好友给予关怀和帮助、推荐或陪伴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

专项助理、学生骨干和寝室长每两周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工作,并以院系为单位,定期于每月30日通过信息化系统向学生心理中心报告排查结果。排查实行零报告制度,各院系在日常工作以及排查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异常现象或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要求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如迟报、漏报、瞒报,将视后果严重程度逐级追究责任。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危机排查制度,形成了发现高危个案,有效关注和管理危机事件的防御系统。

(二) 治疗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想价值观教育

学校推进与建设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生活中的心理学”“爱的心理学”“电影与压力管理”“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自杀学与危机干预”等多门选修课。每学期通过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文化节等活动举办讲座、现场及网上咨询以及发放资料等方式指导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状态,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如何应对危机状态。在这些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加强了心理危机教育的内容,并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把信念、理想和价值观教育放在核心位置。

2.运用网络开展在线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在线心理咨询因其方便、快捷、匿名性以及充分的共享性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学校每年开展在线咨询120个小时左右,通过固定时间在线答疑,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此外,由于网络被广泛运用,很多学生在出现危险倾向时,也会在网络上透露出前兆信息。因此,我们以建立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目标,通过和此类同学加为QQ、人人网、微博或微信好友,关注其在BBS上的发帖等方式,即时、动态地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支持和干预。

(三) 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因全校性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由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综合评估,作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经主管校领导批准后下发各部门执行;院系性的突发性事件产生学生心理问题时,由院系学生工作组、班主任和辅导员统一进行评估,作出初步判断,提出处理办法加以解决,并且将评估、判断和处理情况上报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再由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结果进行评估并上报校主管领导。在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上下结合,集中力量解决。

2.成立危机应对小组

当危机发生时,学校会成立危机应对小组。危机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部、校医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教务部、宣传部、保卫部、各院系组成。若危机事件发生,立即召开会议并公布危机应对小组工作电话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值班电话。在危机干预小组会议之前,事件处理小组往往先与家属取得联系,向家属澄清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环境;了解家庭如何理解该事件(事故、伤病或者自杀);了解家属对于善后处理的希望;并告知家属学校处理该事件的大致过程。

危机小组成员对各项工作细致分工,其中校领导负责沟通协调学校与上级领导部门、学生家长接待以及协调校内各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协调、危机需求调查、相关人员培训组织、对危机事件进行事后追踪和处理;校医院负责危机造成身体伤害的抢救及治疗,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组织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现场心理救助;心理系负责提供专业人员,对危机干预过程进行督导,提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教务部负责危机时期的教学调整,以及休退学手续的办理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媒体采访、对外口径以及利用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进行积极宣传导向;保卫部门负责危机预防及干预的安全保卫,相关学生的监护、转介过程中的安全、勘察和保护现场等;各相关院系负责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并及时上报,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监控以及危机发生后学生的监护工作,做好危机干预中与家长沟通的工作。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为有效处理学生危机问题,以心理危机的树理论为基础,由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组织,每周固定时间对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成员进行危机干预方面的业务培训和督导,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和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

对高校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掌握影响学生危机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动态性地搜集有关学生原生家庭关系状况、不良家庭因素、依恋关系类型、早期心理创伤、信仰价值观、社会支持水平,成就事件与自身资源等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形成学生危机识别与预警的重要标准。

第二,在预防性的危机干预中加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纠正当前大学生把自杀当作是应对生活压力可行性方案的观念,促进大学生对生命信仰和积极生命态度进行深刻的反省。

第三,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通过家长教育、教师培训、朋辈关怀、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多种方式完善危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和把握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社会支持。

第四,在危机干预中关注成就事件和积极资源。积极心理学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学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视角,对于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个体,以往更多是从问题取向的角度出发,只看到了缺陷和不足。在今后的危机干预工作中,可以尝试转换一下思路,从资源取向的角度出发,发掘学生过去的成就事件和积极品质,关注学生目前所拥有的心理和社会支持资源。

第五,在高校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机制,借助网络科技的发展进行信息整合和危机监控。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就逐步建立起危机应对网络,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能够调动、协调、整合社会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日常的危机排查环节外,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识别可能存在危机的学生:一是在新生测评工作中,由测评数据反映出来的危机学生;二是开展新生测评工作时,无论怎样动员都不参加测评或约谈的学生;三是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时,回避活动的学生,或是在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不投入的、表现孤僻的学生;四是在围绕某些主题开展的团体辅导过程中,发现的存在危机的学生;五是在开展哀伤团体辅导时,筛查出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六是每学期期末进行缓考评估时,所涌现出的大量有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学生。

第六,注重对专业化危机干预队伍的培养。是否具有一支专业、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是提升高校危机干预能力的关键所在。要为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院系的学生工作者、心理委员、学生骨干等建立详细的危机干预预案,建立理论严谨,实操性强的危机干预培训和督导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2003-12-23.

[2]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

[3]马建青,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航出版社,2001.

[4]杨德森,行为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务.杭州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心理小测试
危机来袭/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