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2014-07-25 09:15冷艳杰
陕西水利 2014年2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人工污水

曾 平 鲁 欣 张 婷 冷艳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48)

引言

湿地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愈加体现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由于我国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许多非常有意义的湿地因不具备建立保护区的条件,而无法被合理保护和利用,因此湿地公园的形式便成为湿地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方面[1]。目前,对城市湿地公园尚没有一个科学定义,它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2]。

1 研究背景

在国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众多,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参考。伦敦湿地公园的设计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湿地公园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3];澳大利亚国家湿地公园[4]的建设推动了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的迅速发展;德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一般由里向外划分为三个带,即中心带、过渡带和防护带,兼顾人类活动与生物群落环境保护;澳洲MoretonBayMarine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钏路湿地国际公园、印度齐利卡湖、日本日光国家湿地公园,都属于“湿地公园”。在设计中利用分区形式(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区、流域河口生态景观区、水鸟迁徙越冬栖息地区),来达到既保护湿地,又游览湿地的目的。

在国内,上海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的规划,在明确湿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注意了水体与土壤、种植设计、引鸟设计等生态设计创造方法的使用[5]。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按照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社会公益性主题公园进行规划设计[6]。上海崇西湿地公园以建设新的旅游景点和恢复湿地栖息地功能为目的,依据干扰程度划分功能区,采取植被建设、鱼类和底栖动物种群恢复、景点设置等生态建设措施,充分体现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统一[7]。薛亮[8]等人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持,对灞柳生态湿地公园进行了规划和评价,对其功能分区、景观格局、交通系统等设计构造进行总结。香港湿地公园建设侧重科普教育,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充分发掘人文景观。但就整体而言,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一项新的工作,牵涉面广、技术性高,需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使之统筹有序、健康发展[9]~[14]。

本项目基于小城镇建设与水环境及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理念,对山东胶南城市湿地公园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湿地现状基础上,按“重点保护、优先生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方针,提出工程的建设目标、布置原则及方案,使城市湿地公园不但体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还体现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作用。

2 研究区域

胶南市城市湿地公园工程位于山东省胶南市区主要河流之一的风河北岸。现状湿地区约73hm2,区内实际种植芦苇面积50hm2,因附近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流经人工芦苇湿地,造成底泥污染;区域内动植物物种品种单一,生态环境较差,水体监控设施缺乏,仅体现了滞留与降解污染物的环保功能,不具备城市湿地的观赏、休闲等功能。规划对现状湿地进行改建,成为胶南市湿地公园,须将现状人工芦苇湿地改造成为生物物种多样、生态功能全面、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

3 湿地公园规划原则

3.1 总体规划原则

胶南市湿地公园以工程筑造的人工湿地为主体,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动力,以改善湿地生态景观为目的。设计规划要体现湿地保护优先、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合理、满足生态景观需求、符合地区经济发展、提升人文精神的原则。

3.2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原则

规划是在人工芦苇湿地基础上兴建湿地公园,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带动从环境保护效应到生物生态效应到城市景观效应再到经济提升效应的循环,建立生态、技术、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海滨中型城市发展模型。

3.3 其他原则

胶南市湿地公园设计规划充分考虑湿地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和谐性等原则。规划设计以环境多样性为根本点,坚持湿地园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园区的景观多样性,兼顾园区开发所能带来的经济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尽量满足水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依存性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湿地水系、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景观工程以及水利工程的和谐建设。

图1 湿地系统结构分布图(第20单元为潜流型,其余皆为表流型湿地单元)

图2 湿地工程及湿地单元总体布置图

4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建设目标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是不仅保留、保护好现状人工湿地区内种植的50hm2芦苇,还将现状人工湿地由污水型湿地改造为清水型湿地,增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建成后,使得公园内的人工山丘、生态林带、生物水面相呼应,物种相互补充协作生长,将使湿地公园周边的胶南市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为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在保持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围绕湿地修建科普设施、亲水建筑,创造空间给城市居民接触自然,对青少年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充分体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4.2 湿地结构设计

胶南市区新规划利用在风河南岸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将城市中心区等区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然后通过管道进行达标排放。新建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后,现状污水处理厂的场地将连同73hm2人工湿地一起作为本次项目的城市湿地公园用地。

胶南市湿地公园由21个湿地单元构成,其中表流型湿地单元20个,潜流型湿地单元1个。湿地单元之间的基本结构方案,见图1。

(1)以取水泵站→荷花塘→菖蒲园→芦苇湿地→保护区人工湖→过滤塘→排水泵站构成控制性串联湿地单元系统;

(2)控制性湿地单元主导下属的湿地单元,各自形成并联湿地单元系统;

(3)湿地系统的水力负荷(HLR)主要由控制性串联湿地单元系统决定,水流滞留时间(HLT)主要由各个控制性湿地单元下属的串联湿地单元系统决定。

4.3 总体布置及工程任务

以湿地公园园区为主体,配套在风河上建设湿地园区水源水库。园区设计总占地面积76hm2,分为管理服务区、游览活动区、湿地展示展览区和野生动物繁殖与保护区等四个功能区域,配套建设水源水库;湿地公园园区内,开阔水面面积(含开阔水面上的水生植物面积)18hm2、人工芦苇面积 35hm2,实现了对现状70%以上的人工种植芦苇加以保留保护。湿地公园设计正常水位2.20m,相应的湿地正常库容为32.0×104m3。湿地工程及湿地单元总体布置见图2。

5 结论

(1)增加湿地净化能力。将现状人工湿地由污水型湿地改造为清水型湿地。通过关闭老旧污水处理厂、启用新建污水处理厂来减少外来的污水污染物浓度,并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和其它生物净化等措施,增加湿地净化能力,如利用土壤和卵石槽净化、适当增加开阔水面以提高污染物的弥散速度等措施。

(2)增加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本项目在水质逐步改善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适合于本地的物种,经过一段时间的封闭保护,在自然营力下形成丰富的生物群落,包括鱼、虾、蟹、昆虫、两栖、鸟类等。人工湿地形成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后,与湿地公园内的人工山丘、生态林带、生物水面等相呼应,形成相互补充协作生长的物种基地,从而使湿地公园周边的胶南市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3)提高湿地的观赏性,创造居民亲近自然的空间。公园内引进各类观赏性强的湿地植物,优先考虑选择本地物种或适合于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外来物种。此外,规划设计湿地公园内留出参观者的步行观赏通道,避免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造成影响,留出游人适当的活动空间。

(4)增设科普设施。湿地公园内规划出各类介绍湿地知识的科普设施,包括现代多媒体湿地科普馆、展示牌、科学考察基地、标本展示、野外湿地课堂等,发挥湿地的科普教育作用。陕西水利

[1]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环境,2007,26(5):57-64.

[2]孙广友,王海霞.园林湿地——一种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湿地科学,2007,5(1):7-12.

[3]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23(2):103-105.

[4]安尼瓦尔木沙.澳大利亚的湿地保护[J].新疆林业,2002,(6):36-37.

[5]梅晓阳,秦启宪,(日)铃木美湖.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J].中国园林,2005,(2):28-31.

[6]黄成才.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4):18-22.

[7]邢晓光,刘存歧,王国江.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探讨———以上海崇西湿地公园建设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5):51-53.

[8]薛亮,徐映雪.基于GIS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评价研究——以西安灞柳生态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经济,2007,(12):127-130.

[9]马越.尊重自然的滨河景观设计——以山东海阳东村河湿地公园设计为例[J].广东园林,2007,(5):20-23.

[10]迟新德,樊玉启,宁春生.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30(6):46-47.

[11]肖晓萍.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建设[J].福建建设科技,2005,(5):37-39.

[12]黄金玲.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读[J].规划师,2007,23(3):87-89.

[13]佟越,樊国盛,邹亚海.湿地公园及昆明地区湿地园林的调查 [J].山东林业科技,2007,(6):92-94.

[14]蒋屏,董福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人工污水
处理污水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规划设计作品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