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尴尬

2014-07-26 09:36马才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文本目标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版块,但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一个纠结的事。因为写作使人“烦”,阅读可以使人“闲”。其实,写作与阅读同等重要,有时反而比阅读更重要,更实用。

一.现状——相煎何太急

阅读和写作的缘分在现实中常常被老师或学生棒喝,活生生地被撕裂开来,其结果是彼此受伤,独自垂泪到天亮!主要表现:

(一)戴着镣铐跳舞

不管是过去的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语文学科课程形态都是以选文作为定向学习的方式,所选文章首先都是为某种“精神”打底的,极具文学性(或者教育性),偏重“人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自然就会慢慢咀嚼,然后转送(或强加)给学生,企图让学生借老师的“金口”将阅读对象化为养料吸收。结果是文未读好,身也未修正。

阅读是咀嚼、理解、吸受别人作品的储备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深受学业分数紧箍咒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将阅读功利化。为了应对考试,很多老师要求学生积累作家作品、名言警句、文化常识、名篇名著等,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目标单一而现实,不是从学生自身阅读的需求考虑。只要语文拿高分,至于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什么书,人品怎么样,很少被关注。

写作是转化、释放、展现自己含量的运用过程,是展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方式,虽然在课程设置中,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但是在板块分化上,就被分割了,成为两家人,使写作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做了偏房。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阅读明显重于写作。统一的课程设置如此,不同的学校在课时的分配上,也遵循“圣旨”,写作周课时只占阅读周课时的1/3或者1/2。从而导致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阅读多,写作少”“学归学,用归用”的尴尬局面!

(二)戴着面具表演

(1)随心所欲想当然。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想尽办法搞阅读,但是多数情况下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多大起色,甚至还“涛声依旧”。究其原因,根源在阅读目标的制定上:①盲目性和随意性。老师并没有设定阅读的目的,只是将时间放给学生,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按个人喜好随意选读。②偏离性。课程标准明明白白地指出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但是我们老师很多时候只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任务”式的分配,对学生的阅读需求、能力、层次并不清楚。学生读成糨糊,老师也迷糊,阅读检测就是焦糊。③多元性。本来学生的心智发展、阅读能力是一个呈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可老师一旦要求学生阅读,就“地毯式轰炸”“天女散花”,搞得像“大闹天宫”一样,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④局限性。现在很多阅读活动(课)就是“画地为牢”,老师唱主角,学生扮演配角。整个过程根本体现不出阅读的主体——学生的存在。其实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心理、情感活动。

(2)教学类型功利化。在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中,90%以上的课堂是没有写作训练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怕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就会愧疚;成绩不好,就会成罪人。为了不愧疚和成罪人,就把写作“凉拌”,先将教学进度“爆炒”。有时因某种原因,需要写作时,也是把它“塞”进课堂。但这种写作课往往以“编剧”形式呈现,现场写作的时间很少,多为“蜻蜓点水”,让“写作”露个脸就完事了。殊不知,写作表面看是“耽误”时间,其实它是一个语文素养的转化、提炼过程,是学生的内省。

(3)谋篇布局格式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教学生怎么写才能“入格”,很少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体察生活、体味情感、锤炼语言。这样一来,“文由心生”“言为心声”往往成了一纸空文,所以学生往往写文章是“拼凑”,文中感情是“乱奏”,只有机械的、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无实实在在的内容和真真切切的情感。

二.奢望——都付笑谈中

阅读和写作分家已久,能否再让它们合为一家呢?曰:只需定准文本目标。

人文性强的文本重内涵——写什么,内容多指向人的道德情操,能在学生心里引起共鸣,所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可以凭借文本本身,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目标可以定位为:指导阅读,体验文本情感;截取相关内容,进行写作训练,提升情感。

实用性强的课文重形象——怎么写,它们的写作方法明显,学生容易掌握和模仿,只要稍加借鉴,就能够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目标可以定位为: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文本的主要写作方法;运用模仿形式进行片段训练,形成相应的写作技能。

综合性强的课文在“内涵”“形象”两方面都有可取之处,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目标可以定位为:文本研读,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和文本写作方法;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味和创作方法的运用。

马才廷,教师,现居四川眉山。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文本目标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