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一半清醒一半醉

2014-07-26 15:10江河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杨敏诗歌情感

近日,我校与长沙名校的名师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我校的黄芳老师与长沙市明德中学的杨敏老师上的都是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在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解题,分析诗中的“忧”及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两位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谓大同小异。

我们发现,两位老师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不一样。黄芳老师只安排了两次朗读,都是齐读,一是在学这首诗之前读,一是在学完后读,两次加起来大约2分钟。而杨敏老师则安排了四次诵读,而且每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第一次是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第二次是个别诵读,之后学生点评,教师正音;第三次是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由课代表点评;第四次是听读,播放了一个音频文件,学生点评:读出了“忧”,但格调太低沉,没有读出应有的慷慨激昂。通过这四次诵读,从字音到思想情感,读的层次提升了,这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做法。课后杨老师说,本来她在课文内容讲完之后还安排有一个录音听读,是名家朗诵,感情把握非常准确,用以和第四次的听读作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入的领会,可惜后面没时间了,留下了遗憾。

两位老师都是从诗眼“忧”切入的。黄芳老师是让学生到诗中找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即“诗眼”),杨敏老师则是让学生从诵读中悟出“忧”的情感,可谓殊途同归。两位老师都让学生到诗歌中找出哪些句子写“忧”,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两位老师对于这一重点的处理是不相同的。黄芳老师采用填表格的方式(见下图),更加直观清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老师将某学生的答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书面展示与口头展示相结合。而杨敏老师采用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显得有点零散,师生对话花了很长时间,其实内容全部都囊括在那个表格中了。虽然学生全部找出来了,无一遗漏,但花的时间大约是黄芳老师的两倍,正因为费时太久,导致课文没有上完。课堂还是要讲究效率的,所以我个人认为黄芳老师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效果更好。

诗眼 文中的诗句 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短歌行》这首诗的情感,用一个字表示就是“忧”,那它到底是消极悲观的“忧”还是积极昂扬的“忧”?对于这个问题,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不相同的。杨老师是让学生在听音频朗读后思考得出的,不仅明确了感情基调,而且提升了诵读的层次。而黄老师是让学生明确了作者“忧”的内容之后得出的,使学生对诗人的胸怀抱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深入的领会了诗歌的主题。两位老师的方法不同,收效都是很好的,可谓异曲同工,各得其妙。

如果将两位老师比较的话,杨老师更感性,黄老师更理性,杨老师更投入,黄老师更实在。杨老师娓娓道来的语调、不着痕迹的引导、与生俱来的亲和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黄老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点拨、删繁就简的智慧,也是可圈可点的。我想,如果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那一定会是比较完美的。

“同课异构”活动已经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则刚刚开始。诗歌教学,我们应该更感性还是应该更理性呢?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是非功利的。“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中丰富的意象、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极富魅力的意境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这些都是诉诸感性的,要求学生去诵读,去想象,去感受,去品味。像李煜写的诗词,被评为“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他的绝命词《虞美人》更是被视为“泣血之作”,读者只有化身为词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抵达诗人的灵魂深处,才能真正地领会词人的心境。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教学,应该要更感性一些。

然而,中学教师不可能像大学教师一样,用一个月的时间讲一首诗,讲得沉醉其中,不知今夕何夕,讲得声泪俱下,听者为之动容,唏嘘不已。因为课时不允许,最重要的,我们老师总忘不了高考的指挥棒,遵奉“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恨不得教一首诗,就能使学生掌握大量术语,恨不得学生的诗歌答题技巧迅速提升,成绩一下子提高几分。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太功利了一点?现实的经验是:不功利不行,考试的时候,会有诗歌鉴赏题,你不讲方法与技巧,那你班上的人平分就低,你的教学效果就差。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一首古典诗词,介绍作家作品背景之后,老师让学生朗读了一遍,就让学生思考问题一二三四五,而老师着重就这几个问题讲诗歌的规范答题,一堂课下来,诗味全无。诗歌教学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许学生卷面上的分数提高了,但一定要以牺牲诗歌的生命为代价吗?课堂呼唤原汁原味的艺术,而不是变了味的教学。

中学课堂的诗歌教学,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先走进去,再走出来。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诗境,我发现很多名师都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做足功夫。一是反复吟诵。很多名师都特别注重诵读,字音、节奏、情感,都要靠诵读来体现。二是想象画面。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然后把这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或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三是品味词句。要求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诗句、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悟。四是体会情感。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诗人面对的此情此景,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入情—动情—唤情”,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带领学生一起去品意象、意境,品情感、语言,品人格、主题。如果各方面的条件允许,最后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来,总结方法与技巧,进行能力迁移,高考链接等等。

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慢慢找到感觉,在想象的画面中慢慢感受意境,在细细品味中慢慢领悟思想情感,至于表现手法、作用、写作技巧等等,这些理性的思考,应该是在感性认识达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形成的副产品。而如果老师将它们视为主打产品,在学生还没有什么阅读体验、情感的火花还没有点燃的时候,就匆匆忙忙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还要从中总结出什么鉴赏方法、规范答题的步骤,那无异于缘木求鱼。

江河山,语文教师,现居湖南安仁。责任编校:李发舜

猜你喜欢
杨敏诗歌情感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骑车记
七月诗歌
情感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台上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无心炫富有意攀比,富姐“拉仇恨”惹来杀身之祸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