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时事报告》的缘分

2014-07-27 12:44陈文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
时事报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献给党离休干部自费

陈文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



我和《时事报告》的缘分

陈文逵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离休干部

今年,《时事报告》迎来创刊25周年,我作为《时事报告》的一名“老读者”,希望杂志社的同志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推动《时事报告》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我说自己是“老读者”,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今年已经86岁,在《时事报告》的读者中,可能是年纪最大的一批;二是《时事报告》创刊25年来,我一直将她作为首选的杂志之一,自费订阅不辍,离休之后,她仍然是我放在案头必读的杂志。毫不夸张地说,我已经和《时事报告》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将一直伴随我。

《时事报告》是一本综合性强、面向基层干部的主流刊物。她刊发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基层干部撰写的,或者是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到基层采访、调研后与当地干部职工共同编写的,内容丰富,“有骨头、有血肉”。基层干部是中央各项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的践行者,实践出真知,他们深知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写出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群众的意愿,帮助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时事报告》还坚持了“思想高端,表述通俗”的原则,紧密结合中央大政方针和最新形势政策,约请相关方面的主管官员或是业内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解读,他们所写的文章既反映传递出了中央精神,很有指导性,凝结了理论和思想精华,又在行文上追求深入浅出,力争让广大普通干部群众都能理解、消化、吸收,在吸引广大读者的同时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以更好地帮助读者把握形势和政策走向,指导工作生活,达到知行合一。所以,在我眼里,《时事报告》有厚重感,更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这也正是我几十年来始终对她爱不释手的原因。

我出于对马列主义坚定的信仰和热爱,离开工作岗位后继续“战斗”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第一线,“人退志不退、余热献给党”。《时事报告》则是我离休后继续从事宣讲的“动力、顾问、加油站”。离休至今,我义务作报告约500余场,直接听众在50万人次以上。我从开始外出作报告起就给自己立下了四条规矩:一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报酬;二是不在授课单位用餐,食宿费用自理;三是不接受任何礼品或纪念品;四是交通便利的周边单位不用车接送。十多年来,我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曾有单位提出将授课费以我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或是赠送礼品,均被婉言谢绝;还有单位将授课费寄到我家,我一律退回,等等。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却得到授课单位的理解和普遍好评。如解放军某部队副政委王习效同志说:“像陈老这样的同志,现在我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他如此评价我有些过奖,但得到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的认可,对我来讲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我会将立下的规矩一直坚持下去。由于授课和人品获得广泛好评,军地有些单位聘请我为“政治辅导员”“编外政委”。

为了完成好授课任务,我每年自费订阅报刊和内部读物15~20种,《时事报告》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外出授课时,看到部分授课单位的时政参考资料较少、订刊费用比较紧张,就自费为10余个单位订阅了《时事报告》等刊物。

“人生有晚年,事业无黄昏”,“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冲刺比起跑更重要,我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宣讲到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倾余热献给党,留下名副其实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我几十年来所得到的荣誉,首先应当归功于党和同志们的教导和帮助,荣誉属于党和人民。同时,我不能忘记这其中有《时事报告》的功劳,应该感谢她对我的启发、引导和帮助。我衷心祝愿《时事报告》进一步办成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杂志,及时准确传递中央精神,成为学习时事政策的顾问,分析认识大势的指南。

猜你喜欢
献给党离休干部自费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赞歌献给党
奉献一生捐资助学
唱一曲童谣献给党
赢来安宁献给党
观山湖区增加离休干部定点医疗机构
武汉启用“医保+商保+自费”一站式即时综合支付
自费考察
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提高到了多少
患者“被自费”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