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模型植入学生心中

2014-07-30 17:48周辉霞
成才之路 2014年20期
关键词:李飞学具贝壳

周辉霞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比如“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借助自己执教的课例“倍的认识”,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共有三次操作。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学生操作学具,交流展示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学具操作: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为什么要3个3个地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贝壳送给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打通了“几个几个地摆”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三次操作,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操作,及时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意义,既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及时沟通了倍的知识生长点,找准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通过“比较”建立起倍的模型,完善了“倍”的建构。

二、在预设、生成、碰撞中,凸显加固“倍”的模型

吴正宪老师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成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教师预设了三种情况:预设一: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或: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到前面来指着摆的图给大家说一说吗?(学生说)老师引导: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作1个3,那么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有)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3只圈一个圈,共圈了2个圈)。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倍”的模型在学生心中清晰地矗立起来。老师不仅吃透了教材,更研透了学生,预设全面而有弹性,因而课堂上有了精彩的生成。在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的碰撞中,凸显加固了“倍”的模型。

三、在活动、感悟、体验中,深入理解“倍”的模型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倍”的模型。学生在摆一摆、指一指、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这些认知活动,有了直观形象的支撑而变得轻松愉快。在最后的拓展应用环节,教师说:“你能利用学到的倍的知识,来讲一个数学故事吗?”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会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与运用,又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发展了“倍”的模型。

“要想聪明学数学,学好数学靠建模。”建立好各种生活和学习模型,由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快乐。

(山东省胶州市营海小学)

猜你喜欢
李飞学具贝壳
An apodized cubic phase mask used in a wavefront coding system to extend the depth of field
银贝壳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贝壳里的海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with 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 for Uncertain Flight Dynamic System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