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京最先进防灾机构

2014-08-01 08:13
环球时报 2014-08-01
关键词:闸门蓄水东京都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进入夏季,各地不时传出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消息。尤其对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而言,如何防汛、防止居民房屋进水被淹,道路漫水导致交通停滞等问题十分迫切。过去日本东京每逢大雨就会河流泛滥,房屋进水也常有发生。但现在的东京因为具备良好的地下防汛设施,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几乎已完全消除了都市水害,这其中有不少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在东京感受日本人的救灾理念:从“防灾减害”到让“逃难之地”变成“避难所”。东京地势特殊,临海的地理环境需要防备海啸和大潮;市内有河流经过,必须考虑防汛;而水泥路面多,又需要都市排水系统十分畅通。要同时满足这几方面的需求,综合防水设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东京都花费20年的时间建设一个巨型地下调度池,防止暴雨造成城市内涝。这个调度池可在下暴雨造成周边水位急剧上升时,打开闸门,把过多的雨水引入蓄水池。当雨停后,河水水位低下时再把蓄水池中的水通过水泵放回到河川。《环球时报》记者在该调度系统的中央监视操作室看到,墙上有六块大屏幕,清晰显示闸门附近河流的水位。中央的电脑控制盘十分巨大,开闭闸门或者向河流放水都可在此自动操作。东京都第三建设事务所工事第二课长高桥义明演示治水的过程:当水位急剧上涨时,闸门自动打开,河水顺着巨大的通道流入调度池的蓄水管道。他提醒说,虽然水流通过闸门流到蓄水管道时的落差高约40米,但水声并不大,“这是考虑到都市地下蓄水设备周边建有很多民宅,为避免蓄水噪声扰民,采用低噪音的涡旋流水方式”。看完模型演示后,《环球时报》记者乘电梯来到地下蓄水管道。管道长达4.5公里,直径12.5米,如同一条地下河流,最多可蓄水54万立方米。走在管道里,人显得十分渺小。管道内全都用水泥加固,地上还残留着尚未清理干净的泥土。由于前两天刚下的暴雨,管道内的雨水在记者到来的前一天才被重新放回河中。《环球时报》记者看到,管道内壁上画满白色线条。高桥课长介绍说,因为洪水落下时冲击力很大,会让内壁损伤。这些白线条就是经过点检的记号,表明有裂痕,但无碍安全。东京地区时常地震,在问及“这么大而且长的管道如何防震”时,高桥课长回答说,强化加固的管道深入地下将近40米,管道的圆形结构也有一定的防震作用。目前东京还在加紧建设新的防水工程,比如在打造地下河流的同时,还加紧拓宽河道,建设和加高防波堤坝等,对大都市的下水通路实现综合治理,以杜绝暴雨等灾害发生时出现家屋进水。东京还时常面临海啸的威胁。《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东京高潮对策中心时了解到,在这个中心就可以清晰查看市内各闸门图像,并能远程控制。高潮对策中心所长松尾認介绍说,这里共管理着19个水闸,4个排水机场,35个陆闸。当5级地震发生时,即使中心没有人员发出指令,所有管辖水闸也会自动关闭。如果遭遇停电,还有紧急灾害备用电源保证闸门关闭。如果备用电源也被损坏,工作人员可以立即前往,手动关闭闸门。为了强化对潮水入侵的防范,东京都计划再建设一个高潮对策管理支点,以确保在发生大潮或者海啸时至少有一个控制中心是能够正常运转的。 防灾也在融入东京的都市建设中。东京的虎之门大厦是今年6月才建成的一座新大楼。该大厦位于东京都中心,高达247米,不仅是东京都的新象征,也拥有日本最先进的防灾设施。森大厦株式会社是这座现代建筑的建造和管理者。该公司广报室渡边茂一介绍说,虎之门大厦采用最先进的耐震耐火技术,共有三种制震装置,减少大楼在地震时的摇晃。该公司认为,现代建筑防灾应该转换思维,即当灾难发生时,从人们想要逃出的灾区向避难场所转化。虎之门大厦就是能当成避难所的大楼。在大楼地下室,《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受灾时能紧急启动的发电机,还有可供3600人使用的食品、衣物、清洁用品、床垫、超薄保温布、简易厕所等。渡边说,大厦还与所在地政府共同进行防灾训练。一旦发生灾害,这里可供3600人生活3天,办公室等也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转。▲

猜你喜欢
闸门蓄水东京都
海闸门
水利工程渠道闸门运行管理及技术探讨
KD377:家用多功能灭火器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智破路障
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首次冲击600 m最高蓄水目标
庄辉:东经109.88 北纬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