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不是“副业”

2014-08-06 10:43赵咏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益虫副业课外阅读

赵咏芳

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加强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走进自然法

学生总是对贴近自己生活的事物感兴趣。教师抓住这一特征,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受自然的奇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花钟》。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去感受牵牛花、蔷薇花、夜来香的美,让他们探究花为什么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同时要求他们思考:你还知道哪些花开放的时间?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开?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有的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有的阅读了《科学发现》,还有的阅读了《走进自然》。最可贵的是,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对我说:“老师,通过读《昆虫记》,我知道了所认识的昆虫哪些是害虫,哪些是益虫,以后我再也不伤害益虫了。”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知道我家板栗树为什么长虫、蚕宝宝什么时候上山了。”学生能有这样的理解、能知道这些知识,完全得益于广泛的课外阅读。

二、课堂延伸法

有限的语文课堂,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把课堂阅读比作小鸟,那么由课堂延伸出去的课外阅读就是翅膀。没有翅膀,小鸟就不能在天空飞翔。

教学中,我总是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征,推荐学生阅读类似的课外书籍。如,学习了《丑小鸭》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对童话的兴趣,我推荐学生阅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推荐他们阅读了《人与自然》;学习了《嫦娥奔月》后,我让学生搜集并阅读了《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神话故事。

又比如,学习了《老人与海》后,我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经典诵读法

诵读经典是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诵读经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众多经典作品中选择了《三字经》《古今贤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大学》《论语》六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并附录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以及一些比较经典的古文如《师说》《陋室铭》等,编辑成册,作为校本教材供一至六年级学生诵读。

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各班利用每天早上的“经典十分钟”诵读时间开展朗诵比赛,通过颂经典、唱经典、评选经典小能手等活动激发学生学经典的热情。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诵读内容,很多学生在平时的交谈及作文中还能正确地引用经典名句,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课外阅读不是“副业”,它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甚至于更重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能为他们提供强大的动力,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

猜你喜欢
益虫副业课外阅读
图说——副业焦虑
没搞副业的人落伍了么?
心灵深处的启发
心灵深处的启发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稻田里的机器益虫